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式下测控专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9-10-14陈海秀陈炜峰刘云平张自嘉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23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陈海秀 陈炜峰 刘云平 张自嘉

摘   要: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本文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测控专业人才培养实例,探索多样化协同育人路径,通过建立多模式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行业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多模式  协同育人  创新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8(b)-0217-0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re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A singl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society,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training exampl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pecialty 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explores diversified way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deepens the teaching reform by establishing a multi-mod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combines the training process with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improves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Multi-mod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Personnel training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1]。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偏差;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教学与研发、应用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迫切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新的探索。

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特别强调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协同育人的模式[2]。探索多模式协同育人体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举措。

1  多模式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已有15年办学经历,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江苏省重点专业、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培养具有自然科学、工程基础、测量控制与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及其应用技能,具备机电测控系统与电子仪器综合设计开发、系统集成和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本校培养模式之外,进一步结合工科专业特点,将人才培养过程和行业、企业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结合,研究探索了多模式下测控专业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校企協同、校校协同等协同育人模式,分别开展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和“4+0”联合培养本科项目。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方面优质资源,全方位合作与协同,集聚优质资源,构建多模式协同育人体系。

2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起,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江苏锐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紧密结合江苏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服务外包人才职业标准,探索以行业协会为支撑,以规模企业为依托,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机制,共同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3]。

项目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制定专业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产业职业发展能力需求,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符的科学合理的嵌入式课程体系。企业为专业学生量身定制开发课程模块、项目化课程,开设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ARM体系结构与编程、嵌入式综合实训、企业项目实战等课程,嵌入的企业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有机衔接,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化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嵌入式系统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能进行相应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作,能在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嵌入式培养采用“2.5+1.5”办学模式,学生前5个学期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教学以学校师资为主,企业根据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利用学期末,为学生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第六、七、八学期由企业师资承担专业核心课程、企业项目授课、实训实习、企业开发实战等实践性教学工作,企业承担就业推荐等工作,毕业设计由企业辅导,学校主导完成。

3  “4+0”联合培养模式

2015年起,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4+0”联合培养项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设置“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层次专业,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输送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4+0”项目是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的重要内容,是为了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衔接贯通,培养技术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高级技能的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而开设的项目。

本项目以认证检测为切入点,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主要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实施,专业主干课程以及部分专业方向课程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组织优秀师资任教。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充分考虑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4],以基礎平台教学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以专业模块教学发挥专科针对性的优势,实现“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的教育目标。

利用行业优势和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侧重技能培养与应用型本科学科优势培养的特点,取长补短,建立“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体现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要求;专业方向模块的选择,体现认证检测专业方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符合职业性特征;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体现技术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综合素质教育体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根据检验检测及服务岗位群所需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过程归纳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学习情境,设置专业学习课程,借助本科院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师资力量,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4  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院校的根本任务之一,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对于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引导高校办出特色、提高高等教育的预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2] 吴玉程,宋燕,陈冬华,等.新工科背景下全员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太原理工大学新工科育人体系实践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31(6):66-70.

[3] 钱瑛,杨晨宜,曹欲晓,等.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以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培养)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18):5-6,9.

[4]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能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发现内化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