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创新研究

2019-10-21冀陆庚

学理论·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发展

冀陆庚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迅猛发展,取得了非凡成绩。相较于从前,今日的中国拥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信心。对于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只有创新科技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新时代的科技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加快科技文化的发展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和发展科技文化,是新时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063-02

2017年11月20日,在第19届全面深化改革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的改革创新,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质量。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本文所指的科技文化不仅是反映科技变迁的文化,也是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文化,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科技文化也是如此。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科技文化作为一种更高级别的文化形式,既是人类对自然科学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使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得以丰富和富有内涵,同时使人类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文化支持条件需要具有以下新内涵:一是具备为科技创新提供发展空间的科技文化。二是清理传统文化遗产,摒弃不利于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的旧文化,体现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时代精神。三是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思路加以创新,掌握科技文化的发展前沿动态,使科技文化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保障。

一、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的内涵

科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科技文化是指人们使用科技手段改变自然社会并逐渐适应的方式以及所取得的劳动成果。近现代以来,科技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了一个不依附于其他体系的亚文化整体,也逐渐在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狭义的科技文化是指科技文化的精神层面。科技文化包含于人类发展的大文化体系,其本身也构成一个体系。当任何一种文化发展到一个更充分的阶段时,它将形成一个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技术与文物的系统,即文化的“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部分[2]。科学和技术文化也是如此。而科技思想、信念、精神、审美、伦理等组成的价值体系等观念,则属于科技文化中的“形而上”部分。这些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从属于科技文化这一系统,并推动其不断发展进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并基于对科技文化系统构成要素的考察,本课题主要讨论狭义的科技文化。主要包含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科技精神和科技观等要素构成的科技文化体系。新时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创新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动态创造力,科技文化相对独立。二是动态发展,科技文化永恒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壮大[3]。

二、科技文化在新时代创新的独特重要性

新的时代需要有其相应的科技文化作为指导,以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在一步步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主要发达国家是有先发优势的,所以必须有相应的科技文化作为引领,帮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能动性,具有改造社会的文化功能,认识到科技文化是建设强国科技的重要资源。从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这个角度上,科技文化的创新有其必要性。

新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还存在许多短板。从整体上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科技素质显著提升。但中国的国民科技文化素质仍然比发达国家低。这种文化素质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也影响了建设技术力量的进程。从某种角度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不令人满意的事件直接或间接地与当前国家科技文化的低水平有关[4]。因此还要进一步推進科技文化发展创新,保持一种不断改革创新的精气神,去解决一些制约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

创新新时期科技文化是培养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新时期科学文化的创新有助于培养民族自信心。科技文化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具备科技优势。其前提是要具备高科学和文化素质的国家集团。

三、我国科技文化的最初确立及其发展现状

科技文化发源于西方。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也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工业革命又推动了近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科技文化和应运而生的社会文明[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最早一批对科学文化研究的人,尝试把科学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萨克森宁的《地区优势》一书详细分析了“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硅谷有一种促进技术创新的文化,并慢慢积累形成了特有的“硅谷文化”[6]。Lehman. J. A(2006)认为,文化于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只是正面的,在儒家文化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把知识看得“高贵”,而与利润无关,这种文化氛围就不能对科技创新进行有效支持[7]。因此,无论是西方文艺复兴还是资产阶级启蒙中科学思想的兴起,它仍然是后来发生的三大科技革命浪潮。也使近代以来的人类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变。然而中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每一方面都优于西方文化。从逻辑上讲,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上的弱势实际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吸收西方科技文化,营造具有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气质的时代氛围。

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科技文化逐步发展起来。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源于西方的科学文化相对立。传统文化的许多特征阻碍了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8]。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侧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特点。传统文化注重实际操作和产生的应用效果,并且满足了解它正在做什么的水平,忽略逻辑和理论,并没有建立完整的逻辑和理论体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关注“人”。关于自然科学和逻辑的知识相对缺乏,因此有人称中国的文化为“人文文化”。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注重经验,忽视创新的特点[9]。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自我封闭的,而不是对异物的好奇与探索。五四运动之后,科技文化在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挣扎前进。尽管中国早在洋务运动中就引入了科学技术,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影响下,科学技术开始真正形成和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文物的水平,并且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科技文化的精神得以独立。

