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回归生活

2019-09-10曾德全韦从兰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6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化小学

曾德全 韦从兰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准则、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思想和行为良性发展和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品德与生活教学只有在内容、形式与方法等方面与学生日常生活形成紧密联系和衔接,才能让学生将所学、所感运用到生活事务的处理中,在品行和道德层面得到提高。本文通过反思目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状况,探究了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可行策略;品德与生活;小学

引言: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育人,而德育课程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在道德、思想等精神层面达到理想高度,还会影响其学业和事业发展轨迹。因此,在小学阶段便设置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的品行与智力得到同步的提升。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现状

虽然近年来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日益丰富和贴近学生生活,但是授课方式却大多沿袭原有模式,以教师讲解相关常识和理论为主。因此,一方面学生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和其他科目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记住课程内容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即可,没有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鲜有言行、思想层面上实质性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距离,使学生接受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呈现割裂状态,导致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所掌握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伦理常识往往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相左,课本所倡导的诚信、助人以及勤劳等美德,和某些社会现象存在明显差距,例如人们随意丢垃圾的行为在城市和乡村都很常见,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清理垃圾的公益活动时,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标准与道德境界与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也对德育课程所学知识的价值产生疑问,在生活实践当中无法真正用相关标准约束自身言行。因此,单纯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教育,无法让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做出明确判断并全面践行相关道德规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尝试将教学内容、形式以及方法更加深入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了解和接受相关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还能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时善于思考和明辨是非,切实运用所学知识规范自身行为、有高尚的道德追求以及擁有足够的适应能力。

二、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可行策略

(一)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

目前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材设计密切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在不同学段都有非常实用的生活常识性内容。因此,实现教学生活化可以首先从这部分课程入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个人生活经验运用到学习中,思考在面对相关问题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应对[1]。例如,在学习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之类的课程内容时,在进行关于购物技巧、家庭采购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各自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讲述自身选购商品时遇到的质量问题或者价格争议等经历,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从而让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以不一样的视角进行思考,通过学习真正掌握实用的生活技能,学会如何在解决日常生活需要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引导学生探讨和反思生活中的相关细节

要想通过德育课程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其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自身的言行与观念,才能促使其在日常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知行合一[2]。而为了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日常生活细节的探讨,带领学生共同讨论并深入探究所学知识的应用途径。例如,在学习劳动技能和倡导关爱他人的美德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如实叙述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的反应如何等,进而讨论如何将所学技能付诸行动,承担洗衣、整理内务等个人简单事务的责任以及帮助家长分担更多家庭琐事等。通过这种形式完成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生活技能和常识,还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三)增加实践环节

目前小学生接触现实社会生活的机会少之又少,家长或者无暇带领学生参与更多社会活动,或者由于保护过度而限制学生的活动范围。而致力于培育学生独立人格、良好品行并指导学生适应社会活动的学科,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其通过现实行动感知相关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的内涵。例如,在学习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路口观察交通状况,现场讲解交通规则和点评过往车辆行人的行为。或者结合农村环境特点,以模拟演练的形式向学生传授预防溺水以及自救互救的常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深刻的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更是掌握了在面对他人违规时如何坚持原则,恪守道德低线并对维护基本社会生活秩序做出贡献。

(四)创新教学评价

目前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成果评价依然注重书面考试,以学生所得分数做为衡量教学成果优劣的标准,对于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品行为目标的学科,这一单一化的评价方法显然不够科学。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也应引入生活化元素,以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品行、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的指标做为评价依据。首先通过定期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生活技能和常识参与家庭中日常事务处理,或者在教师和家长带领下体验相关社会活动,进而组织进行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由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进行评分。其次教师应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状况,根据书面和实践活动作业完成情况、是否遵守课堂和学校的纪律、有没有主动帮助和关心他人的行为等进行计分奖励,将其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期末的学习成绩。以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进行评分,使得学生自觉运用高标准约束自身言行,更加积极的将所学知识和生活技能运用到生活当中。

三、结束语

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将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生活化,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付诸行动,将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面对思想意识与现实的冲突时能够基于理性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庞金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初探[J]. 吉林教育, 2017(22).

[2]吴穗玲. 让课堂回归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研究[J]. 才智, 2017(13):74-75.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生活化小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