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变《小红帽》

2019-09-10王俊利

关键词:社会文化小红帽

摘 要:童话故事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以其独特视角呈现了现实世界的矛盾与规则。耳熟能详的《小红帽》,历经三百年,依然广受喜爱。人见人爱的小红帽、温和善良的妈妈、凶狠残暴的大野狼、拔刀相助的猎人,他们有何深层内蕴?破解《小红帽》的深层审美内蕴,揭开其童话故事下的真实面纱,更好的理解故事与时代、社会文化的关系。追溯《小红帽》的版本流变,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解析主要角色背后的文化内涵,启发新的教育思维。

关键词:《小红帽》;版本流变;审美内蕴;社会文化

《小红帽》这则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流传百年,依旧受到大众的喜爱。天真无邪的小红帽、温和善良的母亲、邪恶凶狠的大灰狼、见义勇为的猎人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小红帽》真的只是一则简单的儿童睡前故事吗,为何能传如此久远?答案是否定的,《小红帽》并非简单的睡前故事,而是有着深层的审美内蕴。它最初也不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而是成人间消遣的色情故事。解读《小红帽》的深层内蕴,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发展历程,即版本的流变。其次,要采用原型分析的方法,深入解读主要角色的深层内蕴。文章从版本流变和角色分析入手,研究童话与时代变迁、社会文化的关系,以期为《小红帽》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野。

一、《小红帽》的版本

《小红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动。文章主要选取佩罗版《小红斗篷》、格林兄弟版《小红帽》以及女权主义版《红斗篷》简要分析其发展路径。

(一)道德训诫《小红斗篷》

《小红帽》以文字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法国人查理·佩罗的《附道德训诫的古代故事》书中,名为《小红斗篷》。作者佩罗是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文化艺术家,法兰西学院的成员,1697年他将这则民间故事改编、整理后收入书中,流传极广。

《小紅斗篷》源自法国民间故事,是法国沙龙文化的产物。沙龙,兴起于17世纪的巴黎,大多由公爵夫人赞助,是高级知识分子与名门闺秀聚会与交流的中心,他们的交谈涉及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是当时文化流通的重要枢纽。在沙龙中活动中,说故事是调节气氛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17世纪法国的童话并非是为儿童所写,而是流传在成人之间,往往带有色情内容的一种故事体裁。”[1]10《小红斗篷》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改写出来的,佩罗将民间故事中的粗俗成分删除,改为更加“文学化”的故事。他的改写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剔除故事中的宗教迷信和暴力成分,增添一些符合沙龙高雅阶层身份趣味的描写;其次,在故事结尾附上道德训诫。至此,民间故事中淳朴勇敢的小女孩摇身一变成了美丽、轻信的“小红斗篷”。在民间故事中,并没有外貌、衣着等具体描写,从佩罗开始,小红斗篷或小红帽成为了故事主角的代号和标志。

佩罗的“文学化”故事通常缺席一些这样的因素:血淋淋的残忍情节(小女孩用牙齿撕咬外婆的血肉)、懵懂无知(开始关于针线的描写)和不当的质疑(小女孩触摸外婆身体时的质疑)。故事最后附加的道德训诫不仅增强故事的文学性,也赋予了故事更加丰富的教育意义。《小红斗篷》产生于17世纪,它的读者不仅限于儿童,更多的是沙龙中成年贵妇和宫廷官员。因此,佩罗的“道德训诫”对象包含儿童和上流社会中的年轻女子,警醒人们:宠坏的小孩容易遭到侵害,提高对假绅士的警惕。

(二)家庭规范《小红帽》

1812—1815年格林兄弟合编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问世,影响深远。该书编选了许多惟妙惟肖的故事,如《白雪公主》、《睡美人》、《青蛙王子》、《小红帽》等,广受世界人民喜爱。

