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分析及反思

2019-09-10王树华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师生关系

摘要: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特殊。单一导师制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类型越发多样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既需要师生勤沟通,多包容,用真心等悉心经营,又需要学校设置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只有共同努力师生关系才能永久和谐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师生关系;辅佐机制

目前我国研究生主导培养模式是单一导师制但高校中大部分的研究生并不满意自己的所受用的制度。“周文辉、张爱秀等(2010)指出,经过调查发现, 86.1%的研究生、71.4%的导师指出他们目前采用的是单一导师制。但有40.5%的导师和18.3%的研究生赞成导师组制,赞成双导师制的导师和研究生的人数也多于目前采用双导师制者”[1]。其表明“事实上大学生态早已发生了变迁,但社会意识形态中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还固化在传统的观念中”[2]。目前单一导师制下师生交互权限不对等,导师指导责任不清晰等弊端日益暴露,但改革需要时间和不断尝试,不可能一蹴而就或立竿见影,那么如何针对不同导师类型以及由此为主导力量形成的不同的师生关系进行内在与外在的调节成为了关注重点。

一、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概述

“对于导师制除了一些成文的正式导师制度外,也有一些不成文的非正式制度,一般是文化规则和行为习惯,既包含社会对导师的指导行为的观念约束,也包括导师个人的指导行为习惯等”[3]。这些看似无形的规则却对研究生的培养与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可以把导师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来进行分析。

1.无私——大爱型

在每一个职业中都有十分的敬业者与热爱者,不少导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以及学生都是尽心尽力,无私奉献,他们用一言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习惯和行为模式,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良好师范作用,这种导师我们称为“无私-大爱型”导师。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生活也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奉献中他们幸福的与学生交往,激情荡漾的对待学生工作,学生与导师的关系自然也比较融洽,导师几乎成为学生的亲人和崇拜的偶像。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在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不亚于中小学教师对待未成年的孩子,而且学生中留学回收率非常高。这也是立德树人中“德”之魅力。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遇到无私之师时内心都是万千感激与感动吧,这样的导师主导下的师生关系只会越来越和谐。

2.学术——权威型

部分导师没有别的职务一心做学术研究,在学术界和学校有一定的威望与地位,不仅对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时间、精力、成果等要求较高,而且对学生的学术要求也相对比较高,这类的导师我们称之为“学术-权威型”导师。这类导师本身就以学术研究支撑职业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与综合考量也以学术水平来衡量,“学术-权威型”导师通过学术交流也会经常的与学生见面交流但只是局限于学术研究,对学生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则缺少关心。面对导师学术上的高要求难免会有压力,但压力始终埋没在学术的关怀之下,学生最容易产生心理负担也最容易被忽视心理问题。

当然,“学术-权威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上自然也有其优势。由于工作繁忙等因素,在对学生的指导等方面部分导师一般由师兄师姐或博士生来指导研究生的学习,但此类型的导师对待学生的学术培养则会十分重视一般能够做到亲力亲为以此期望学生的学术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学生在面临导师的高要求时若能够化压力为动力,这对学生发表论文、提高能力、顺利毕业、找工作等十分有利。

3.神秘——失踪型

在高校有的研究生对于自己导师的行踪经常处于未知状态,导师也不会经常与学生见面交流指导,只是出现在学业关键环节或者学期始末,这种导师的行踪比较神秘,我们称为“神秘-失踪型”导师。可以说这类导师需要学生极强的主动性才能够增加见面交流的机会,这类导师通常与学生比较疏远陌生,学生时常处于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但没有导师的约束、管制、指导,部分学生也常常感到迷茫。总的来说师生关系谈不上融洽但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研究生的学习进度全靠自覺性便会出现学业荒废,毕业延迟等问题。

4.生存——冷漠型

高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部分导师只是出于职业生存必要性,为了自己的事业或某种利益而兼顾导师职位,一般功利性、目的性较强,这类导师我们称为“生存-冷漠型”导师。这类导师一般是刚刚胜任导师或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对学生没有真正的爱,其师生关系极其脆弱一旦利益冲突问题就会出现。导师负有对研究生的指导责任,但在制度实践中,往往缺少质量监督。在责权利模糊、脱节的情况下为研究生成为导师的工具和手段留了空隙。尤其是在理科、工科中导师与学生之间部分已形成免费劳动力与论文发表交换互惠互利的功利性规则,“‘老板’等词汇作为对导师称呼成为常态”[4],这也是对现实中师生关系在个人利益或职业生存面前表现出无限冷漠的一种体现。

比如近几年见诸媒体的师生关系事件:2017年6月10日,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张旭坠楼事件与2018年3月26日清晨,即将研三毕业的学生陶某跳楼等。其大多是由于导师权利的过分夸大下学生对导师要求的无限服从,导师对学生的感情冷漠下学生对导师的学术生存过分依赖而造成的。

二、学习优秀品质,有效改善师生关系

对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分类的确能说明部分导师的特点与风格。当然,实际中每个导师、学生的性格不一样,不可能把学生与导师的关系进行彻底划分,只是侧重某一种,从现实来看由于受社会环境,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往往既有传统的师徒关系,又存在着老板员工的雇佣剥削关系,同时还有家长长辈式的提携帮助成分。面对复杂特殊的师生关系,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与技巧来调节师生关系使其和谐发展十分有必要。

