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仁爱之心、匠人精神在教育行业深耕不辍

2019-09-10方观生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陈老师青年教师历史

方观生

编者按:《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观念自古有之。时至今日,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这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新标准,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中达成教育目标。陈昔安老师秉持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赤子之心,以匠人的精神精雕细琢,孜孜不倦地探讨教学管理方法,倾尽所学培养青年教师,带领学校教师、工作室成员潜心钻研历史教材、不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上不断推动本地区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

陈昔安,中学历史与社会高级教师。曾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优秀主持人”、“深圳十佳师德标兵”、“福田优秀园丁”(金质奖章)、“福田区党员排头兵”、福田区“首届教育创新奖”、“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人教音像出版社“优秀科研工作者”等称号。系广东省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组成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研修专家库专家,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专家库专家,“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历史骨干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学技能竞赛评委库专家,深圳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专家库专家,深圳市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考官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級课题10余项,指导学生市级课题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20余篇教学课例、论文获全国、省、市级奖励,编著、主编、参编书籍12部。

以梦为曲,谱写韶歌

陈昔安老师出生于农村,家境贫寒,兄弟姊妹众多。他在人生的各阶段有许多大大小小梦想,曾梦想成为“城里人”,成为工人,成为政客……陈昔安老师在其《我的教育梦想和历史教育思考》中言:“从武汉到深圳,从大学、中专、小学到中学,经历20多年的沉浮与磨砺;从开始的不屑到适应、到现在的热爱,我逐渐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盏明灯。那盏明灯是孩子们渴求知识、寻求帮助的眼神,是我心中燃起的教育之火,发自内心,融入血液,照亮了我追逐梦想的征程。”陈老师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梦想的确立,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的。

20多年来,陈老师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办公室主任、课程与教学处主任;分管过教学工作、学生工作;负责过党务、工会日常工作;还兼任政府教育督学、党代表、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社会工作;最近10年担任初三毕业班历史“把关”教师。特殊的工作经历,让陈老师熟悉小学、中学到大学各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尤为能够准确把握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育各个层面的理解和感受也格外深刻。特别是近10多年来,陈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历史教育、科研及学校管理工作,饱含激情地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收获的成功与喜悦,增强了他追逐教育梦想的热情与信心,也让他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实施、研究、管理的理解越来越清晰。正是十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陈老师才走到今天。

以爱心树人,以匠心育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爱的教育》中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独有偶,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教学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爱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犹如春雨般斜织起密网,将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陈老师从教25年,始终践行“阳光教育”的教学理念。他认为:“要给人以阳光,心中就必须拥有太阳,把心交给学生,把学生装进心里,阳光就会更灿烂。”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言:“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教师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给予学生最基本的尊重。陈老师即是如此。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他都秉持爱心与耐心、公平与公正的态度对待,不因学生某方面的不足而对其置之不理或是放弃教育引导。他在教学管理上自成一套体系,既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完成发展学生的目标。也因此,陈老师深受学生喜爱,每逢周末、寒暑假,都有不下200名毕业生回母校探望他。当然,爱是相互的,陈老师对学生无私关怀与爱护,收到的是学生优异成绩的反馈。从2007年至2016年,陈老师连续9年担任两个毕业班历史与社会(2015届起为历史)“把关”教师,所带学生有获区统考最高分的,有获全市中考历史与社会单科状元的。

历史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陈老师从未停止思考的问题。

“‘一粒阳光照肺腑,森罗万象罗心胸。’十年、二十年后,回想当年的历史课堂,如果某位同学想起当年历史老师的某一句话,受到启发,做了正确判断、正确的选择、正确的决策,对他一个人的人生,乃至更多人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或许这就是历史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意义吧!”陈昔安老师在其《我的教育梦想和历史教育思考》中如是写道。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科学家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可见,历史对人的发展作用之大。作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星级教师”“把关教师”,多年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陈老师自然明晓此理。他不仅仅将历史看作一门学科去教授知识,更是将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上升到塑造人格的高度,愿学生能够从历史学习中形成历史思维,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得到人生方向的指引。

