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枯山水的枯的审美意境

2019-09-10孙晓姝

青年生活 2019年28期
关键词:禅宗美学

孙晓姝

摘要:中国庭园与日本庭园的差异也有明显表现。在奈良和平安时代,中国庭园开始对日本庭园产生巨大影响。镰仓时代,由旅宋僧人回国设计建造的庭园也明显具有中国庭园丰富的特征,池水石俱全。平安时代后日本庭园才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一个“舍"的过程,将丰富的元素一个一个舍去,最后只留下足够表达的部分,差别就这样形成了。枯山水是山水,却无水。对于“舍水的精髓,他认为只把美的东西筒单呈现并不能算是“美”禅宗美学的幽玄之美在于把美的东西藏起来,给观者一段距离、一个空间,去揣測和想象它的美。

关键词:枯山水 禅宗 美学 日本庭院

一.日本庭园和枯山水的历史

在公元前绳文时代,现在的秋田县的鹿角市被发现大汤环状列石。环状列石被认为石古代日本人祭祀祖先和神明的场所。到了弥生时代,出现了环濠,即主题周围挖出沟渠,呈现一个周围保护中部的结构关系,有防灾御灾的象征意义。到了古坟时代,出现了古坟,指在气候温和,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台地地区,以土石堆筑而成的圆方结合的立体结构,是权力阶级的身后居所。日本庭园研究者认为,环状列石,环濠,前方后园坟等,都是在广义上符合庭园的含义,是日本庭园的起源。所以日本庭园一开始是作为祭祀和仪式的场所而出现的。

“飞鸟”一词的词源被认为是“从朝鲜半岛飞来的鸟”,是对外來人的比喻。所以在飞鸟时代,日本庭园的存在受到中国,朝鲜的影响。奈良时代,庭园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奈良被作为首都后,在唐朝宫廷庭园影响的基础上,发展出独具特点的设计。具体表现为曲线造型增多,甚至成为造型表现方式的重点。曲池、中岛、洲浜等富含曲线元素的要素,以及自然石、石组等日本风要素出现。著名的例子有奈良县兴福寺南花园的猿泽池园地和平城京左京三条二坊宫迹庭园。此时代庭园的作用基本脱离了祭祀,而主要围绕公家仪式、宴会节日、佛教文化展开。    平安时代,经中国,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佛教思想中,死后往生极乐净土世界的思想也表现到了庭园中,庭园的设计被用来再现极乐净土。平安时代未期,被称为造园秘传书的日本最古老的庭园典籍《作庭记》第一次记录了“枯山水”一词。《作庭记》在一些文献中又叫《前栽秘抄》。当时“枯山水”作为造园用语,仅仅指代池泉庭园中运用石组做出的局部景观及其手法。著作中阐述了大自然与作庭者的关系。自然而成的地形、岩石等在对作庭者发出要求,换句话说,大自然不是作庭者需要克服的对立面,而是需要作庭者依从和响应的主体。这也被看作是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是日式作庭的先驱思想。

镰仓时代未期,以五山文学为代表的禅林文学在禅僧之间流行,加上禅宗主题的山水画和水墨画的传入,禅寺中出现了诗会的风潮。诗会的场所多为禅寺的书院,而书院前方面积不大的前庭成为作庭师们发挥才能的空间。逐渐地,与禅宗相应、追求自然和宗教寓意、抽象写意的作庭样式固定了下来,这便是枯山水样式。以砂为水,以石为山,以景喻禅。在枯山水发展的初期,它常常作为一座庭园的一部分,与真实的池泉并存,起辅助作用。

禅宗在室町时代十分兴盛,凝缩了禅宗思想,山水画精神的枯山水庭园也发展到颠覆,砂与石两大要素的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枯山水开始与池泉分离,作为独立的庭园样式出现在各禅寺的方丈庭园之中。

明治开国以后,许多大名宅邸和庭园被破坏;实业家们新造的庭园,明显受西洋建筑的影响。许多庭园最终采取了和洋折中的形式,但这种并存的形态并不都是和谐的。出生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小川治兵卫和重森三玲,代表着依然在新时代坚持和风造园的作庭师,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京都市山县有朋的别居无邻庵庭园、东福寺方丈庭园。枯山水的再辉煌这一时期成书的《明治庭园记》,收集和记录了明治被破坏的枯山水庭园。此书的作者是目睹东京地区的大名庭园屡遭破坏而心痛不已的教育者小泽圭次郎。而昭和时代亦出现了枯山水庭园的杰出作品。作庭家重森三玲运用现代主义手法,活用青苔,制作了东福寺方丈庭园、光明院庭园、瑞峰院庭园、松尾大社庭园等留存至今的大作。

