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幼小衔接的经验与启示

2019-09-10陆丽萍

教育界·A 2019年6期
关键词:整合资源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

陆丽萍

【摘要】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幼小衔接将为儿童后续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幼小衔接;整合资源;幼儿园教育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表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针对幼儿发展的特殊时期,我园就整合资源促进幼小衔接主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与启示。

一、前期盘点,挖掘利用,全面构筑

我园地处老新村内,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一公里之内分布着两所公办小学、一所公办中学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可利用资源。幼儿园与小学共同构成幼小衔接工作的主力军,并肩引导和帮助幼儿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社区资源是幼小衔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保障,家庭更是儿童学习生活的港湾,为此,积极构建幼儿园、小学、社区、家庭合作关系,达成通力合作模式,是这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

我园还设有幼儿园网站、公众号等线上宣传媒介,努力营造全时空育人环境。

人力资源也是我们密切关注的内容,我园关注各阶段的教师素养,幼儿的能力、习惯、心理,家长的想法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等因素。

二、调查出发,聚焦问题,明晰方向

为了解我园目前幼小衔接的现状,我园分别向大班家长、幼儿园教师、小学低年级教师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经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教师、家长一致认同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愿意参与此项活动。调查显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但调查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我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仍有部分小学低年级教师未曾参与幼小衔接活动;相关课程的设置主要依靠幼儿园单方面工作,缺少小学教师的参与;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另外,家长缺乏这一特殊时期的科学育儿经验方法。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将成为我们研究幼小衔接工作的起点与重点。

三、整合资源,关注儿童,创新实践

根据前期调研及资源盘点,我园制订行动方案,以“关注儿童的需要、兴趣、特点和未来发展”为核心,以整合各方资源为抓手,以提升幼小衔接质量为目的,开展积极有效的幼小衔接探索,为儿童发展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

1.多元力量合作参与,形成合力促发展

(1)幼小互动,实现共赢

周边的小学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主动与相关小学联系,与小学共同协商幼小衔接方案,教师前期踩点,确定衔接内容与时间节点,寻找各种教育契机,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及联动机制。两年多来我们先后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小学”绘画展评、“听哥哥姐姐讲小学的故事”“家门口的学校一样精彩”参观小学等活动,整个联動过程中,不仅有幼儿与小学的环境、学生、教师互动,更有幼小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研究提供了真实的信息。

(2)家长协助,事半功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长是儿童成长中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对儿童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学习态度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为引导家长在幼小衔接这一阶段与学校产生更大的教育合力,我园针对家长群体制订了详细的行动方案。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通过家长会及时反馈儿童在园情况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通过家长讲座向家长普及幼升小阶段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并及时向家长介绍招生政策等内容。一系列行动的开展,确保了家长具备良好的心态、科学的育儿观、正确的行动指南,协助园方共同开展工作,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3)平台宣传,加强效果

幼儿园设有校园网、公众号等多个媒体宣传平台。这些网络平台让信息发布更便捷、更普及。平台定期向家长推送育儿知识、政策解读、“准备上小学”主题活动介绍、幼升小课程故事分享等内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发挥媒体的最大效能,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

(4)社区介入,扩大影响

我园与社区结成共建单位,在社区的组织下共同开展幼升小活动,通过社区这个媒介,组织家长参加有针对性的讲座、现场咨询等活动,幼儿园还制作了“准备上小学”宣传小册在社区发放,扩大影响面,鼓励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到幼小衔接活动中来。

2.课程资源优化统整,帮助儿童顺利过渡

学生、教师、环境这些都属于课程资源,如何最大化利用课程资源解决我园幼小衔接课程针对性与系统性不强、缺乏小学教师的参与等问题成为重点。在实践中我们期望通过做到三个“关注”加以改善,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课程关注环境隐性的育人功能

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环境的支持,针对“准备上小学”主题课程,我园在主题环境创设方面进行了探讨。

环境创设应充分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培养儿童任务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儿童共同协商环境的布局、材料的投放,鼓励儿童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同时在班级内增设阅读与书写区域,让儿童体验阅读书写的快乐感与成就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幼小衔接主题课程的重要内容,如大班的教师和儿童共同创设一日生活流程图,培养感知时间、合理安排作息的能力,引导儿童有意识地制订自主活动计划,增强主动规划与自我管理的能力,班级中设置“区域规则”“图书漂流”“作品展”等板块与智慧标识,增进儿童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为升入小学奠定基础。

(2)课程关注儿童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

5~6岁的儿童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期,有较稳定的情绪,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有丰富的想象力与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游戏为主,课程强调游戏化和生活化,而小学阶段则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课堂学习的时间较长,有严格的纪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与任务意识。为了更好地与小学学习生活衔接,我们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作息时间方面都进行了改变,重新构建的“准备上小学”主题课程更强调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学习能力。

为了推动课程更好地实施,我园还调整了部分作息时间,大班下学期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在保持兴趣点的基础上适当延长集体教学时间,并通过开展规则游戏、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等多种方式促使幼儿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了解规则,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3)课程关注小学教师的参与合作

为了保障课程与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我园主动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参与课程设置,两学段教师互入课堂观摩教学活动,亲身体验不同教学模式。活动后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努力探寻两个学段衔接的平衡点。例如,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大班儿童与一年级小学生相比,在上课倾听习惯、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衔接。为此,我们在课程中增加了听说游戏、讲故事等内容,并积极开展阅读活动,经过长期的课程滋养,儿童能做到安静倾听,大胆表达。

通过实践与调整,幼儿园与小学、社区、家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儿童与往届大班毕业生对比,更自主、自律,能较快地融入小学生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欣喜的。当然,对于幼小衔接这一特殊时期的教育,我们还存在许多困惑与需要探寻的领域,研究永无止境,行动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08):30-32.

猜你喜欢

整合资源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以整合资源提升音乐课堂趣味性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刍议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广东省中考化学计算题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