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19-09-10许家畅

教育界·A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

许家畅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内容主要以生活实际为基础,通过教学引导使学生在品德与法治方面养成良好的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其教学内容有了进一步优化,因而其教学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本文主要以教学研究与实践为思路,结合课本实际形成见解。

【关键词】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增强思想品德、加强法制知识的关键时期,而教学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发挥当下教学环境的优越性,使教学成果符合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从各方面借鉴和参考优秀的教学模式,增加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体验。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促进师生实时互动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在通常意义上属于互动性学科,应当有一个较为客观、积极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善教学侧重点,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九年级上册教材《追求民主价值》这节课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进行内容解读,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相应制度,感受参与民主生活的丰富性,在增强学生公民责任感、使命感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其公民意识。而对于这一课的很多概念性及理论化的内容,学生在理解和感受时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如建立交流小组,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前提下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互动环节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

在实际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如“你所了解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怎样的?”通过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广泛讨论,并引发下文教学,通过综合学生讨论的观点,总结民主道路取决于国家的国情。其次,教师结合课本“探究分享”中仁人志士的心声、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民主的本质和民主来之不易。再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探索历程的回顾,让学生自主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脉络,增强学生对民主的感悟和对当家做主的自豪感。最后,教师结合当下热门时事内容,如《我爱我的祖国》视频、“两会”内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深刻感受民主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应重新梳理课堂知识脉络,总结新型民主制度及其特征和形式,以加深学生印象。

二、创设优越的情境模式,引导学生感受体会

课程改革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遍趋向于填鸭式,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堂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体验联系在一起。在此情况下的教学将缺失感染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局限,不利于教学的长远规划与开展。而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更有效率地与学生生活形成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九年级上册教材《建设法治中国》这节课为例,在进行第二课时“凝聚法治共识”教学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必须依法行政的原因及建设法治政府的相关途径。全体公民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并履行相应义务,树立良好的遵纪守法观念,认识并处理好法治与德治之间的联系。对于这些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全面且客观地让学生形成认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形成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法治事件情境,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询,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设置。问题1:当行走在马路上时遇见突发交通事故应如何应对?问题2:发现有人随意攀折花草树木应如何应对?问题3:当发现所购商品存在假冒伪劣现象时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探究了学生对法治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其次,教师通过解读教材,联系教材分享图片,探究及总结法治政府的作用及宗旨,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再次,教师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现象中探究法治政府的建设途径,了解政府如何依法行政,讨论公民监督政府的相应渠道。最后,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并让学生理解德治和法治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观念,注重个人良好品德修养的塑造。

三、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发挥媒体集成功能

目前,先进的教学设备是能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利因素之一。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善用这类教学资源,发挥媒体的集成功能。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整理课堂教学大纲,丰富课堂内容,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其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以九年级上册教材《守望精神家园》这节课为例,在教学第一课时“延续文化血脉”时,教师应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其一,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二,认识及弘扬中华传统品德的意义;其三,了解传统文化的弘扬途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尽可能使学生通过总结、学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如教师可通过列举相关传统文化的材料,让学生在吸收、欣赏的过程中加深认同。由此可见,合理借助媒体平台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也能更直观地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教学时,首先,教师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取得的成就,介绍文化的来源与发展,通过图文、视频等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其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所给材料,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分类,如文字、语言、典籍、工艺、文艺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探究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文化与社会主要思想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传扬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继承以及传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让尊重傳统文化成为根植于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根据笔者自身的理解,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阶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探究教学时更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利用情境和先进教学设备,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王丹青.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转变角色进行情境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8(48):116.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