二.枯山水的审美意境

自古以来,人们将作庭技术高超的僧侣唤作“石立僧”,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初期最具代表性的石立僧就是禅学高僧、作庭名家梦窗疏石。梦窗曾说过,“山水并没有特质,特质在于人心”。制作之技巧使庭园有了特点,而将心灵投入制作中进行磨炼就是求道。寻求真理的精神远比作庭的技艺重要得多。

在禅学的解释中,人们的所思所感是无法被完全理解和直接表达的。因此,发展某种媒介或方式与他人交流这种情感是必要的,这种媒介或方式就是 “个人表达”。书法、花道、作庭,都是具有这种作用的古典禅艺术,表达的重点不在于选择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够表达即可。有句禅语是“毒蛇饮水水成毒,奶牛饮水水成乳"。水变成毒药还是牛奶,全凭喝水的主体决定。换到作庭上,庭园是变成毒,还是变成乳全取决于作庭之人。作庭的能力终究不会超越自身修行的上限,每一次作庭呈现出的风景就是自己内心的禅境。不成熟的心境导致做出不成熟的庭园,粗俗之心也只能呈现出粗俗的风实冲景。面对庭园也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就像在面对镜子或是分身,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历史上最重要的枯山水设计者几乎都是禅学僧人,从根源上看,它是禅宗兴盛时期文化实践的一个结晶。

禅的目的是邂逅原本的自我。刚出生的小孩儿是简单纯粹的,成长带给他很多负担,最初的纯洁渐渐不在。要找到纯粹的自己只能改变有负担的生活方式,坐禅观庭就是在心灵中压缩排掉过多的东西,枯山水作庭就是以至极至简的创作手法舍去多余,展现自然的精髓。

东西方庭园最大的差别在于建筑物和庭园的主次关系。在西方设计中,建筑物为主,庭园为辅;而在日本庭园的设计传统中,两者不是对立而是平等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建筑物是庭园的一部分。欧洲的私人空间隐蔽性较高,设置在建筑物的高层,人在面对庭园时是由上往下俯视的角度。而日本建筑较矮居住人都是从一楼平视观看庭园,虽在屋内但仿佛置身庭园之中,人与庭园的位置关系没有上下之分。其次,西方建筑是石头的文化,一层一层累积的文化,所以窗只能是细长的。而日本建筑是木头的文化,建筑依柱梁搭建,这根柱到那根柱之间是空的,没有窗的概念,所以日本建筑是内外相通的。再者,欧洲建筑从高处观赏庭园,便于对称与几何造型的发展;相反,日本庭园中建筑是庭园的一部分,从内部观赏就是一幅不讲究对称的画。在西方审美中一切形状都不能是歪的,应完整和精细。但日本的审美,形状是不均一的、不均衡的。一个东西如果已经非常完美,那么它的精神性就无法很好表达,所以如果把欧洲的美叫作“完美的美",那么日本的美则可以称之为“超越了追求完美的不完美的美"。

除了东西方的差异以外,中国庭园与日本庭园的差异也有明显表现。在奈良和平安时代,中国庭园开始对日本庭园产生巨大影响。镰仓时代,由旅宋僧人回国设计建造的庭园也明显具有中国庭园丰富的特征,池水石俱全。平安时代后日本庭园才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一个“舍"的过程,将丰富的元素一个一个舍去,最后只留下足够表达的部分,差别就这样形成了。

枯山水是山水,却无水。对于“舍水的精髓,他认为只把美的东西筒单呈现并不能算是“美”禅宗美学的幽玄之美在于把美的东西藏起来,给观者一段距离、一个空间,去揣測和想象它的美。这种留白才是枯山水的妙处。

三.枯山水的精神性

观枯山水,可以说是在一个特定的氛围环境中,领悟时间的神秘,从而达到一种精神层次的升华的活动。观枯山水的两种反应,一是认为砂就是水,是一种代替;二是认为砂呈现的水和真的水并不相同,更宁静至于枯寂。第二种精神的感悟就是枯山水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庭园的原因。生命中多是疑惑脆弱唏噓,枯山水就诉说着一切繁华终究归于寂静的真理,给人穿越时空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永恒的瞬间”或“刹那即是永恒”,正是禅对时间的某种顿时而神秘的领悟,这也为枯山水艺术的有形和无形的结合搭建了理论桥梁。

参考文献

[1]重森三玲.上古·日本庭园源流 (一) [M].东京:社会思想社, 1979.

[2]龙居松之助.庭园与日本精神[M].东京:日本文化协会, 1936.

[3]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8年.

[4]张瑜黄玉梅腾君.叙至19世纪的日本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何慈毅等.日本文化史的点与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

猜你喜欢

禅宗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灵 山
落叶禅
纯白美学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从“禅宗”到中华阐释美学中的伦理文化研究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