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办学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2019-09-10唐育虹王晓庆扈龑喆杨霖怀

高教学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机制研究国际化思想政治教育

唐育虹 王晓庆 扈龑喆 杨霖怀

摘  要:当前高校随着国际化办学的日益加大,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针对当前对外交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行前-行中-行后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参加国际交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夯实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国际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015-0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alent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urrent foreign exchan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fighting fortress of the Party branch,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ensuring the consolid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在国际教育合作形式和内容上的不断拓展,每年出国留学或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以各种模式赴境外学习的学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其中不乏一定比例的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增强对海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性高水平人才;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因此,加强对海外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化办学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面临问题

在国际化程度加速的背景下,由于学生赴外交流学习所在国不同、出国所处学习阶段不同、交流项目类型不同使得开展党建工作具有一定复杂性。尤其是研究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学制为两年半,这期间部分学生一年及以上的时间都在海外进行学习交流,对正常参加学校活动,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延续性。

同时海外环境复杂,在对外交流期间,学生往往面临接触文化环境复杂、思想波动较大、教学环境变化、生活压力增大、存在安全问题等方方面面的难题,在其中如何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对于对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外交流工作的展开,尤其是半年及以上长期对外交流项目的开展,形成了交流平台多、出国回国时间杂、教育管理难等境外交流学生管理教育的基本情况,在此情况下对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提出了新挑战。

二、建立海外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一)建立海外大学生行前教育管理機制

行前教育机制主要是在学院层面开展行前教育大会,针对思想政治、安全、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礼仪形象、职业生涯进行五维教育,具体包括发挥党员作用,凝聚出国团队力量;确定项目联络人,应对突发事件和日常管理;加强相关培训,建立回国学术成果审查机制;规范日常行为规范,体现良好风貌;结合职业定位,加强教育针对性。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首位,在行前即明确学生党员在出境交流中应当坚定党性、并有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按照“讲政治、严标准、立原则”的要求对海外交流党员进行选拔,参加交流的学生皆须通过材料提交、材料审核、面试答辩、出国审批等程序,其中在对学生党员材料进行审核和面试答辩考核时,不仅仅考察其专业素质,并对其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考察,从出国出境的第一步即严格选拔和管理。

(二)建立海外学生联络人机制

通过建立海外学生联络点,确立联系人制度,从而起到联系、沟通与监督的作用。首先,根据出国交流项目所在地域的不同,在各个适当的区域内分别建立一个联络点,并指定好学生联系人;其次,在出国前,让将要出国的学生与对应所在区域的联系人事先取得联系,建立沟通的渠道;其三,待出国后,联系人可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找到附近的其他学生;其四,每个联络点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互帮互助,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等;其五,每个学生联系人定期将学生在国外的情况向学校进行沟通汇报,学校也可通过这一机制,与身在国外的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党组织建设。

(三)创建内外互动、共同学习的学术交流机制

对于长期在外的学生而言,需要充分发挥在海外学生获取学术信息方面的优势,建立互动的学术研究课题,校内与海外共同研究,相互提供信息支持,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与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搭建起的平台,帮助海外学生与学校间不间断地沟通,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互动,国内的学生不仅促进了对国外的了解,同时身在国外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内外互动了解国内的重大事件,学习理论的最新动态。

(四)实现海外交流过程展示平台机制

确立海外交流学生周记制度,在海外学习的学生每周轮流撰写周记,内容主要包括其在海外的学习生活攻略、团队成绩、科研成果等,均可发布于学院网站、学生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上,让更多学生了解其在海外的学习所得,同时也通过此手段,加强海外学生与学院的联系和归属感。

(五)规范出国和回国管理流程机制

海外学生出国前须严格填写出国申请表、出国行程表、承诺书等,经过本人签字确认,导师、外事办、党总支签字审批同意后方可至学校外事办履行出国手续。在学生回国后须严格办理回国报道手续,并总结海外学习成果与体验形成文字记录,做海外学术学习汇报与支部党员互动交流,既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又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根据文字成果,制作海外交流相关文本并归档,供后续支部成员查阅之用。

