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2019-09-10黄郁健

高教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实践育人角色定位

摘  要: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重点,其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文化与时代的发展,实践育人在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凸显,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国内外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与实践育人的现状,指出应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者的角色定位入手,明确思政工作主体人员职责,当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校思政;工作者;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181-03

Abstract: Whether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or in 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state's attention and social attention, and its content and form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he times, the statu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ll countries is prominent,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status quo of educating people. It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the implement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clarify the duties of the main perso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be the guide and guide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rac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role orientation

一、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古语中有“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一说,可见对于好教师的要求不低;教师于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想的引领者与人格的塑造者。如今中国高校承担着“传道授业”的重任,因而高校教师应当既是“经师”,又是“人师”。[1]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高校教育不仅要做到教育普遍性,还应匹配中国特色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教师教书育人不能完全脱离政治范围。因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成为我国高校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1]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用“思政教育”这个词语,表面与政治无关;但实际却带有极强烈的政治色彩,贯穿着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政治功能,影响着所在国家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思政教育的特色。[2]

由此看来,思政工作是所有国家亘古不变的关注点。十几年来,我国全面加强了思想政治建设的力度。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这给我国高校教师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思政教育要求。

二、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近年来,从简单知识传授转向社会实践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向。他们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新生入学典礼、校庆等仪式感极强的群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精神,广泛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2]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其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创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成为理论与实际的连接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代国家领导人分别在有关讲话中阐明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强调深化实践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实践育人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其重要意义越发被社会大众所认可。[5]

国内外的思想者与教育家都意识到了实践育人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高校,依然存在“实践育人”内涵的曲解:忽视实践育人作为教育理念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忽视实践育人在教育体系的独立地位,缩小其教育功能范围;曲解实践育人的培养目标;武断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将实践育人形式化。[5]因而,笔者认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正确定位、纠正曲解”成为高校教师义不容置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角色与定位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明确思政工作主体人员的职责: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

笔者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自己实践育人工作的实际,认为在实践育人视角下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主力军应细分为五类(党团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骨干),并都应有匹配的角色定位。

(一)高校党团干部应该坚持信念、把控方向,做好领导者和服务者

1. 高校党团干部包括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他们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应该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领导者。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无论是校级干部还是院系干部,作为高校领导层,必须要有立场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为高校的思政工作把好舵。其次,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名好的领导者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在牢牢把握国家政治导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布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大局,才能让其领导下的教职员工明晰本单位思政工作的重心,才会让高校思政工作如鱼得水。再次,要讲求方式方法。高校党员干部虽既是领导者,也是高校思政工作教师的一员,其开展工作应当深入一线、勇于实践,循循善诱、讲究方法、创新方式,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实效。

2. 高校党团干部既领导高校的发展也服务师生的成长成才,应该发挥“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孺子牛”精神,做好高校一线思政工作的服务者。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要增强自觉自愿为广大教师服务好的思想意识,在政治、思想、生活上,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办实事。其次,要落实责任制。要做到明确职责、科学决策、优中选优、注重实效。再次,要保障服务效能。从校园建设、人事管理、医疗卫生、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增强供给、抚慰人心,切实改善高校教师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状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此,才能激发高校一线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激情,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有力开展。[7]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政治严明、与时俱进,做好践行者和创造者

1. 重视理论教育、关注品德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素质过硬,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践行者。思政课一直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育部党组更是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5]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力担当,其本身的政治素养、精神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他们将国家意志中的理想信念吃透、内化,才能在自己传道受业解惑时给予学生最正确、最有用的方向指导。

2. 认知创新时代、贴合新的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创造者。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被看重。调查显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参观考察、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兼职。”[8]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既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活动,也可以在理论课程上改进教学方法,甚至创造新的教学形式,让枯燥的文字鲜活、让理论的学习有味,获得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同,从而达到思政工作的理想效果。