《小红斗篷》的首个德语版出现于1790年,英语版出现于1792年,至18世纪晚期已经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开来,19世更是风靡整个欧洲。格林兄弟二人兴趣相投,都喜欢搜集、整理、研究民间童话故事,他们认为佩罗版的《小红斗篷》有些情节内容过于残忍、色情和悲剧化,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不相适应。于是,二人将故事进行改动,有三处明显的变动是:第一,小红帽出发前,增加了妈妈的叮嘱“不要走小路”。第二,结局转悲为喜,小红帽和外婆被猎人救出。第三,将附加的“道德训诫”删除。

格林兄弟版将《小红斗篷》改名《小红帽》,并使小女孩更加符合维多利亚式的形象和行为模式。“小红斗篷”与法国封建贵族打扮相似,而“小红丝绒帽”则更接近德国资产阶级的衣着打扮。因此,《小红帽》是“在资产阶级文学传统下有意识地产物,它最意味深长的变化折射出儿童观念和儿童教养方面的社会变迁”[2]其实在19世纪之前,并没有所谓的儿童文学,贵族儿童也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身穿礼服,下层阶级男性儿童为减轻家庭负担,参加工作较早,女性早早结婚。“直到工业革命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都市中产阶级和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家庭”。[3]29-30核心家庭的观念逐渐被强化,儿童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对道德方面的教养。格林兄弟的《小红帽》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改造的,故事中附加了明显的家庭规范,承担了更多教化儿童的作用:妈妈的叮嘱、外婆的疼爱、猎人的拯救都承担了教导小红帽的责任。大灰狼也是一个反面教导:要听妈妈话,不要轻信陌生人等,至于小红帽由于不听话,受到了惩罚。当然,也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小红帽被解救出来了,并与外婆合力将狼淹死。

(三)女权主义《红斗篷》

《红斗篷》选自《马其赛特郡童话故事集》,是由多位女性共同创作的,她们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运动的支持者。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掀起了第二次高潮,致力于消除性别差异,改变女性的从属地位。她们认为两性虽有生理方面的差异,但更多的差异是由历史文化附加的,她们摇起女性阅读和创作的大旗,来抵抗现存的不平等法则。她们首先将矛头指向童话,认为童话中的教导包含了性别价值取向。童话作为小女孩了解世界的第一本书,实际上一直在教导女孩要顺从,面对危险和虐待要“甘心受害”,因为童话故事中女主角的幸福往往是通过“逆来顺受而获得的”。[4]113小红帽身陷险境却无能为力,解救她的猎人也是男性身份,女权主义者对这样的情节安排不满,出现了各种改编版的小红帽,将这一弱女形象转型为足智多谋的英勇自救者。

《红斗篷》是改编版的其中之一,它糅合佩罗与格林版的“小红帽”,将目标定位到成人女性,故事更具有唤醒女性自强独立、反抗压迫的内涵,小女孩也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娜蒂尔。题目去掉“小”字,女主角不再是一个弱小需要保护的对象,而是一位睿智、勇敢的成熟女性。红色斗篷象征着传承、团结、友爱、勇气和智慧。与前两版本不同,《红斗篷》篇幅更长,像是成长小说,是女主角由胆小恐惧—临危抗敌—泰然自若的成长史。故事人物不再等待外部力量的救援,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野狼并获得自救。娜蒂尔一开始胆小懦弱,惧怕周围一切陌生的事物,探望外婆时遇到大野狼,危急之中,二人联手降服了大灰狼,逐渐获得自信越来越勇敢。红斗篷是连接两代人的纽带,不仅是智慧和胆量的象征;它的内里是娜蒂尔亲手用大灰狼的毛皮缝制的,胆小的人穿上会勇敢起来,更是姐妹间团结互助、亲密友好的象征。娜蒂尔从胆小、惧怕陌生事物,到打败野狼战胜自己,也是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成长为心智成熟、生活体验丰富的新女性的标志。故事最后可以看到:娜蒂尔悠然自得的向森林深处走去,面对未知的险境她不再害怕,她全身暖洋洋的。此外,《小红帽》还有其他版本,数不胜数。从《小红斗篷》到《小红帽》,再到《红斗篷》,故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动,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场域中各自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涵。小红帽的流变,说明了时代变迁、社会背景对文本的不同需求;反之,文本也巩固了所处时代的价值尺度和伦理观念。百变小红帽,不仅仅是一部童话故事,更是一部异彩纷呈的社会史、儿童教育史、性别观念史。