(六)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机制

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往往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更为深刻,只有身在其他国度,才能更好地理解祖国强大给每位学子带来的自豪感。参与各项长期交流项目的学生积极通过参加各项大使馆组织的活动,以及主动宣传中国的巨大发展,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接触的文化环境较为复杂,思想上受冲击较大,例如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在少数国家受到干扰,达赖喇嘛窜访欧洲各国等。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刻意歪曲这些事件,会使身处当时环境的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波动。基于此,党员要在强化海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影响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通过团队中党员的工作,积极利用学生海外学习期间的资源,尤其是利用欧洲与共产主义理念密切相关的资源开展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工作,有效地对抗在海外期间对于学生思想产生波动的不良因素,增强团队精神。

三、构建海外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一)健全党支部海外定点联系制度

海外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点是组织管理方式的选择,党支部的党员分布特点决定党支部的组织架构模式。党支部的组织设置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以利于支部活动的开展,利于以党建促学习风气、科研风气的良好形成。以下以某一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架构为例。

该组织架构中,支部副书记则担任海外党员联系人,以体现出对于海外党员管理的重视及重要程度,明确支部副书记在担任海外学生联系人的具体职责,党总支基于明确的指定人,对其工作进行指导,并定期进行考核,不断完善海外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海外学生则通过支部副书记密切联系学校,充分沟通交流。此外,党支部其他支委分别由各个年级的研究生党员组成,他们除了担任支委工作的同时,还作为各个年级的党小组长或联络人,从而实现了支部组织结构纵横交错的格局,方便党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支部书记一般由博士研究生担任,一方面可以保证支部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又可通过高年级党员为低年级党员的思想教育、学业指导、人生规划提供更有现实意义的参考和指导。

(二)完善海外学生出国报备制度

学生行前将本人的出国日期、期限、目的地向党支部报备,党支部则通过支委会或党小组的形式对出国党员进行行前教育与谈话,对出国党员进行思想政治、组织纪律、爱国主义、安全出行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其在境外期间能够密切联系组织,牢记党员身份,发挥党员作用。

(三)建立定期联系和通报信息制度

完善网络会议制度,保持班级和支部等工作程序的正规与高效。在同一时段海外学习学生较为集中的,探索网络支部会议的开展,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在实践中总结完善网络会议流程细节,保证班级和支部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利用網络信息的交互性、快捷性、创新性等特点,开设网络交流工作平台,不仅增强了班级活动或党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成效,而且能够即时与便捷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效降低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本,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日常管理、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工作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构建海内外信息实时交流制度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保持海外学生和国内学生的交流。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的工作载体,保持支部成员的实时交流与共享信息渠道,提高支部党员的集体归属感。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交流实用信息的实时汇总收集途径,针对“生活指导”、“语言学习”、“履行信息”、“建筑参观信息”等实用性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为后续参与海外交流学生提供了完善的信息查询,提高了针对首次赴海外学习学生的学习利用效率,形成了 “传、帮、带”氛围。

(五)形成回国交流汇报制度

学生会、班会及党支部针对学生回国,及时举办回国交流汇报会,通过汇报会,即加强了对海外党员的回国教育管理,第一时间帮助其总结其的海外学习生活,并通过此形式加强了其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帮助其他同学开拓视野。交流汇报会同时可作为主题党日活动或主题班会活动,作为党建带学科交流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

当前,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环境冲击下的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海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其在校内期间的教育和在海外期间的联系。出境前,由总支牵头,对于团队开展思想、安全教育,并在团队学生中形成核心及联络人机制;海外学习期间通过周记、邮件、视频等方式加强沟通,及时引导;回国后,及时进行总结,对于在海外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在相关环节中予以肯定。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信息收集,形成海外学习交流信息共享平台,为大学生对外交流提供完善的信息支持;通过国内外的紧密联系与交流的开展,进一步巩固海外交流学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保持支部成员的实时交流与互动,增强支部成员间的了解,保持党组织的凝聚力;充分利用海外学生交流优势,打造学习和创新平台,增强校企合作,加强科研纽带作用,帮助在海外学生中形成学习、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宏伟,齐山华,陈文生,等.我国高校海外留学生党员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5(1):62-65.

[2]杨琳.海外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48-49.

[3]李媛.国际化背景下海外交流生中党员的教育与培养工作探

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33-34.

[4]江山.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海外党建工作创新模式初探[J].学理论,2017(6):135-136.

猜你喜欢

机制研究国际化思想政治教育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及实现机制研究
领导—成员交换的理论阶段、维度划分和机制分析
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的运作机制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