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培养

2019-10-16胡建同

江西教育C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胡建同

摘要:创造性表达不仅关联到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对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也至关重要。“精研范本,奠定创造表达之基;链接生活,拓宽创造表达之界;异化思维,赋予创造表达之能”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精研范本    链接生活    异化思维

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为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一、精研范本,奠定创造表达之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的确,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已经坠入母语之网,任何创造的“精神之流”都必须在语言规律的河床内流淌。因此,以范本引路,透析言语现象、领悟言语智慧、把握言语规律,是筑牢创造之基的必由之路。

(一)透过言语现象,把握言语规律

苏教版教材中包含着许多言语现象。透过这些言语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便可以把握其内在的一般规律。如笔者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扣住题眼“争”,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揣摩“争”这一言语现象,发现其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基本规律。接着师生代换角色进行情境对话,让学生在情境中和老师这只“鹬”争一争,学生对“争”这一言语规律就能熟稔于心了。

再如《九色鹿》一文中,九色鹿從被刀枪箭斧包围到最后安全脱险,堪称言语自救的典范。学生通过代入角色情境不难发现,设问激趣、陈述事实、反客为主,是言语理解的最好方式。于是,笔者又假扮父亲,反对孩子读课外书,学生们纷纷开启自救模式,有的陈述读书的种种益处,有的以“你想让儿子成为不学无术的井底之蛙而被人耻笑吗”总结陈辞,成功说服了“父亲”。

(二)紧扣表达意图,领悟言语智慧

王尚文先生说,表达意图是文本分析的原点。表达意图,就是作者依据已有材料和读者基础,对要实现的表达目标和表达策略的综合考量。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循着这个“原点”,去分析作者如何将读者从“此岸”引渡到“彼岸”,而这便是作者的言语智慧。

教师应站在文体意识的高度,去领悟不同文体的言语智慧。如记叙文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说明文是如何说明事物的,说理文又是如何阐明事理的,这其中都蕴含了作者独特的匠心和智慧。比如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小品文《地球的两顶“白帽子”》,不仅结构精巧,而且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文章语言也十分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戴帽子”: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球形图,启发学生如何给文本这个球戴上两顶帽子,学生很快找出文本前后两处总述句,并填充进去。第二步“换帽子”:依据地球两极特点和作用,给两极“换帽子”,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大冰库”“空调器”“聚宝盆”和“大家园”等“新帽子”纷纷出炉。第三步“说帽子”:将新帽子填入球形图内,再以经线串联,形成完整的文本球状经络图,启发学生据图复述。这样,学生既达成了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结构的深度理解,又将作者表达智慧内化,达成创造性再表达。

创造如果脱离了母语文本的丰厚土壤,那必将是无本之木。我们只有通过挖掘范本资源,引导学生掌握母语规律,内化母语规则,领悟文本作者的表达智慧,才能将学生创造表达的根深深扎进母语土壤中,使其勃发无限生机。

二、链接生活,拓宽创造表达之界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教师应该打通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壁垒,让儿童在大千世界去经历,去发现,去思考。当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厚的素材,积淀了丰富的阅历,创造源泉自然就会永不停息地流淌。

(一)在观察中发现

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素材和广阔的观照空间,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深度地反观生活,这样才能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有意味的素材,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如果让学生换个角度看生活,沉下心来观世界,也会收获别样的精彩。笔者先发放观察表,让学生依据人物、食物、怎么吃(表情、动作、声音)进行仔细观察并填写,最后整合成文。有学生写道:“爸爸吃面条吃得很快,嘴唇一撮,一吸,面条就‘哧溜一下钻到他的嘴里了。面条吸得差不多了,他就端起面碗,仰着脖子,‘咕咚咕咚喝面汤,听起来味道好极了。”借助观察表,静心观察,学生竟然能将人物吃饭写得如此具体可感,有声有色,创生出很多乐趣。

(二)在体验中丰盈

生活不能只是疏离冷峻的观察,一定要让学生投身其中,去经历人生百态,去品味酸甜苦辣,在深层的体验中丰实创造素材,丰盈创作灵感。如下雪了,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春天,带着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仰望苍穹,呼吸泥土和青菜的芬芳。妇女节那天,笔者布置学生一项特殊任务——当半天妈妈。孩子们由初始的兴奋到中途的抱怨,直至最后对母亲含辛茹苦抚养自己的感恩,这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动和表达欲望,因此写作成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自然下笔如有神了。

三、异化思维,赋予创造表达之能

要想让学生有非同一般的表达,必然要有异于常规的思维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在教学时,需科学地从思维的向度、广度和深度来训练学生,必然能够赋予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一)求异思维求不同

求异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探索,发现事物的独特之处。如笔者曾带着学生观赏平湖落日。我问学生:“落日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气球,有的说像圆盘,思维比较浅平化。笔者又启发学生可以将夕阳和湖中的斜影组合起来,学生们思路大开,有的说像字母“i”,有的说像倒写的感叹号。之后有学生创作了一首小诗《倒写的感叹号》:“太阳嬉笑着,踩着湖面向西方奔跑,湖面留下一串他闪光的足迹。同学说,太阳像字母‘i;我说,太阳像倒写的感叹号。老师摸着我的头笑了。啊,我爱这倒写的感叹号!”

标新立异三秋树,与众不同二月花。求异思维的背后,是在张扬学生个性基础上“独特感受”的自然抒发,是创造的生命在勃发与跃动。

(二)超常思维求创新

超常思维就是不循常人的思维路径,挖掘事物的深层意蕴,重构、创生全新意象,产生超常的表达效果。如最近比较火的一段学生咆哮体小诗:“天啊!地啊!同学和老师啊!谁能告诉我,何时秋游啊!我准备的酸奶过期了!我准备的薯片过期了!而下一个即将过期的,恐怕就是我这善良的心了!”其绝妙之处在于“心灵过期”的表达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因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笔者曾和学生玩“一字开花”的游戏。首先,笔者板书“云”字,让学生组出各种各样的词语:白云、云朵、云梯、云带……然后鼓励学生为词语造一个“别人想不到”比喻句。学生们给出了许多奇思妙想:“彩云像丝带”“白云像牛奶”“云团像冰山”……笔者又引导学生展开一连串的追问:牛奶给谁喝?丝带是谁织成的?……孩子们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白云像牛奶,是太阳的早餐。你看,太阳越来越红,越来越圆。太阳打着饱嗝,扯过一条五彩的丝带,抹了抹嘴。”在超常思维的基础上,有了联想的巧妙嫁接,加上生活场景的拟人化想象,一首新颖别致的小诗便诞生了。

精研范本夯基,链接生活拓界,异化思维淬质,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母语的长河和生活的长卷里,用生命去感知、体察、发现,用创造性表达点亮孩子的缤纷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