二、《小红帽》的角色内蕴

《小红帽》已流传近三百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重点分析小红帽、妈妈、大野狼、猎人等角色,重新解读角色背后的审美隐喻。

(一)小红帽:纯真與欲望

还记得《小红帽》的主人公是怎么出场的吗?她身着长裙、红色毛衣、红色金丝绒小帽,看起来乖巧可爱、楚楚动人。通过她的语言与行为可以感受到她的天真和无知,例如对野狼的轻信、与狼在床上的对话等。表面看这个故事在告诫儿童:要听妈妈的话,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将自己与家人的信息告诉外人,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以及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等等。但是《小红帽》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儿童童话故事吗?“小红帽”为什么要穿红色斗篷或戴红色帽子呢?红色究竟有没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呢?

“一般来说,红色被认为含有积极进取,活力和力量的意义,人们把它和火联系在一起,象征爱和生死搏斗。所以,小红帽的着装从一开始就暗示她要经历一场人生的暴风雨[5]119。”在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红色代表基督和殉难者鲜血,也象征着精神净化和惩罚,此外,红色也有淫妇的象征。《圣经》的《启示录》篇将淫妇的服装写成紫色和朱红色,骑的寿也是朱红色。霍桑的《红字》中,女主海斯特与年轻牧师通奸被捉后,被罚终生佩戴红色A字。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红色的草莓,隐含了危险与淫欲。作家对颜色的安排绝非简单的偶然,说明了红色隐喻的普遍性。《小红帽》并非专为儿写的童话故事,也是一部“性爱寓言史”告诫年轻女孩要保持贞洁,不要轻信陌生人。小红帽没有听妈妈的话,轻易告诉大野狼有关外婆的一些信息。“狼外婆”让她脱掉衣服到床上睡觉时,她并未怀疑床上的人究竟是谁,而是惊讶追问“狼外婆”身体上的变化,这让人难以理解。此外,既然小红帽愿意独自一人去看望外婆,说明她与外婆关系不错,不可能连其外貌也不了解。因此,这样的描写是为了“揭开小红帽的假面目,让世人看见她妓女的本色、丑闻和本性,凸显她的恶,预兆她的命运”[6]18此外,《小红帽》故事中强调小女孩对红色衣服的喜爱,而红色暗示着一种强烈的兴奋情绪,亦或是是与性相关的情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将小红帽理解为“月经的象征”,认为小红帽已是青春期的妙龄少女,有着对男性特质的追求。妈妈叮嘱“不要偏离大路”以及不要“跌倒摔破酒瓶”是对性、贞操的警告。小红帽路线的偏离,暗示她偏离了美德的正道,丧失贞操。

综上所述,《小红帽》表面上讲一个天真可爱小女孩由于没有听妈妈的话而被野狼吃掉的故事,教育小孩要听家长的话,不要轻信陌生人,知错要改等。深入探析会发现其并非仅仅是为了教育儿童,也有暗示年轻妙龄女性要爱惜自己的贞操,辨别真假绅士等。无论是小孩的“小红帽”还是青春期的“小红帽”,平衡好家庭环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才能更好的面对未知的道路。

