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之才、英雄之志、王者之气

2019-09-10谢屹峰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谢屹峰

摘要:“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是军事天才,继孙武与孙膑后,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他是革命家,从出道的历经磨难,直至走向中央,领导人民几十年,结束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屈辱……他更是文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填词,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势,指点江山,俯仰天地,独步古今,将中国的旧体格律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漫漫雄关,苍茫暮色,如血残阳,都留下了他伟岸的背影。”[1]他是集“文人”“英雄”“王者”于一身的传奇——毛泽东。解读《沁园春·长沙》可从毛泽东的三重身份入手,探究其所蕴藏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文本解读;毛泽东诗词;文人之才;英雄之志;王者之气

一、文人之才

在文学的国度里,毛泽东是一位才情盎然的文人。《沁园春 长沙》不仅是毛泽东诗词的开卷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旧体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足见毛泽东功力深厚。在这首秋词中,毛泽东突破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传统,以慷慨激昂之气道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豪迈,而词中对湘江秋景的诗化描写极具艺术张力,毛泽东的文人才情于此展露无疑。

站在寒秋的橘子洲头,诗人看到了湘江这般秋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山”是指毛泽东家乡湖南岳麓山及周遭的群山。“万”字不仅道出了山峰之众,也指出了枫树之多,更给人以一种铺天盖地的充盈感;“红”字不仅写出枫叶之红,也照应了“寒秋”的时令,更蕴藏生命、希望、活力、革命胜利之寓意;“遍”则极言红枫所至的空间之广。“万山红遍”像是一个全景镜头,描绘了红枫遍布秋山的整体画面,而“层林尽染”则是更为细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枫树林。因为“万山”上的枫树林数量是极其庞大的,所以是层层排列,故有“层林”一说,而又时至深秋,枫叶红的时间有先后,所以颜色上也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层次感,就像布匹在染缸里染过一样。描写枫树林,历来不乏名篇佳句。唐代诗人杜牧曾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来描写红枫,此句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诗人将深秋之枫与仲春之花作比,从萧瑟秋景中剪取一抹亮丽之色与胜日春光争艳,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振奋。然清丽有余,生气不足。杜牧所描绘的枫更多地是停留在静美之态。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染”字,化静为动,形象地呈现了枫叶的颜色随季节变化而一点点加深,就像是颜料一点一点浸入布匹一样。美中不足的是王实甫对枫林的描写缺了静态的描摹。而毛泽东兼采两人所长,“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但写出枫林皆着红色的静态画面,而且表现出了枫林在秋风中颜色慢慢加深的动感。可谓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看完了山上之景,词人又将目光转移到了秋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在词人眼中,山是“红”色的,江是“碧”色的,这两种都是含有生机的暖色。这里有一个问题,白居易有诗曰:“春来江水绿如蓝”,而词人为什么不用“绿”而用“碧”?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具有深微幽隐之美,一字一词均可带给人丰富的联想。“碧”可以使人联想到“碧玉”,“玉”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常被赋予“美好”之意,正好表达湘江秋水带给词人的唯美之感,而后面的“透”也体现了“碧玉”晶莹剔透的特点,使得整句具有圆融之美。词人以“碧透”的江水作为水平面,从立体空间上描摹了湘江别样的秋景。平视,“百舸争流”;仰望,“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一个“争”字再现了千舟竞发的活力。一個“击”字表现了苍鹰搏击长空的力量感,而且是由下而上的冲击,颇有逆风飞翔的味道。而“翔”字一般形容飞鸟,这里用在游鱼身上表现鱼儿自由轻快的灵动之美,倍增浪漫。

“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对这些景致的高度概括。“万类”指的就是“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这些景物。而“霜天”是“秋天”,词人舍“秋天”而用“霜天”是为了带给读者丰富的联想,这也符合词的品质。霜是寒秋的标志性景物,常给人以寒冷萧瑟之感,读之便可身临其境,如切身感受。这与“万类竞自由”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了那种在逆境中抗争的乐观之情。

统观整幅湘江秋景图,不禁感叹毛泽东这首秋词尽显诗家写景之能事。在空间上,上、中、下,层次清晰;在色彩上,红绿相衬,生机盎然;在动静上,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在炼字上,“万”“百”“遍”“尽”“透”等极写之词,将寒秋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碧”“霜天”等词的运用,使这首词具有诗的慷慨之气的同时保持了词幽微深隐的美感。由此可见,毛泽东是一位极具才情的文人。

