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扶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之径

2019-09-10李梓欣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帮扶自闭症儿童

摘要:特殊儿童需要的是特殊的辅助,他们不需要特殊的隔离,特别是对具有社会功能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尤其如此。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在多次参与自闭症公益活动中发现问题,主张通过普通中小学生陪伴自闭症儿童融入正常人群、融入社会生活的方式,提出了怎样更好地帮扶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创新举措,实施了把自闭症儿童带入普通人群体一起感受真实的社会活动,帮扶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

关键词:帮扶;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创新活动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自闭症的核心特征表现在社会交往沟通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由于自闭症儿童所表现出的高度异质性,奇特刻板的行为特征,令人费解的沟通与思维形式,琢磨不定的社会交往缺陷,给其家庭以及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莫大的挑战。

笔者在多次参加与自闭症儿童相关的公益活动,发现自闭症儿童更容易接纳与之年龄相近的伙伴,感受到自闭症儿童以他们特殊的方式,表达交往的欲望。由于这些特殊儿童存在社会功能障碍,不知道怎样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他们需要的是特殊的辅助,帮扶他们怎样与人沟通。基于这些,笔者主张通过开展普通中小学学生与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活动,提出怎样更好地帮扶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创新举措,实施了将自闭症儿童带入普通人群体一起感受真实的社会的系列融合活动,帮扶自闭症儿童走入普通群体的生活,融入社会。

一、问题的发现

自2016年起,笔者以本市自闭症关爱协会会员的身份多次参与协会开展各类自闭症公益活动。活动中,笔者与各个年龄层次的自闭症儿童近距离的接触,发现自闭症儿童都有与人交往的欲望,由于他们存在社会功能障碍,不知道用语言表达交往的意識,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寻常的举动。但在多次的活动中,笔者发现自闭症儿童更愿意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儿童交往,由开始陌生的排斥到主动的靠近与接纳,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但在笔者参与的各类公益活动中,发现更多自闭症儿童仍是独立的存在着,表现出不愿接纳陌生人,不愿参与活动,甚至反复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自闭症儿童认识不足

本地区的自闭症关爱协会自成立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关爱,经常会有爱心单位与志愿者为自闭症儿童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为自闭症儿童带来不同程度的益处。但很多的爱心人士是第一次接触自闭症,缺乏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活动中有些声音、色彩、动作都可能会引起自闭症儿童的排斥,造成对自闭症儿童的伤害。

2、参与活动的人群流动性大

各类公益活动丰富了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增长自闭症儿童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性,但由于各类的公益活动存在随机性,缺少固定的人群或固定环境。大部分自闭症儿童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刻板行为,对环境与接触的人群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相对固定的活动与熟悉的同龄伙伴更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参与活动。

3、缺少与同伴的交往

真正的融合,是特殊儿童能参与普通儿童的社会生活,相互接纳,正常交往,最终走入社会。自闭症关爱协会常会组织自闭症儿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活动仍是自闭症儿童和家长,自闭症儿童缺少与年龄相近儿童接触的机会,还是停留在狭小的环境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融入。

找准切入点,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封闭的孤独世界,这些问题是需要亟待解决。

二、帮扶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创新举措

(一)创建“1+1”爱心志愿服务队

1、成立爱心志愿队背景

儿童之间的交往是心性相通的,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笔者多次参与为自闭症开展的公益活动,经历了与自闭症儿童的交往从排斥、陌生到接纳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到自闭症儿童以他们不同的方式接近自己,有交往的欲望。于是,在本地区自闭症关爱协会的支持与帮助下,笔者和7位同伴建立“1+1”爱心志愿服务队,志愿队成员都是来自本地区普通学校中小学生。“1+1”爱心志愿队是本地区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以普通学校学生为群体组建的服务于自闭症儿童的爱心志愿队。

建立志愿队的目的是让志愿者们用儿童交往的方式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普通群体生活,儿童之间能够更好地相互接纳。志愿者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去带领他们,用充满正能量的言行去影响他们,成为爱心课堂的辅助者,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为自闭症儿童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同时,也让志愿者们在参与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学会分享爱、奉献爱和传递爱。

2、设立志愿队管理方式

网络化管理。利用微信建立志愿者骨干微信群和志愿队活动微信群。志愿队成立骨干志愿者小组,选举产生志愿队队长(笔者本人),副队长及骨干工作人员。开展活动之前,由骨干人员通过骨干微信群商议活动安排,分工合作,做好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再在志愿队活动微信群里发布信息,组织开展活动。

