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加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研究

2019-09-10宋玉成

高考·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校

摘 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文明存在的问题,从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网络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和学生网络自律性不足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路径: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引领的作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高校网络文明建设。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明建设;路径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994年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中国已经有了7.31亿的网民,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3.2%。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的互联网问题,互联网络是一个非常快速的传播平台,难于查找根源、难于控制范围,负面利用的危害性更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给新时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对高等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出现在教室、寝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校园的各个角落,网络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们依靠网络媒介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网络来休闲娱乐,庞杂多样的各类信息对大学生形成巨大冲击。大学校园网络文明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传统文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学生是网络一族的生力军,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够成熟,对于是非的辨别力不强,自控力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不文明内容的影响,甚至有学生误入歧途,如果不能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没能及时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长此以往,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高校网络文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高校师生在网络中的失范行为愈发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在网络空间的的虚拟环境中,行为失范现象日渐增多,形成了对现实社会的文明的冲击,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对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和法规,但全社会网络文明建设的任务仍然是十分艰巨。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加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显现出来。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变量,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通过网络关,也就意味着不能通过时代关。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网而生、因网而聚,形成了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网上线,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加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切实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二、当前高校网络文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成为了中国网络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由于网络具有时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够更有效更全面的向大学生传播全球范围内的热点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网络空间实现了自我肯定。但由于网络也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加之在网络文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更多时候监管不到位,会产生网络诈骗、色情传播、虚假信息传播、人身攻击、学术不端、黑客等现象,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网络行为,由此影响了正常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危害他人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原因分析

1.高校对于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上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的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还存在“代沟”。有的高校在网络建设内容上,对于与学生相关的文件或政策不能用网络语言来解读,缺少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仍然是居高临下的态度,空洞说教,使学生敬而远之。还有一些高校的网络文明建设还没有步入正轨,网络优秀作品严重缺失,与高校师生的实际精神需求有很大差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有待加强,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待融合发展。

2.高校网络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队伍不健全。高校网络文明建设与管理工作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的现象。部分高校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有专人建、有专人管”的问题,在网络内容建设上缺少专业力量,缺少相关研究、科学规划和有力推动。很多高校的网络队伍主要以宣传、学工、团委老师以及学生干部为主,专业能力和引导能力还有待提升,缺少稳定的网络育人队伍。

3.高校学生网络自律性不足

高校学生是充满活力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高校网络文明的认识程度,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网络行为,对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的影响最为重大,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网络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管理。学生处在心理断乳期,还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他们好奇心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难以分辨和抵制;还有的学生较大心理压力,没能得到适当的宣泄,会将希望寄托于网络,从而引发不文明网络行为。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把高校切实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引领的作用。

高校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一是将网络文明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将网络文明建设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逐渐形成良性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合网络文明教育内容,开发多种教学方式,如线上线下联动等灵活的方法。二是利用网络大数据掌握大学生的日常活动特点、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文明建设。例如高校通过学校大数据中心,将学生的学业学术进展和思想行为表现等方面,通过数据获取和呈現,再通过数据建模或算法处理,进行准确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大学生网络问题和规律,一方面有效进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三是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大四的毕业教育,将网络文明建设贯穿始络,提高广大学生对网络文明的关注度;开发家校合作,将网络文明建设与家庭教育融合,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影响,要家校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四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做好新媒体平台建设,有效开展形式灵活多样、能吸引大学生参加、引起青年情感共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健全激励机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应当着力培养立场坚定的专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需要能保证校园网络安全也能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网络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网络文明建设的主要是围绕“人”来进行的,是以人为本的活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分析研判能力,既不能过度紧张,也不能麻痹大意,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还要敢于在网络上抵制不良言论,发挥正能量,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与弘扬;完善网络工作队伍的培养考核机制,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高校网络工作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认证,将认证结果计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审和评奖评优中,调动高校一线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育人工作。

(三)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校网络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自我约束,尤其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引導其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网络观,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消费观、娱乐观,自觉抵制消极、反动的网络内容;对网络空间的游戏、直播、购物等活动,要有清醒理性的态度,遵从适度原则,不因此影响学业,自觉重视网络安全,促进网络道德自律。依据引导性、系统性、主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建构的网络文明建设内容体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网络文明素养和健康的网络伦理意识。同时,通过完善网络规范加大网络文明建设力度,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朋辈教育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研究,课题批准号:GH180108。

作者简介:宋玉成(1981—),男,汉族,吉林大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