新时代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现状如下:首先,中国科技文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质量较低,并且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过去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化相对薄弱,也更加稀缺,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二是新时代科技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速度滞后于发达国家,合作,创新,效率,利益,分享,人才,学习,绿色和系统等新概念尚未真正发展成型和难以全面贯彻。

其次,经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文化在新时代取得了长足进步,首先民众对于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理工科学生以及工程技术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幅增加。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教学方式及科技的引进,人们的思维逻辑得到了更多的训练,知识水平、逻辑分析以及逻辑水平等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改革开放的实施也极大地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和专业人才的氛围。

四、创新发展中国科技文化的思路和途径

新时代科技文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技精神,科技方法和科技观三个方面的创新。我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子系统正经历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演变,我国科技文化的生长历程,体现在从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到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建设的过程中。

新时代科技精神的创新。科技精神是科学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求真、求实,质疑、批判,不迷信、不唯上、不盲从的理念和追求,科技精神是科技文化的核心要素[10]。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孩子要顺从权威,不利于创新科技精神的培养,为促进新时代科技精神的创新,首先,为了加强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新时代的融合与统一,科学家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的深度,在研究过程中,人文素养决定了其面对新方向时的科研态度以及面对难题时的思维逻辑方式,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将科技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11]。但受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影响,当代社会更重视科技精神,而导致了工匠精神的缺失。科技精神提倡逻辑思维、归纳演绎的方法,强调对知识和理论的兴趣,科技精神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理论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追求定量操作、试验测量方法、探究因果关系与合作精神,工匠精神是技术进步的支撑,是实验应用科学进步的保障。

新时代科技方法的创新。科技方法是科学家在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应用的一系列研究手段和思维方式,科技方法是科技文化的支撑,是人类通向真理获得真理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推动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相辅相成。其次,有效结合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人文教育以感性思维为主导,热衷于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缺乏原理及理论分析,对事物的理解主要取决于直觉。而古希臘文化以理性思维为主导[1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逻辑理性、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数学理性、以及阿基米德的实验理性,这三种理性思维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科学研究的发展。

新时代科技观念的创新。科技观念与科技活动之间是一种双向作用的关系,科技活动可通过社会文化影响创造出新的科技观念,科技观念对传统科技文化的创新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影响。首先,创新新时代科技价值观念。其次,创新新时代科技伦理观念。若仅从科技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衡量科技的价值是不足的,因为人类的需要受社会实践与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不一定是正确健康的,这就涉及科技伦理的问题。再次,创新技术管理理念的新时代。科技管理理念是指通过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外在的要求来管理科技工作者,以达到科技资源运行效益的最大化。且看日本的科技创新战略可以分为三大方面内容,即总体性的战略框架设计、具体性的产业创新实践和支撑性的政策配套,与之对应的三种战略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日本科技创新战略“一体两翼”。“科技立国”是长期性、框架性和纲领性的战略设计,是日本科技创新战略的总体布局;“IT是一个国家”是一个具体的,分阶段的,是在特定行业建立国家战略的科学技术实践;“知识产权”是互补的,是确保日本科技创新战略可持续实施的“政策方案”;它们不仅共同构成了日本科技创新战略的主体,也是日本增强国际产业技术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五、结语

研究新时代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科技文化对建设科技强国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同时也表现在改善社会组织发展、运作机制及关系上,表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民群众是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和执行者。因此,科学技术文化的新时代建设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也有利于科学技术融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增强我国科技文化自信,实现我国新时代科技创新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辛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杨怀中.科技文化软实力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7).

[3]张云霞.科技文化的成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J].江南大学学报,2003(1).

[4]段伟文.科技创新与文明转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于敏,等.科技创新人才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6]安纳利·萨克森宁,萨克森宁,曹蓬.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7]Capitalism. socialismand democracy[M].NewYork:Harp" er&Row,2006.

[8]薛飞.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9]沈清松.科技、人文与文化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10]张建珊,等.欧洲科技文化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11]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2]游建胜.英国科技政策与科学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新时代创新发展
区域发展篇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