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黄?虫丸联合氨甲环酸与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

2019-09-20吴一文

中国美容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氨甲环酸谷胱甘肽黄褐斑

[摘要]目的:探讨大黄?虫丸联合氨甲环酸与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院治疗的黄褐斑患者268例,按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氨甲环酸,谷胱甘肽与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实验组患者则采用氨甲环酸,谷胱甘肽联合大黄?虫丸中西结合治疗黄褐斑,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85%,实验组为93.2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中除去3例恶心者,1例头晕者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不良反应率为2.99%,实验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产生恶心等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率为0.7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虫丸联合氨甲环酸与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率低,治疗方案更加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大黄?虫丸;氨甲环酸;谷胱甘肽;黄褐斑;中西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9)09-0021-03

黄褐斑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1]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集中在颜面颊部、颧骨两侧。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逐渐增加,黄褐斑的发病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女性的颜面美观。因此为了研究大黄?虫丸联合氨甲环酸,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来院治疗的黄褐斑患者268例,使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的黄褐斑治疗方式提供选择。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诊治的黄褐斑患者268例,按数字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34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对照组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6±11)岁,平均病程(5.8±4.6)年;实验组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37±12)岁,平均病程(6.3±5.3)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黄褐斑西医诊断[2]与中医辨证诊断标准[3];②心、肝、肾功能健全者;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出血性疾病者;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③存在精神疾病及言语沟通障碍者。本研究通过本院专家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采用氨甲环酸注射液(哈尔滨三精通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968)0.25g+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265)1.2g+维生素C注射液5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周2次,连续治疗2个月。

实验组:所有患者采用口服大黄?虫丸(北京同仁堂,国药准字:Z11020002)3g/次,2次/d;氨甲环酸注射液(哈尔滨三精通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968)0.25g+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265)1.2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周2次,连续治疗2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2004年由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病学组委员会制定的黄褐斑临床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4],分为4个等级,基本治愈:患者面部色斑面积减少,消退面积>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患者面部色斑面积减少,消退面积>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患者面部色斑面积减少,消退面积>30%,颜色变淡;无效:患者面部色斑面积减少,但消退面积<30%,颜色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为93.28%,与对照组的79.85%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后,对照组中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头晕症状,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恶心等胃肠道反应,立即给予停药处理。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2.99%)相比,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产生恶心等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率为0.7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典型病例:患者,女,44岁,因黄褐斑集中脸颊、颧骨及眼周来院治疗,经医生诊断并与患者商议后,进行中西结合药物治疗。治疗后,黄褐斑面积缩小,有明显好转。患者治疗前与连续服用药物6个月后对比,见图1。

3  讨论

黄褐斑发病机理复杂,真正成因尚未明确。临床上,一般认为紫外线和内分泌失调为主因,但也有研究表明,黄褐斑的成因与某些疾病或遗传因素有关[5]。同时,有研究表明氧自由基与色素沉着及黑色素形成有关[6],故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外用维A酸霜等药物治疗,但其对患者的副作用大。而外部治疗手段则是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对患者面部美观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在中医辨证中,认为黄褐斑与阴阳、气血、脏腑失调相关。病发在表,其病在里,因肝郁气滞,气虚血滞或风、寒、湿、热之邪阻于经络,血液凝滞而成瘀血,新血不生,瘀血日久,肌肤失濡,则面生色斑。所以就有“无瘀不成斑”之说,而治疗的根本之道则是以活血化瘀为基础[7-8]。

黑色素是由黑素细胞通过酪氨酸-酪氨酸酶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形成的,氨甲环酸是一种抗纤溶的止血药,可以抑制酪氨酸,从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有研究实验表明,氨甲环酸在减少黑色素的同时,也能抑制血管生成,从而达到减少黄褐斑的生成[9]。但氨甲环酸禁止应用在有血栓史的患者中,其可能会使患者出现胃肠道等的不良反应,长期使用也会影响患者的体内血液环境。谷胱甘肽有抗氧化和解毒作用[10],与氨甲环酸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阻断黑色素的形成,从而达到减少黄褐斑的目的。

大黄?虫丸是由熟大黄、干漆、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等药材组成。其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祛瘀通络,而其中的水蛭、桃仁、虻虫、蛴螬能抗血栓、化瘀,白芍、杏仁、甘草理气和中,故此,大黄?虫丸通过活血化瘀来调理气血,从而改善体内微循环,达到减少黄褐斑的目的。

臨床上由于社会[11]环境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可使人体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体内抗氧化等功能出现失衡,黑色素增加,导致面部黄褐斑形成。由于维生素C可以使皮肤色素沉着,较深的氧化性色素还原为颜色较浅的还原型色素,将多巴醌还原成多巴,清除有害的自由基,从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并且临床上将氨甲环酸和谷胱甘肽作为治疗黄褐斑的常用药物[12],有研究显示三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使黄褐斑面积减少[13],但不良反应例数较多。也有研究说明大黄?虫在治疗黄褐斑有一定的效果[14],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黄?虫丸联合氨甲环酸与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氨甲环酸及谷胱甘肽静滴,可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大黄?虫丸内调气血,可有效减轻黄褐斑。

综上所述,大黄?虫丸联合氨甲环酸与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邦民,坚哲,李春英,等.女性黄褐斑217例临床分析[J].皮肤科学通报,2015,37(1):49-51.

[2]林玮华,张丰川,姜玉,等.黄褐斑西医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2):68-74.

[3]杨恒宁.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3-14.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定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

[5]车启蕾,付萌,李承新.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42(2):81-83.

[6]刘婷,关显桐,吕邵娃,等.还原型谷胱甘肽与维生素C联用对黄褐斑的治疗作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1):1481-1485.

[7]杨荻,梁婷婷.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J].医学信息,2017,30(4):173-174.

[8]白玉丹,刘越阳.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7(9):184.

[9]邓梓丹,吴迪,栗丹,等.不同剂量及疗程的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12):91-93.

[10]邱子津,陈德清.氨甲环酸片联合谷胱甘与胶原贴对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6):558-560.

[11]李海英,董恒,高玉中.大黄蛰虫丸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8):114-115.

[12]邓国辉,林日华,罗权.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1):2021-2022.

[13]Hong Z.Clinical observation of laser combined with tranexamic acid,glutathione and vitamin C i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J].Chin Med Cosmetol,2017.

[14]Lee HC,Thng TG,Goh CL.Oral tranexamic acid (TA)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J Am Acad Dermatol,2016,75(2):385-392.

[收稿日期]2019-01-17

本文引用格式:吴一文.大黄?虫丸联合氨甲环酸与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9):21-23.

猜你喜欢

氨甲环酸谷胱甘肽黄褐斑
755 nm皮秒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谷胱甘肽:防治中风改善帕金森症状
面对黄褐斑,中西医治疗有方法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专栏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空气污染与面部黄褐斑形成有关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光子嫩肤术联合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防衰老,别忘消灭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