APP下载

芝麻叶枯病和白粉病的识别与防治

2019-10-21李晓春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识别防治

摘要 详细阐述了芝麻叶枯病和芝麻白粉病的病原及特征、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并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方面介绍了这两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为芝麻的大田种植及其优质高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芝麻叶枯病;芝麻白粉病;危害症状;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5-006-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5.003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Sesame Leaf Blight and Powdery Mildew

LI Xiao-chun(Laian County Animal Husbandry Bureau,Chuzhou City,Anhui Province,Laian,Anhui 239200)

Abstract The pathogen and characteristics,infection cycle,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harmful symptoms of sesame leaf blight and sesame powdery mildew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and the integrated control methods of these two diseases were introduced from two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which provided certain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field planting of sesame and its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Sesame leaf blight;Sesame powdery mildew;Harmful symptoms;Identification;Control

芝麻又叫做胡麻、脂麻、油麻等,有“八谷之冠”的称号,为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增加,芝麻的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在芝麻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疾病,严重影响芝麻的产量和质量。笔者主要阐述了芝麻叶枯病芝麻白粉病的病原及特征、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并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方面介绍了这两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1 芝麻叶枯病

1.1 病原及特征

病原為芝麻长蠕孢(Helminthospo?鄄

rium sesami Miyake),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不分枝,大小为(150~240) μm×(6~8) μm;分生孢子呈倒棍棒形,常弯曲,褐色,有5~9个隔膜,大小为(46~68) μm×(8~11) μm(图1)。 此外也有报道山扁豆棒孢(Corynespora sesamum Goto)也是该病病原。

1.2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内或种子及土壤中越冬。种子上的菌丝可存活2年以上,病残体上分生孢子1年后仍存活。芝麻播种后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叶片上产生病斑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叶、茎和蒴果发病。

1.3 发生规律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7~30℃,田间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芝麻生育后期,植株生长衰弱、田间湿度大时,发病较重。

1.4 危害症状

芝麻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及茎和蒴果。

1.4.1 叶片 初生暗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大小4~12 mm,具不明显的轮纹,边缘褐色,上生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图2)。

1.4.2 叶柄、茎  叶柄、茎受害,产生褐色病斑,呈梭形或条形,中央凹陷(图3)。

1.4.3 蒴果 蒴果受害,病斑呈红褐色或紫色,略凹陷(图4)。

1.5 防治方法

1.5.1 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种子,用53℃温水浸种5 min,减少种子带菌率;实行轮作,减少发病来源;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低洼地种芝麻。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地,以减少菌源。

1.5.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1∶150倍式波尔多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隔7~10 d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

2 芝麻白粉病

2.1 病原及特征

2.1.1 病原〓病原为菊科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属子囊菌亚门的白粉菌属真菌。菌丝无色,具隔膜。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大小为(80.0~120.0) μm×(12.0~14.0) 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小为(30.0~32.2) μm×(13.2~15.0) μm。闭囊壳球形,直径为85.0~144.0 μm。子囊椭圆形,基部有短柄,大小为(44.0~107.0) μm×(23.0~59.0) μm。子囊孢子无色,椭圆形,大小为(19.0~38.0) μm×(11.0~22.0) μm。

2.1.2 特性 该菌有许多不同致病型或小种,对不同寄主致病力差异很大。病菌生长适温22~2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3~25℃,最高32℃,最低7℃。分生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60%~80%,在20%相对湿度下仍有少数孢子可萌发,但在相对湿度100%或水滴中却极少能萌发。在相对湿度80%~89%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12 d;但在相对湿度40%~50%和温度为19~21℃的条件下,仅能存活1~2 d。黑暗有利孢子萌发侵染,而光照促进孢子形成。

2.2 侵染循环

南方终年均可发生,无明显越冬期,早春2、3月温暖多湿或露水重时易发病;北方寒冷地区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条件适宜时,以子囊孢子所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孢子萌发产芽管,接触寄主表皮后,顶端变粗变厚形成附着胞,并紧压在寄主表皮上,产生侵入丝,穿透角质层,当寄主细胞壁的纤维素等被酶解后,侵入丝就穿透细胞壁。在细胞内,侵入丝膨大形成球根状吸器,吸收寄主的营养和水分,供给附着在叶片上的菌体生长繁殖。从侵入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约需4~7 d。从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到烟株进行重复侵染。

2.3 发生规律

芝麻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情况等因素有关。

2.3.1 气候 病菌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6~26℃、相对湿度为60%~75%。温、湿度中等的环境条件,有利病害发生流行;高温高湿不利病害发生,特别是大雨易将叶片上的菌丝和孢子冲到地面上,不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

2.3.2 栽培 在南方多发生在迟播芝麻或秋芝麻上;生产上土壤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易发该病;芝麻生长茂密、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时易发病。

2.4 危害症状

芝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及蒴果。叶表面产生白粉状霉(图5),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白粉状物覆盖全叶,致叶变黄。病株先为灰白色,后呈苍黄色。茎、蒴果染病也出现类似症状。种子瘦瘪,产量降低。

2.5 防治方法

2.5.1 农业防治 培育健苗,采用高畦栽培,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間湿度;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或缺肥,使病菌不易侵入;合理密植,但不可过密,可减轻发病;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销毁,防止病菌扩散蔓延;芝麻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

2.5.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水溶性粉剂4 000~6 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50~200倍液等。视病情隔10~15 d喷施1次,共防2~3次,可有效抑制病害。

3 小结

芝麻叶枯病一旦发生,扩展迅速,如果生长后期遇连阴雨,仅20 d左右即可蔓延全田引致大量落叶,对产量影响很大;而芝麻白粉病的病原菌来源广泛,在芝麻、烟草、马铃薯、葫芦科和菊科等100多种植物上都有侵染,因此生产上要做好这两种病害的识别与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宋留省.平舆县白芝麻三种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农家顾问,2015(2):58.

[2] 余莉.芝麻新品种驻芝20号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J].农技服务,2014,31(1):92.

[3] 李伟峰,王瑞霞,何延成,等.周口芝麻主要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3(7):222-224.

[4] 王迪轩,袁立华,李智群.芝麻疫病识别与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3(16):50.

[5] 闫景和,刘春雨,赵伟权,等.芝麻病害发生的特点及防治[J].吉林农业,2006(10):19.

[6] 冯太芝.旱地芝麻的种植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2005(6):23.

[7] 柯志强.芝麻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2004(3):19.

责任编辑:金苹

作者简介 李晓春(1966-),男,安徽来安人,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5-08

猜你喜欢

识别防治
法学意义上的弱者识别问题研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