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9-10-21刘火娣

锦绣·中旬刊 2019年2期

刘火娣

摘要:新课标提出地理教学要落实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地理案例就属于情境中的一类,那案例该如何选择呢?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我发现乡土地理案例在教学中可以挥发很大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上可以起到更突出的效果。

关键词:乡土;案例;教学

地理新课标提倡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来实现高效课堂,什么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师生生生之间以案例为核心,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应用地理原理的过程。那如何选取课堂案例,达到高效课堂呢?我们知道地理案例有很多,包括文字材料,视频,图片等,好的案例才能使我们的地理课堂充满活力,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恰当的案例可能导致我们地理课堂的失败,既然地理案例这么重要,那如果选择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地理新理念提出让地理课程走进生活,地理课堂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力为重要教学目标。课堂短短四十五分钟,我们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的课堂要高效,要充满热情,要选择恰当的案例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生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案例。

一般情况下,我们教师会首选教材案例。因为高中地理课备课量繁重,要准备案例,还有备案例的分析,还有准备大量的地理练习,一个地理教师带数个班级,所有备课材料需自己准备。教材案例是编写教材者用心编写的,是现成的,同时案例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真实,完整,典型,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地理原理。但是,由于教材案例面对的是全国的地理课堂,有些教材案例背景知识学生比较生疏,如果选择这样的案例,一来要用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熟悉案例背景知识,二来学生对这样的陌生地理案例也感到亚历山大,无从思考,无从下手,更别提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来掌握其中的地理原理。那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实现高效呢?这时,教师就要重新选择案例,而乡土地理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来源点。乡土地理是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出发,材料内容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用乡土地理案例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案例学生比较了解,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没有障碍,游刃有余。并且学生热情高涨,心情愉快地高效地投入到对案例的分析,同学之间围绕案例展开讨论,热情高涨,相互合作,相互探究,课堂效率极高,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就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高三复习《农业区位》专题中,考纲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了贯彻新课标地理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我选择我们家乡永安洪田脐橙种植为研究案例。我组织材料,设置三个探讨的问题,然后把班级按照四个同学一个小组的形式围绕我的设置问题进行讨论,接着请小组代表回答展示思维成果,最后由教师总结,由乡土案例拓展延伸到其他农业区域的分析。通过这样的乡土案例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家乡的发展培养人才。下面简述案例:

[展示材料]

脐橙喜热,喜湿,喜酸性土壤。福建永安洪田镇,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中国橙乡”美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洪田镇种植脐橙历史悠久,大概有近2万亩的脐橙种植面积。

近年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脐橙销售难的问题,同时还给村民带来就业机会,加快山区脱贫。同时脐橙种植也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经常为农民请专家来指导,农村信用社支持村民贷款,解决资金问题。在政府和村民的努力下,2017年6月,国家授予“永安洪田脐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光荣称号。

[讨论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永安洪田镇种植脐橙的有利条件。

(2)试推断永安洪田镇脐橙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3)“永安洪田脐橙”丰产但不丰收,请你为永安脐橙可持续发展提出解决措施。

[分析要点]

(1)分析脐橙种植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市场,政策,种植经验等条件都较为优越。

(2)脐橙种植存在的问题从自然灾害旱涝灾害多发;水土流失严重;社会经济方面,技术,品种单一,交通有待改善等方面分析。

(3)永安脐橙可持续发展措施可以从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发展绿色农业,开发品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发展旅游业,整治生态环境等。

[总结]

农业的区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特别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考查,尤其在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等。

案例反思

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能够完成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所以我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脐橙种植为探究案例,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体会:

1、特色与创新

本节课始终以乡土案例为核心,以实现高效课堂为目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农业发展。通过乡土案例,做到理论知识与家乡农业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本节课能够在课堂上有效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通过洪田脐橙发展的条件分析通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为家乡脐橙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来唤醒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3、存在问题或有待改进的地方

学生在发表观点时,语言组织逻辑较混乱,今后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提出高要求,如何实现地理课堂的高效性呢?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在选择案例时不要一味拘泥于教材案例,可以充分挖掘我们的乡土地理,以乡土地理为案例,找到适合我们学生的,做到因材施教,让我们的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我们设置的案例情境之中,最终实现高效课堂。李方桂《台语比较手册》简评 马明光

摘要:李方桂:《台语比较手册》(Fang Kuei Li:Handbook Of Comparative Tai),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总页数:387。中国语言学一般可分为两个分支:汉语语言学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众所周知,赵元任先生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之父,毋庸置疑,李方桂就是另一个领域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之父了。李方桂先生的《台语比较手册》总的分三大部分,从原始台语的声调、辅音、元音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始台语古音构拟,绪论部分内容信息量比较大,所以我们的书评也将沿着该书的思路从四大方面进行简评。

关键词:李方桂;《台语比较手册》;简评

一、《台语比较手册》之绪论

李方桂先生的《台语比较手册》中,首先阐明了撰写此书的目的,“总结过去重要的研究,提供最新的概要,再者,本书可作为研究者的参考书”。李方桂先生首先对台语进行了分类,主要分為三大支,分别是西南支、中支、北支。