积分卡激励管理。志愿队有专用的活动积分卡,每次开展活动都能获得相应的积分,每次活动签到与加盖积分印章同时进行,活动组织者每次积分20分,活动辅助者每次积分15分,活动参与者每次积分10分,每年年底按照每人获得的积分评选“优秀志愿者”。

(二)组建爱心结对帮扶小组

1、依据能力特征,分组结对地开展活动

爱心志愿队结对帮扶的对象是来自本地区自闭症关爱协会的自闭症儿童。目前,志愿队有五十名队员,按照“二对一”的帮扶形式,志愿者与25名自闭症儿童进行结对帮扶。由于普通中学生日常学业任务比较重,不能保证每次活动都能参加,于是志愿者两人自由组合结对帮扶一名自闭症儿童,每次活动至少保证一人结对帮扶自闭症儿童参与活动。

根据自闭症儿童家长的需要,志愿队从社交游戏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运动能力三个方面开展分类活动。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如何,在哪方面有特长,在哪方面需要补偿性教育。由家长提供信息,志愿者进行收集整理信息,按照自闭症儿童的能力特征,进行分组结对,制定各类活动计划。

2、利用信息手段,科学有效地帮扶自闭症儿童

志愿队开设微信群,由群管理员不定期推送自闭症儿童相关的视频及文章,推荐如: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孤独症支援网等公从平台,还有针对性地推送有关社交游戏、精细动作康复、运动康复相关的文章,由家长指导志愿者阅读,让志愿者们更多地了解自闭症儿童,认识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特点,从而更好地接纳自闭症儿童,更科学地为自闭症儿童做好服务。

(三)设计并开展帮扶活动

1、精心组织活动形式

志愿队骨干队员依据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分组情况,开展三类活动:社交游戏类、精细动作类和运动类。开展活动前,都会利用微信提前通知,这一期将开展什么类活动,上传结对帮扶小组名单,能参加活动的自闭症儿童和志愿者报名,以保证每一位自闭症儿童都有固定的结对伙伴的陪伴,达到每一次活动帮扶的有效性。

2、精准开展帮扶活动

(1)社交游戏类活动

这类活动以大量的沟通游戏为主,活动有集体游戏部分,也有一对一游戏部分。如打招呼表演、微型短文劇、你问我答等形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儿童与儿童之间更容易相互接纳、相互信任,增进了解,友好地沟通与交流。

(2)精细动作类活动

儿童的智力在指尖上形成,自闭症儿童的手指灵活性训练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精细动作就是训练手部的灵活性,内容比较丰富,如抓放、手指对捏、模仿、画画、剪贴、折叠、书写等等。志愿队队员为这个小组专门开展了阳光手工课堂,有志愿者当小老师、当辅助者和自闭症儿童合作完成剪、贴、画、折、撕等,完成一个个高难度的精细动作,创造一件件美丽的手工作品。

(3)运动类活动

大肌肉能力差、平衡能力低、耐力弱、惰性强是自闭症儿童常表现的特征,这些特征造成了自闭症儿童运动能力弱。运动类活动项目较多,也颇得自闭症儿童的喜欢,如:跑、跳、爬、秋千、传球等活动。亲子运动、同伴合作、小组比赛等各类形式的运动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集体、训练身体的协调、增强合作能力。

三、帮扶之径,相伴成长

“这个活动组织的非常好,让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在一起走进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融合,对我们孩子今后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来自一位自闭症爷爷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心里话。志愿队开展的系列融合活动激发了自闭症儿童潜在的力量,在小志愿者的陪伴下,接纳、信任、参与、操作、交流都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一一体现,他们正努力地勇敢地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靠近普通儿童的群体,走向普通人群的生活。

志愿者们更是发挥了自主能力,提升关注社会的能力。在结对帮扶活动中,刚开始的活动也深刻地体会到那种付出了很多感情却没有任何回应的无奈,在这种考验下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坚强,志愿服务能力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随着活动的开展,更深入地了解了自闭症群体,看到他们纯真的微笑,感受到他们纯净的爱,这些激励着笔者与志愿者们用微薄的力量去帮助这些特殊的儿童。志愿者们凝聚爱的力量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社会人了解自闭症,关注并接纳这个特殊的群体。让这股小小的力量汇聚,一定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共同努力为自闭症儿童开辟一条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胡晓毅,刘艳红:《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4.

[2]张文京:《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与实施》,重庆出版社,2008.

[3]昝 飞:《融合教育理想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甄岳来 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4

作者简介:李梓欣,女,2002年出生,现就读于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省级优秀学生,市级优秀团员。

猜你喜欢

帮扶自闭症儿童
广播帮扶类栏目的制度化建设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问题研究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
民间组织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动力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康复发展的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