(三)高校专业课教师应该始终如一、言传身教,做好执行者和示范者

1. 高校专业课教师是全员育人的主要力量,承担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任务,这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应该成為思政工作的执行者。从我国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作用不可或缺,同时其思政教育功能认识也在不断深化。[1]专业教育过程中体现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强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的领悟。[9]因此,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执行者,专业课教师需要做到始终如一,注重科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优化教学模式,重视教学实效,拓展实践平台,在实践教学中传递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为高校思政工作筑坝垒台。

2. 高校专业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具有独特的实践思政育人能量,这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应该成为思政工作的示范者。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职业态度、价值信仰、教学行为等示范性极强,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1]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爱岗敬业精神、独特人格魅力、丰富知识阅历等特质会被无形放大,也会成为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因而,专业课教师在思政工作上的影响不容小觑。

(四)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量体裁衣、循循善诱,做好引路人和摆渡人

1. 周围环境错综复杂,人生导师之路任重道远,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做好青春引路人。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思潮的涌动、家庭教育的纷乱、个体素养的差异等等因素无一不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分别有针对性开展思政活动和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职责。[6]在强调体验式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首先要洁身自好、言行合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能够拨开迷雾看本质,学会去糟粕取精华,才能成为合格的人生导师;其次,既要尊重个性,又要统筹协调,将理论结合实际、设计结合自主、体验结合调查、寻访结合总结等实践育人方式用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政工作中,才能在导师之路上步步为营。[10]如此,才能临危不惧,当好高校大学生的青春引路人。

2. 虚实世界诱惑众多,知心朋友角色备受挑战,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做好青春摆渡人。在这个互联网+的“速食”时代,网络的便捷与诱惑吸引了高校大学生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诚信、互助等优秀品质的养成正在受到不断冲击。他们会很快信任他人,也会迅速失去信任。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首先要能够情怀傍身、守住初心,立足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雪中送炭”,给予他们最实际的帮助、最直接的关怀、最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抵御住虚拟世界的空无与挑逗,才能赢得最珍贵的“信任”,当好知心朋友。其次,要能够身体力行、讲究实效。虚拟世界能够给人带来一时的满足,但恢复平静后的落差是每个人难以逾越的坎;因而,应对虚拟世界最大的武器就是现实的力量。当知心朋友的帮助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信任”之后的接纳与效仿就会自动生成。如此外因到内因的转变,就是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青春摆渡人最大的价值体现。

(五)高校学生骨干应该青红分明、朋辈引领,做好暖心人和领路人

1. 对于大学新生和低年级学生,“学长”是最为暖心的一种存在,具有无法言表的天然信赖感。青年大学生们喜欢学长的指引,多过老师的说教;执行学长的指示,多过家长的要求。这就是“朋辈影响”的魅力。高校应该牢牢把握这一优势,引导学生骨干做好青春暖心人。高校学生骨干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文体活动、年级联谊等实践活动契机,有效地贯彻朋辈教育,借助朋辈教育广泛的心理认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行、创就业工作推动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体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

2. 朋辈的力量不仅在于暖人心,更在于榜样的示范性和吸引力。年龄的微小差距,能够减小所谓“代沟”带来的差异感,让大学生更容易感知和接受学长学姐等朋辈骨干带来的影响力。高校应该培养立场坚定、态度端正、大局为重、明辨是非的学生骨干,让他们用最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引导他们成为大学生的青春领路人。“做”比“说”直观,可信度更高;高校学生骨干可以开展“党团微课堂、志愿公益行”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的标杆引领,在无形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正视自我、查漏补缺、积极向上,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升华自我素养,从而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华维勇.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角色定位及建构途径[J].现代教育论坛,2018,02:34-39.

[2]顧洪英.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2:70-7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77,3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5]赵晶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模块化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04:59-6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7]刘建军,张苗苗.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意义、原则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18,07:11-15.

[8]王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6.

[10]黄郁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构建探索[J].新西部,2016,33:67-6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实践育人角色定位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