台语分类的标准:(一)音韵条件;(二)有些词汇显示音韵上的变异,方言不同而有声母清浊的分别;(三)有些词汇在某一语支中失落而在其他语支方言中保存。

李方桂先生在前言中也提出用词汇来给方言分类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存在借词的可能性,但作者给出了例证,“一个属于中支的方言天保,却常常使用北支的词汇”。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想到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哪两个方言之间可能比较近或是比较远,我们就得搬出区分方言与方言之间的方法与理论。如果两个语言比较相近,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要么是两种方言的共同保留的特征,也可能是由于接触而导致的借用或共用。我们斗胆提出,如果使用“共同创新”这个理论,针对以上的问题,是否可以迎刃而解呢?但是“共同创新”是为了解决两个方言或几个方言之间是否有共同的上一层级的母语,即他们由一个共同母语通过共同创新而来的两个或几个方言,在一定情况下是否适用于区别不同方言之间的特征,还有待讨论。

二、原始台语声调构拟问题

(一)原始台语有声调的推断

李方桂先生在构拟原始台语声调系统的时候,他认为原始台语一定有声调,理由是现代台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每个音节都有声调。这样的推理,我们认为不是很严谨,不能这样简单的倒推,而且我们知道,现在很多主流的理论都是认为语言的声调是后起的,由于交际需要,声调后来产生的。以这样的思路,现代台语有声调,不能倒推回去认为原始台语是有声调的,有可能是后来产生的。当然,李方桂先生也谈论到台语与汉语、苗瑶、越南语等其他语言的关系,认为它们仅仅是部分相似,即使汉语音韵学家大多认为声调是后起的,声调是由于音节尾的辅音脱落演变而来,但李方桂先生还是坚持他的观点,认为原始台语有声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无法判断原始台语是否有声调,但无论怎样,原始台语声调是什么来源,原始台语是否有声调,不管哪种推断,都可以作为一种解释,有待后来学者去探讨研究。

(二)什么影响声调的变化

李方桂先生在书中指出辅音会影响声调的变化。原始台语的声调构拟与原始台语声母的构拟息息相关。声母的清浊对立会影响声调的演变。一些喉音、紧喉以及送气的特征也会影响声调的演变。李先生认为一些紧喉特征可能是后起的,也就是在其他特征影响声调之后产生的,这也符合了辅音变化的一般规律。我们通常认为,辅音的变化是遵循这样的规律:辅音变成喉塞,最后脱落。李方桂先生在书中,谈到了原始台语中同位音交替的现象,他认为原始台语中有清浊声母的交替的现象,并且这种交替是一种可以产生新词的构词过程,但这也只是基于接受声母是交替条件的假设,毕竟这样的构拟工作只是一种合理的假设,未必就是其实际现象。此外,除了存在辅音交替以外,还存在声调的交替。对于以上这样的假设,如果结合例子或者给出其存在的理由以及条件,我们可能更容易接受这种假设,作者所作的推断或假设也就更合理,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当然,对古音的构拟就是一种假设与猜想,只要是一种结合实际的推断与假设,不妨也是一种解释。有了假设,我们才可能去探讨其存在的真理,及其影响其发展演变的因素,更好的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三、原始台语的辅音构拟问题

李方桂先生在拟测原始台语的时候,借用文字系统来帮助构拟,我们认为这样的选择是有欠考虑的。我们在做某个语言研究的时候,一般要尽量避免引人该语言的文字系统,因为语言文字系统符号,可能与我们的一般真实情况具有很多大出入。文字系统是为了方便人们学习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社会适用性,所以文字系统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可能与我们语言学研究中使用的符号是不一致的,虽然有时候存在巧合的符号,或者是相同问题使用的相同的符号,但我们还是觉得,这样的选择是有欠考虑的。

在书中,李方桂先生对复辅音作了定义,他认为把唇音、舌尖音或是舌根音加上流音或w-的组合当作复辅音。对于送气辅音,以及带紧喉的辅音存在争论,所以也不当做复辅音。我们也同意这样的看法,送气辅音以及带紧喉的辅音,那只是一种伴随特征,不是一个真正的辅音,所以不作为复辅音。

四、原始台语韵母构拟问题

李方桂先生在构拟原始台语的时候,澄清了构拟原始台语元音的难度所在,他认为存在难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去的台语记音不准确以及不可靠,所以对原始台语的构拟存在很大的阻碍。李方桂先生对原始台语元音的构拟主要根据所选择的三个语言以及其他分析得比较准确的资料作为辅助。此外,还存在两大困难,其一就是所选的语料不够,其二就是没有一个相适合的理论或模式作为参考。

李方桂先生在讨论原始台语长短元音的时候,他认为元音的长短在原始台语中并没有音位性,而是低元音以及开音节中的元音的演变。如果我们假设语言的发展是越来复杂,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语言的发展会随着交际的需求不断发生变体。也就如李方桂先生所说的一样,元音的长短在原始台语中并没有音位性,正如我们所假设的一样,随着交际的需要,短元音和长元音产生了具有区别意义的词汇,元音的长短也就具有了元音性。

五、结语

李方桂先生的《台语比较手册》总的分三大部分,从原始台语的声调、辅音、元音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始台语古音构拟,绪论部分内容信息量比较大,主要内容言简意赅,理论丰富,给人以很大的冲击。我们的书评也沿着该书的思路从四大方面进行了简评。本书内容丰富,对于拟测的内容证据充足。我们对本书的书评,仅以一个非母语人的身份进行简单的梳理简评,我们对其中的一些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但由于我们本身的理论基础薄弱,很难从台语本身的特点去挖掘和提出问题,我们仅从书中的一些理论判断和假设推测作简单的讨论,可能存在不妥以及不合理的推测与判断,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