仅仅从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的教学并不能达成陈老师的教学愿景,陈老师主张历史教学应“教学历史,教活历史,活教历史,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为了有效地将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陈老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开设“探寻身边的历史”“歌谣帮我学历史”等校本课程及讲座,2017年指导学生申请并立项两项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研究,并获得市优秀课题二等奖和“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陈老师的第二课堂活动,正确理解“历史”“历史课程”“历史教育”三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活学”历史、“活用”历史,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陈老师满怀一颗仁爱之心,以匠人精雕细刻的精神培育学生。正是因为他上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科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成长,所以他的课程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陈老师也因而时常承担各类示范课、公开课,多个课例获“深圳市中小学优质课例”并在市电化教育网站展播,在广大师生中连连获得好评。

以科研助教,以科研兴教

如果说历史课堂是陈老师的实战场地,那么,教学研究就是陈老师磨刀霍霍向“课堂”的备战演习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陈老师坚实宏大的历史教学格局。

近年来,陈老师主持或参加1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20余篇教学课例和研究论文获全国、省、市级奖励,如2007年获省教育厅教研室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获深圳市教育学会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等等。陈老师长期处在教育一线,洞悉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多年来以推进中小学教学发展为目标,坚持教育和教学研究,结出《追逐教育梦想》《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叙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与应用》等专著硕果。陈老师丰硕的教育和教学研究成果,一方面助力其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也不断激励、引导青年教师前行。

陈老师从事教育行业多年,他不仅在课堂上积极优化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还潜心进行教学研究,让科研助力自己的课堂教育,而且,作为学校历史学科的带头人、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昔安老师极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培育历史学科教学储备人才、促进历史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做了诸多努力,并发挥了其学科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

在本校,陈老师担任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导师”,对年轻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时而为本校教师做培训讲座。仅经过四年的努力,陈老师就将新办学校历史组带动发展成为“深圳市先进教研组”“深圳市示范教研组”。

不仅局限于本校,陈老师还将辐射范围扩大,倾力于全省的历史学科教学,积极从事青年教师培训活动,力图以个人、工作室的力量为历史教育发展做贡献。2012年7月,广东省陈昔安工作室于被广东省教育厅授牌成立。陈老师在所主持的省历史名师工作室中,或将自己多年的教育心得分享给青年教师,或招纳贤才进入省名师工作室指导工作,或吸引青年教师进入工作室跟岗学习以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希望青年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散发正能量并共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工作室成立至今,承担了多批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名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省、市、区教研员承担各类学科教研活动。在陈老师的带动下,受培训教师或工作室教师极大地提升了道德素养,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在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课题人数、获得教学比赛荣誉,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以上荣誉的年轻教师的人数不断增多。陈老师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走向更为广阔的教育世界,影响斐然,先后荣获“广东省历史名师工作室”优秀主持人、“深圳市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数十项,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

他还在多地开展专题教育讲座,讲授内容涉及教师基本技能、教师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等多个重要的当代教育范畴,如2019年3月7日为“2018—2020”省、市骨干教师研修班作以《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分享》为题的专题讲座等,不同的内容的专题讲座为教师们带来不一样的教育思考。

此外,陈老师还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助力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陈老师从事教育行业多年,并不仅仅着眼于本校或周边的教育现状,而且关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状况,自2011年开始,陈老师多次参与“百校扶百校”行动,陆续前往深圳市、河源市等地为帮扶学校进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指导,以示范带学、亲身指导为主要方式,着力探索教师专业成长、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提升的路径,力图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鼓励教师开展同伴合作互助,促进教师共同成长。陈老师为提升帮扶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诸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得到了帮扶学校的高度评价。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曾在其《理窟·学大原下》中言:“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教师不能进行启发性学习,不能引领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教师的失败。在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无论是面对身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是面对特殊的青年教师“学生”,陈老师都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真正能够让所教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一灯如豆,其照亮的范围有限,但陈老师不因个人力量微薄就放弃努力,而是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满园”的宽广胸襟,坚守热爱教育事业的初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责任而负重前行,在教育岗位中不断感染他人,以强烈的专业研究精神和科组发展的进取意识带动周围教师,引领学科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陈老师青年教师历史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我的科学老师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