(二)母亲:道德与规范

童话以隐喻的方式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户,通过它,可以透视灵魂深处。简单的故事情节可能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妈妈、外婆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角色,探讨《小红帽》中妈妈、外婆的审美隐喻,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按《故事形态学》的角色分类理论来看,母亲这一角色往往在最初的情景中出现,她知道周围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危险和灾难。当她们的孩子要外出时,她们会要求孩子注意安全,以禁令的形式嘱咐孩子不要做什么。在格林兄弟版的《小红帽》中,在小红帽出发前,妈妈交代她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可是这种禁令式的叮嘱恰恰会适得其反,使孩子走进困境,呈现出与禁令相反弱化形式。生活中,这一禁令一般会被打破,招致可怕后果的到来。因此,童话一开始往往强调环境的安逸、生活的温馨、人物的快乐的等,其实是为禁令的发出与违反埋下伏笔。

在童话故事中,关系网络也是管制的一个对象,尤其是在女性角色偏多的情况下。《小红帽》中,母亲与女儿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她的责任是教导小女孩健康、快乐的长大。故事中也确实是这样表现的,母亲不希望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希望她可以一直保持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快乐浪漫等特质。但是,人总要长大,小女孩一天天的长大,要承担少女、少妇等角色。母亲与外婆的呵护,使小红帽降低了对险恶事物的提防,她们没有教导小红帽如何应对险境、如何自立自强。小红帽在母亲编织的温馨世界里长大,虽然母亲会叮嘱她小心一些事情,但是这些禁令般的叮嘱很少能起到预期的作用,于是小红帽的轻信与危险也是必然。

童话故事通常善恶分明,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佩罗的《小红斗篷》却让大野狼残忍的将小红帽吃掉,分析可知,保佩罗是为了规劝和警告年轻女孩:听妈妈的教诲,否则就要承担可怕的后果——贞操甚至性命的丢失,这也是当时法国贵族阶层的礼仪规范。小红帽的提防对象是大野狼,即提防男性和性欲。有学者做出总结“小女孩必须特别小心温柔的大野狼,因为它们是最可怕的,它会温柔地跟进小女孩的房间。”[7]13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小红帽为什么会没有听妈妈妈的话,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小红帽的不听话与失贞合理吗?因此,更值得思考的是,母亲应该如何教育小红帽正确认识自己、如何独立自主、如何独自面对险境。

(三)大野狼:欲望与色情

狼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负面形象,是欲望的化身,大多狡猾、奸诈、凶狠、贪婪等。显而易见,《小红帽》中的狼也很狡猾,哄骗小红帽偏离原路,迷失在鸟语花香中,为自己赢得充分准备时间;贪婪的将外婆与小红帽统统吃掉,残暴的咬嗫她们的血肉。其次,狼也常含有“色狼”的成分,寓意为“诱拐女子的男子”,女性在遭到异性侵扰时,常会说“遇到色狼了”。《小红帽》中的狼也有色狼的成分,尤其是1990年出版的《等候之狼》中,就将野狼见到小红帽时的内心细节描述出来,如巴不得跟踪她、她的肌肤真柔嫩等,揭示了狼初见小红帽时内心激起的情欲。另外,《小红帽》中的狼是否还暗含着一个女性的特征?故事中有两个细节,一是野狼打扮成外婆的模样,二是野狼吃掉外婆与小红帽后被剖腹的情景。尤其令人深思的一幕是剖腹,它预示着生产与死亡,大野狼承担生产一职,结局是死亡;外婆与小红帽从野狼肚子中解救,重获新生,尤其是小红帽,变得更加勇敢。故事另一隐含深意的情节是大野狼装扮成外婆与小红帽的对话,二人对身体器官的对答看似简单却很有逻辑,询问沿着耳朵—眼睛—手—嘴巴这条线,也就是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一系列感官。换言之,这里的问答暗示了存在另一个小红帽,她是单纯无知、乖巧可爱的相反面,是潜意识人格中的对身体的渴望与挣扎。一般小孩见到外婆变成奇怪的模样,第一反应肯定是惊慌、手足无措的询问“外婆你怎么了”亦或是寻找父母的帮助。而此时,小红帽与野狼的对话有条不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野狼其实是小红帽潜意识深处的情感欲望化身,是年轻女孩潜意识中想要尝试禁果探索未知的表现。