1.沟通——破冰利剑

“导生之间要构建平等对话机制,形成彼此的对话意识”[5]。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花时间去交流经营,首先,作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该尽量了解彼此的日程安排,确定出一个交流会面的时间,或通过微信和QQ之类的社交软件进行交流也是可行之道。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见面常态化,形成一种朋友的见面发展趋势。可以尽快消解误会和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其次,通过沟通了解彼此的优势和弱势,导师可以表明自己的弱势,或者推荐可以向哪位老师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研究生表明自己的兴趣特长,这样作为园丁的导师才知道含什么营养的肥料适合你。最后,清楚并表明对彼此的期望值。导师了解研究生对自己的期望指导以便做出适时的修正且可以把对研究生的期望值细化,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期望值,既可以避免学生的迷茫又能做到有效的指导。

2.包容——以柔克刚

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教育,无论是作为研究生还是导师都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首先,包容批评和建议。导师对于学生提的建议应该进行反思,不应该认为自己的缺点由学生提出来感觉丢面子而事后却为难学生。常常将民主挂在嘴上但意见一提就怒的老师也不在少数。导师也不会轻易的去批评某个学生,但要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和正确的心态对待导师的教导,避免研究生受到导师批评后师生关系就降至冰点的情况出现。其次,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大部分没有长期的社会经历,思维等各方面还不太成熟,难免会说错话办错事,这时导师宽容并原谅后耐心的指导,会激发研究生更大的学习信心,宽容有时候比直接批评更有效。最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一般会有较大的年龄差距,对彼此的学习方式、性格特点、处事风格应该包容理解。当对彼此的某些做法或行为不赞同时不妨换位思考,从彼此的角度看问题,可能答案就清晰许多。

3.真心——尊师爱生

真心做事,真心做人。首先,作为研究生导师身上肩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是受责任感趋势去教导学生。作为求学的研究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是来学习知识的学生,而不是花钱挑东西的顾客”其次,要相信彼此都在诚心诚意的做事。信任彼此给予彼此足够的展示空间。最后,做事认真不虚伪不掩饰。导师和学生不要隐瞒自己已存在的问题,对导师存在的疑问可以提出来,对导师提出的建议真心采纳而不是直接忽略。切勿在背后议论,贬低自己的导师。相信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真心的做事做人都会得到彼此的信任。

三、反思保障体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在高校教师行列中部分导师人格缺陷、素质极低、经常性的出现道德失范性行为,这虽然只是少数的个别“导师”,但却能产生不能忽视的大问题。而且学习优秀品质与技巧进行内在的调节很难奏效,“需要引入第三方力量实现权力制衡对其行为以及出现的师生关系问题进行管控和处理”[6]。

1.基础——从无到有

高校应设置一系列辅佐培养研究生的机制。首先在解除终身聘用制基础上设置评价导师的制度,敦促导师恪尽职守。终身聘用制始终带有“一劳永逸”的色彩,要想使得一潭池水永久保持清晰透彻就得要死水流出活水涌入,解除终身聘用制并且要对导师进行定期的评价考核,其考核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水平,被传统忽视的导师思想品德必须成为考核的重点对象。其次,建立第三方的鉴定机构。其作用主要是对于研究生在校期间关乎毕业重大事项的客观鉴定,避免导师个人权利的滥用。对于一些有争议又造到导师否定的重大事项可以向第三方鉴定机构申请复议。最后,建立社会反馈机制。其作用在于利用导师受聘前所在的工作单位或已经毕业的研究生把对导师的反馈信息计入个人评价体系,以增加其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和严肃性。

2.关键——从有到优

提高各个机制的质量与执行力是改变机制虚置状态的关键。首先为保障其各个机制的在运行时一定是客观、独立、公正、公开的。其一,客观的分析问题并客观处理问题,结果一定是来自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主观随意判断。其二,机制独立于导师群体,独立指运行上的非独立和人际关系上的独立相协调,做到贴近服务于师生又回避于导师和学生。其三,公正的对待不同的导师和研究生,一视同仁。其四,对于其机制最后的处理结果进行公示公开,以便师生和社会公众进行评议。其次,对于各个机构处理问题要及时有效,提高执行力。目前高校处理学生问题,保护学生权益的机制多数走于形式,常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施予其处理问题时间上的压力,在公众目光转移之前做出合理的评判结果。这不仅是对师生权利的尊重,对学校名誉及长远发展也是对良好校风的积累。

3.核心——从优到强

一个强大的机制对于处理事物的能力与效力往往具有稳定性,灵活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其稳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制本身的稳定其包含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办公条件等。二是其制度规则的稳定。三是对相同情景下相同问题处理结果的稳定性。其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根据时代、政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与整个社会相适应协调发展。二是对于不同环境下的相同问题能够考虑到其问题的特殊具体性。其可靠性主要表现在有法律政策作为依据,不仅仅只是合理化,还能够做到合法化。给出的处理结果即能说服众人,同时又能经受住质疑。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师生关系的和谐發展。

参考文献:

[1]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赵清华,周玉清. 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9): 7-14.

[2]陈恒敏.导师、研究生关系的内在属性冲突及其超越——兼论一元主义雇佣关系的建构[J].江苏高教,2018 (01):69-72.

[3]赵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行动与反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08-112.

[4]李全喜.从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及本质变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64-68.

[5]刘姗,胡仁东.博弈论视角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5):45-50.

[6]于峰,张勇.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非均衡现状及其影响和调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69-72.

作者简介:

王树华(1993.7-),女,汉,籍贯:河北邯郸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师生关系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