二、英雄之志

在民族危难之际,毛泽东是一位救国救民的英雄。北宋大儒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毛泽东就是战胜外寇,平息内乱,重振中华,“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在《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中,青年毛泽东就已经谱写出了震撼山河的凌云壮志。

《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主要描写湘江秋景,而下阙则是描写“人”的活动。青年毛泽东面对蓬勃秋景,心潮澎动。想起了“携来百侣曾游”的往昔岁月。“游”可理解为游泳、游玩、游学等,意思不定。关键在于“游”的人,“百侣”说明当时同游的人很多,“携”是“携手”之意,更表明当时同游的人关系很好,确切地说是志同道合之人。那这群同学少年度过的是一段怎样的往昔岁月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是非比寻常的意思。于每个人而言,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会多一天,也不会少一天,为何有“寻常”与“非常”之分呢?答案就是人“非常”才有岁月的“非常”,人“峥嵘”才有岁月的“峥嵘”。“稠”是多的意思,诗人回忆中的那段峥嵘岁月不是一日两日,而是密密麻麻,数不胜数。相较“多”而言,“稠”除了表现多之外,更表现了一种密度之大。对庸常之辈而言,大多数日子是琐碎的重复,没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价值,而对非凡之人特别是英雄而言,许多日子都是轰轰烈烈,非比寻常,当这些日子多且密时,回味起来情绪必当如春潮汹涌,分外自豪。那青年毛泽东所回忆的峥嵘岁月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呢?这首词下阙的“恰”字领出了那段岁月的真容: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彼时壮志凌云的同学少年,唯有评论国家大事,书写激浊扬清、经世济国的文章,才能风发意气,不负韶华。这些在青年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映证。毛泽东自幼酷爱读书,志向远大:“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为了获取新知,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不惜背井离乡。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创造了人生的第一个“春天”。那会的毛泽东恰值青春年少,他博览群书典籍,充实理论知识;他与好友萧子升分文不带游学湖南境内,开拓心胸视野;他广交良师益友,切磋学问,探讨国事,这也就是“指点江山”;他还创办《湘江评论》《湘潮》,发表针砭时弊的济世文章,这也就是“激扬文字”。在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时代,这群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是清晨的阳光,将会照亮旧中国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他们是星星之火,将会在旧社会每一个苦难的地方燃烧起希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就是这群学生胸怀家国,忧国忧民的大情怀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彼时青年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寻出路的远大志向。晚清名臣左宗棠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这群学生许多都是“穷学生”,虽然物质上食无饱,居无安,但心藏百姓,胸怀天下,已达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高度。故而“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将……当作粪土,此句意为将万户侯当作粪土。而“万户侯”则是化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典故本意是表达李广难封之悲,而毛泽东逆其意而用之,化悲为壮,表达淡泊名利之豁达。这是何等气魄!这是何等胸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词的收尾部分,慷慨之气丝毫未减。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到湘江水流最为湍急之处游泳,而游泳激起的浪花遏止了船只的飞行。这里的“游”不只是游泳,更是为理想而奋斗抗争。“浪遏飞舟”是化自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毛泽东取其豪壮之气而用之,表现了同学少年强大的生命力量。

王国维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视为人生第一重境界,意为告诫世人志当存高远。青年毛泽东所代表的同学少年,以匡扶天下为己任,以拯救黎民为己志,上下求索,矢志不渝,迥异于庸常之辈。

三、王者之气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毛泽东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王者。亚圣孟子有一句名言:“吾善养浩然之气。”而毛泽东善养的是王者之气。这股气贯穿《沁园春·长沙》始终,使人读之便觉格调之高远,意境之雄壮,读罢顿感心胸开阔,滞塞全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在寒秋时分,青年毛泽东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之水滚滚北去。

