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实践思考

2019-09-10张伟

大东方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思考

张伟

摘 要:西南地区城市地域复杂多变,办学条件基础配备完成后,需要形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覆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快速提升、教学视频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不能单方面的推动及盲目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以地域实际推动信息化发展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教育信息化;思考

作为市州一级的地域,尤其是在面临复杂地貌和均衡差异的现状下,在办学条件基础配备完成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缩短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教育信息化从长远来看都是非常具有优势的手段,尤其是目前网络化和智能化飞速发展的阶段,以地域实际推动信息化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创新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市州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成立以市委、政府为首的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或协调小组。同时,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为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做好了组织保障。要有明确的方案和目标,确定加快教育城域网建设,实现城市、农村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快四川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的落地工作和具体任务的实施。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机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两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在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策略和工作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支持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但是,仍然需要有效破解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中遇到的经费投入问题,尚需形成整体设计、整体部署、整体应用的均衡发展态势。市州要积极探索与各大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的联动和协调,以解决为广大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的基本硬件设备设施和基础带宽。

二、夯实基础  教育信息化环境初具规模

1.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石,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其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当前,“宽带网络校校通”在西部城市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市州的中小学校互联网宽带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目前的100%,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也进一步夯实。以乐山市为例,全市已经有80%以上的中小学校建成电子白板教室,建成信息化校园学校20所,建录播教室 92 间,智慧教室 63 间。

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四川地区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使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点 “设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有效破解了教学点缺师少教的难题,满足了偏远地区孩子们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90%的以上的中小学校完成图书回溯建库工作,2亿多册图书录入“四川省中小学图书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化图书管理。

三是针对民族地区地域广、校点多、师资薄、教学质量落后的情况,建成以中心城市或发达城市为窗口辐射边远地区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的远程互动录播教室,使义务教育阶段的窗口学校与民族地区对接,以“专递堂课”的形式,实现同步课堂、同步教研,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探索。在已建的“电子白板教室”学校中,均采用中小学所用文字教材相配套的“优课数字教材同步资源”,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的目标。

2.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改善后,要利用好各种活动载体促进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采取例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教育软件制作大赛”和“学生电脑作品创作大赛”等培训、竞赛、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使中小学校初步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日益丰富、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信息化环境改善下的管理能力、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没有认识到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力度和应用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现象依然存在。

2.推进工作上发展不平衡,在基础建设方面,电子白板全覆盖,按“班班通”的要求班班接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教学用计算机配置上尚需大量的投入;在应用方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够,很多教师把已建成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只当成普通的投影机来放映课程,有的学校已建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没有发挥好管理平台的效益。

3.教育教学观念上,对新型的“翻转课堂”、“微课”、“暮课”等教学与学习方式不能接受,更不能大胆尝试;不能主动把教学水平较高的老师的课堂教学拍成视频,供边远地区师生学习共享。

4.创新机制还未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综合评价体系不健全,在指导学校应用上部门与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还较低。

四、立足长远 教育信息化演进助推2.0发展

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将来的工作中,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构建一条符合我市特点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在大力推广和应用国家和省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市州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平台+教育”的服务模式与能力;构建智慧教育环境,以实际行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發展目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教育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2010.5.5.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处)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区域思考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