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9-10-15张惠芸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英语阅读

张惠芸

摘   要:阅读对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在任务驱动下,教师要基于学生体验语言的丰富性和变化性这一现状,研究精读和泛读结合的有效手段,以促使学生完成小组任务,从而提高阅读效能,使英语阅读教学有效达成预期的目标。

關键词:英语阅读;精读泛读;语言体验;小组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2-0087-02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学习,不断延伸发展语言材料本身的多层级意蕴。因此,教师只有基于任务驱动,并将之合理、准确地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师借助教学任务完成对语言本身的深刻体悟时,学生就会在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理解英语文化与表现形式。

一、基于精读和泛读任务的结合,驱动阅读效率提高

由于课内和课外对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要求,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在确定具体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具体的学情中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阅读量及相关阅读效果,并据此预设教学效能。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多层次地组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力求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所教授的语言内容。同时,在整个基于言语交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都应时刻关注学生面对的阅读形式的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个体差异。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在不断优化语言教学形式和教学结构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点拨和讲评。比如,当学生学习一个语言知识点时,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可能会有侧重点和不同的目的指向,那么,在实现教学的过程中也就会因此而产生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以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一般情况下,只要教师在一节课中有三个左右的精读点,就容易让学生依据学习任务,自己确定泛读应达到的阅读效能和学习目标。调查发现,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精读任务过多,学生就容易忽视泛读的浏览性质和概括功能;而如果泛读内容过多,精读的教学在一节课中就会没有重难点,致使学生难以找到学习的突破口,从而很难实现建设有效课堂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泛读和精读教学中,略读的目的性介于泛读和精读之间,但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精读的要求或者次数要远远高于泛读而常常不用略读。为了更好地达成阅读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把泛读和精读错层次或者多层次进行穿插,然后以鲜明的教学指向性对阅读材料进行有侧重点的把握,使学生有效提升对信息的综合筛选能力,这是我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最能看出学生“粗中有细”的阅读功夫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常用手段。可以这样说,无论何种形式的阅读训练,都是在信息筛选的训练背景下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语言感知能力,这是为实现最终的语言教学目标而做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努力。

二、基于学生的体验语言过程,驱动阅读任务完成

由于阅读材料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有功能性选择,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情境创设环节就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导向性。教师在布置任何一个语言阅读任务时,都要注意前后的关联性,要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进行及时点拨和点评,要对阅读材料本身的特征和学生表述的学习信息进行特征化归纳,促使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尽量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此,当阅读材料中出现生词、陌生句型或者是阅读背景变化时,学生就能显著提升判断和推理能力。

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穿插或者专门讲解英语中的文化、表意表音特征等,但是在某些阅读条件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推测能力,力图实现对阅读材料的全面、透彻领悟,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分析阅读材料内涵和外延的过程中,应着重从表述背景、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众多方面启发他们进一步认识阅读材料,以免忽视了语言的传承性质和内涵的丰富特征。

依据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把教学中的阅读材料分为任务型文本阅读和阶段性文本阅读,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及表述能力。任务型文本阅读强调阅读文本结构的完整、正确的表述,而阶段性文本阅读则强调学生学习个体差异的阶段性进步与语言学习能力的变化,虽然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但实质上都要求学生尽可能吃透语言材料,能读懂语言材料的表述意图并把握关键信息,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提升其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面对同一个阅读任务,学生的学习效果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布置阅读任务时要有层级性,要突出学习任务优化,要随着学情变化而变化,从而在优化材料和变化语境中促进学生对原材料进行感悟、体验、学习。

三、基于小组合作,驱动阅读效能提高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强调最多的往往是合作与探究,合作是形式,探究是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效能是目的。基于学习小组布置阅读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限里完成有效信息的筛选,并对信息进行准确判定。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研读文本中对材料进行综合衡量,并结合文本语境对有效信息做出归纳和表述,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让他们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深入探讨并归纳、判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习小组中有学习能力很强的组织者,在引领小组成员探讨问题时,教师要巡组点拨,要让每一个学生的讨论都能围绕提取有效信息和组织表达的准确性下功夫,在学校小组内形成固有的发言习惯和学习组织行为,并在吃透阅读任务与材料的过程中深刻把握教师的阅读要求与意图,最终展现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使课堂教学氛围始终活跃,并长期坚持下来。

语言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交流,因此,英语教学就要始终在集体环境中让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和展现的舞台,并伴随着对语言的系统学习而不断提升其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说,用仍在交流使用的语言表述语言,胜于用固化的语言学习语言,由此推论,教会学生用活着的实践中的语言进行表述要强于文本内的语言练习。小组交流的有效性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性表现,一节活跃高效的课堂阅读就是小组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在阅读学习任务下的小组交流应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常用手段。

参考文献:

[1] 黄水娇.浅谈任务驱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5).

[2] 傅悦.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广场,2018,(2).

[3] 沈雪梅.任务驱动下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7(10).

猜你喜欢

英语阅读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
基于输出假设的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途径
初探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