这是一幅极具震撼力的画面。首先是“寒秋”这一季节的特点——秋色惨淡,秋气凛冽,秋声凄切,常给人以肃杀之感。而“湘江北去”也是极其壮观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湘江在寒秋之际雨水充沛,江水自然汹涌澎湃。毛泽东独自一人于此时登此地观此景,一个“独”字能刻画出他怎样的形象呢?这是一个值得品味的问题。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过不少独者的形象。初唐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独”是人类面对天地长久而感人生短暂的悲慨,是有志之士不遇识士明君的苦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江雪》里也刻画过一个独者:“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子厚的“独”体现了文人坚守清高,不流世俗。实际上陈子昂与柳宗元诗歌中的这两种“独”都属于“文人情怀”的范畴,而毛泽东的“独”须结合他革命家的身份来解读。

1925年,毛泽东在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写下《沁园春·长沙》。当时中国社会工农运动高涨,革命形势曾一度大好,同时也面临着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中华民族依旧处于风雨缥缈之中。国家出路在哪里是全国人民共有的困惑。而《沁园春·长沙》于此时应运而出,实际上传递了毛泽东对时世的态度与看法。结合这个背景再看《沁园春·长沙》开篇,寒秋的时令是表现了严峻的革命形势,毛泽东笔下的“独者”应是洞察时局,紧握乾坤,傲立天地之间的王者,使人想起韩磊在《向天再借五百年》里唱的“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历史也证明毛泽东所选择的革命道路是救中国的正确之路,由此可见毛泽东青年时的自信与王者气魄。至于“湘江北去”,颇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之感,为毛泽东的这份王者之气增加了豪迈之感。

全词之中最能体现毛泽东王者之气的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這一“问”令人想起屈原的《天问》,想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把酒问青天”,然文人问青天是浪漫,而毛泽东问大地则是气吞山河的霸气。

“谁主沉浮”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当时中华大地军阀割据,外敌环伺,有权有势者趋名逐利,专于私肥。而普通百姓多选择庸庸碌碌地苟安乱世,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忍受被剥削压榨的命运。鲜有人会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识,更少有人会发出“谁主沉浮”的惊世质问。所以相比而言,毛泽东的这一句“谁主沉浮”足见其王者气概。而毛泽东对此问的回答更是具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在毛泽东看来,主沉浮的就是“我”,就是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同学少年,那群志向高远,投身革命的志士。这份匡扶社稷,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正是其王者之气的真实写照。

然而实际上,当时的革命环境暗潮汹涌,而毛泽东个人处境也非常艰难。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稳定的求学生涯。正如上文所说,毛泽东在湖南求学期间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然而学业结束之后,曾经一起“指点江山”的同学就纷纷离开,各奔东西,各谋前程,甚至不乏易志之人。而七年之后,毛泽东故地重游,回忆激情飞扬的学生时代,或许也有过一丝感慨,而当时毛泽东又遭湖南军阀追捕,革命前途未可预知,可谓“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因此有人认为“怅寥廓”的“怅”表现了毛泽东的怅惘。然而这并不符合毛泽东的王者之风。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细读《沁园春·长沙》,不难发现毛泽东所选之意象皆磅礴大气,所构之意境皆雄壮豪迈,丝毫未见颓败之景,又何来怅惘之情?“怅”字最佳意思当属顾随在《顾随笺释毛主席诗词》的解读:“‘怅’只是远望,长思之义,不可解释为怅恨、怅惘。”[2]当时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视野开阔,正好极目远眺,而所见旧景,思忆往事故人亦在情理之中。所以顾随之解较为妥切。

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到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再到1929年《采桑子·重阳》,“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曾总结过一个规律,毛泽东最有豪情的诗词往往是他在最倒霉、最困难的时候创作的。”[3]处于人生低潮之时,毛泽东能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对生命困境的突破,完成对人生苦难的超越,这就是毛泽东身上所焕发的王者之气。

结语

清著名评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在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出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毛泽东的诗词所以能成传世之作,就在于毛泽东兼具了“第一等襟抱”与“第一等学识”。胸怀家国,不惧危难,那份英雄之志、王者之气铸就了毛泽东的“第一等襟抱”。饱览群书,交游四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毛泽东“第一等学识”,故而文采斐然,运笔成章。从毛泽东“文人”“英雄”“王者”三重身份作为解读《沁园春·长沙》的“钥匙”,就能体会词中深厚的思想内涵与磅礴大气又不失诗意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项香女.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初探——走向本真的语文教学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顾随.顾随笺释毛主席诗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9.

[3]杨志刚.北京四中语文课(细说诗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7.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基于文体学理论与策略视野下的《孔乙己》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