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019-09-10廖登杰

教育界·A 2019年6期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廖登杰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自我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观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突出、严重化趋势,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具体的疏导策略,旨在提高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心理飞速发育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变化从“量”到“质”,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会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深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个人情感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育。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在20%,形势不容乐观,若处理不得当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中学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教学现状

1.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自身心理问题,他们不明白如何缓解,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寻求外界帮助,听之任之,导致问题愈发严重。据刘恒、张建新通过对全国2209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约有21.7%的中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说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严峻,亟待解决。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至少有1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其中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占5%。金燕、魏雪等人对34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占38.33%,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4.77%,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5.3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重,需要进行必要的治疗手段。同时,我国中学阶段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很多学校对中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不到位,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干预,应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心理问题,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因而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现状

(1)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现阶段中学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校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中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应试考试的影响,部分学校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上,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中,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2)缺乏家庭教育

中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很容易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联合起来,全面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大部分家长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权托付给学校,没有认识到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家长所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义务。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心理矛盾,以暴制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学生与家长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发了一系列家庭纠纷,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3)社會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影响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难以高效落实,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是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违反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和风气给中学生带来错误的示范,再加上中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加大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

二、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学生年龄尚小,且处于升学阶段,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其心理负担,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出现焦虑、抑郁、社交恐惧等多种情况,严重影响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因而在现阶段中学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充分意识到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实际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联系家长,实现家校共育的教学目标,帮助中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为中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中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学的措施

1.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现阶段中学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了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有效的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体验式、启发式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引导。

2.培养学生正确的性意识

中学生在人际问题、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往往与中学阶段学生渐渐成熟的性意识有关,如暗恋、失恋等都会成为困扰学生的重要问题。对于部分较为敏感的学生来说,其可能因为失恋而产生轻生意识。在部分中学中,恋爱问题、人际问题更是引发校园霸凌的主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性意识是心理健康教学的关键部分。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性意识,提高学生对自我、他我的认识,使学生对自我有更明确的规划。性意识培养与家庭教育有重要联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要合理、客观地面对学生的问题。

3.利用网络提高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集中在课堂,心理教学也是如此,但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不等于普通的课程教育。面对不熟悉的教师、多人的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吐露心声,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问题,从而导致大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心理教育和面对面交谈的心理干预流于形式。在互联网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趋向于把自己的内心展示给信息终端的那个“他”,这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很容易放松,卸下防备,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想。所以,依托网络技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很有必要,其不仅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与教师交流,还能缓解学校因缺少专业心理教师而带来的效率低等问题。

四、结语

总之,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状态,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降低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宋玉娜.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初中阶段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生本理念下初中生物参与型教学实践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浅议农村初中后进生教育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