故事中的小红帽是一个人见人爱、散漫乖巧的小姑娘,母亲和外婆对她也是关怀备至,她可以看做是一朵温室里的花朵,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因此,她的外出隐藏着诱惑与危险。妈妈的叮嘱与野狼的花言巧语形成反差,小红帽对外部世界的渴望是她潜意识中“狼”性人格的展现。如果说野狼是小红帽人格中欲望的化身,那么如何平衡欲望与道德的关系,突破禁令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猎人:父权与拯救者

《小红帽》中对小红帽家人的涉及仅有妈妈与外婆这一母系世界,没有爸爸与外公等男性角色。猎人,以男性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弥补了父权身份的缺失。猎人这一角色是在格林兄弟版的《小红帽》中加入的,格林兄弟为什么要加入这一角色呢,这其中又暗含了什么样的审美内蕴呢?

其实,这与维多利亚时期出现的新式核心家庭背景相似,父亲是家庭中的权威,猎人符合这一社会价值观。小红帽违反妈妈“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禁令,遭遇困境,无力自救,猎人的出现,给了她改过自新的可能。如果故事到小红帽的被吃掉就结束,那么得到的教训只能是听妈妈的话,不要轻信陌生人等;倘若有了猎人的救赎,就会有小红帽的知错就改。这不仅多了一层教育意义,也多了温馨的人性的关怀,面对困境要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犯错要知悔改等。其次,猎人的登场预示着小红帽从无知到重生的转型。获救后的小红帽不再是一个单纯无知的小女孩,而是有了辨别是非能力的女孩,她不会再被野狼或者坏人欺骗,正如故事最后,她机智勇敢的将野狼淹死。再次,猎人的出现也与野狼形成对比。野狼是贪婪、残暴、诱惑的象征,猎人则是正义、勇敢、睿智的象征。二者的对比,更能彰显善恶,教育孩子明辨好坏的能力。除此之外,也有人用女权主义理论解读猎人这一形象,认为猎人是父权制的代表。小红帽无法自救,要等待这一男性角色的拯救,实际上是男性力量的强大和女性力量的弱小,女性需要依附于男性才能获得重生。许多童故事中都采用“弱女+王子”的模式,等待男性的救援成了彰显男权优越感的手段。

当然,什么样的分析都有其合理性,但是都要避免绝对化的误区。解讀《小红帽》,并非是为了彰显“男强女弱”或“女强男弱”,而是要更好的看待男女关系。生活中,两性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倘若小红帽从小有父亲在身边教导,或许她能够更好的面对野狼;倘若母亲对小红帽进行应有的性启蒙教育,那么她失足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此,对孩子进行合理的两性教育、培养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童话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给了人们多重解读的可能。从《小红斗篷》到《小红帽》再到《红斗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事不断被修改,正如时代不断在变迁;故事里的角色其实是现实世界的缩影,无论是小红帽与她的家人,还是野狼与猎人,他/她们都拥有人类的性格和特征。童话世界也如现实世界一般,充满着险恶与未知,现实世界也与童话世界类似,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遵循着它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法则。追溯《小红帽》发展路径,运用原型分析的方法探讨其隐含的审美内蕴,分析文本中的几个主要角色的隐含意义,能够更好的了解童话与时代、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能够更好的看待童话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3][4][6] 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M].杨淑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 李玉平.伦理话语与社会变迁——论《小红帽》童话故事的改写[J].外国文学研究,2010,(3):45-52.

[5] [德]汉斯·比德曼著.世界文化象征词典[M].刘玉红,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7] [瑞士]维雷娜·卡斯特著.童话的心理分析[M].林敏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8] 章赟菡.《小红帽》“童话”面纱背后的故事[J].菏泽学院学报,2016,(6):44-47.

[9] 涂媛媛.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童话《小红帽》的演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4-126.

[10]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俊利(1991-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小红帽
小红帽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把小红帽吐出来
小红帽
小红帽要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