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2017-02-22夏莉琼

文教资料 2016年25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隐性教育

夏莉琼

摘    要: 隐性教育是专门为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政工作服务的,与显性教育一起,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主动完成提高自身两方面表达自身觉悟的提高。隐性教育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专门性决定了它的针对性和效用性。它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无意识性、不受限制性使它的作用更明显,效果更可靠。

关键词: 高校思政    隐性教育    效能扩展

隐性教育概念来自美国的教育学家杰克逊。从字面意思理解,思政隐性教育是相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相对较隐蔽的,指行为主体在某种环境下,有意或者无意地获得某种不在预期内的经验,采取的手段相对自由,主要是在大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使其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这一规律。隐性教育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各项活动之中,此时受教育者在各项活动和良好氛围中体现、把握、领悟重要意义,进而使自身获得提升。

一、思政隐性教育存在的主要目的

(一)健全学校思政体制,传递正能量。

在高校思政教育方式中,普遍采用传统方式即显性教育模式,用理论授课方式教育学生或采取正面的“灌输式”教育。而由于大学生特有的心理规律,即思维活跃、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同时又处于价值观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此时显性教育可能使教育效果打折扣。此时隐性教育便展现出其魅力,以一种相对隐蔽的手段,利用间接、侧面、迂回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不自觉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任何形态的教育资源都无法孤立发挥作用。所以隐性教育模式的出现弥补了显性教育模式在思政教育中的不足,健全了学校思政体制,同时无声息地传播我们所需的正能量。

(二)打造人性化的校园。

人性化校园存在的前提是高校管理者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也就是说高校管理者不但要从学校发展角度出发,更要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推己及人,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设计,保证校园设施布局不仅能满足审美标准,更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学生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舒适的氛围中完成学业,提高自己。比如,高校管理者可以在校内空地上布置一些有意义的雕像,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蕴含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政治意义,无形中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使学生身心受到鼓舞,思想觉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建设绿色校园。

不可否认的是绿色校园建设需要高校管理者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这种逼迫式管理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只有将建设绿色校园与思政隐性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树立自觉、主动维护绿色校园的意识,成为建设和保护绿色校园的主力军,才能建设真正长久的绿色校园。当然绿色校园不仅指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文明的生活举止。想要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思维模式首先要让他们身处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如可以在校园食堂、公告栏等地方放置标语或者标注、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本身带有导向功能,加上舆论宣传等手段,可对受教育者良好的制度意识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另外,一些非正式的规定是约定俗成的,带有很大的自发性,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约束。长此以往,就能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隐性的自觉行为。这同样要求老师们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

二、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易于接受。

思政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政隐性教育是一种暗示性更强的教育模式。隐性教育不漏山不显水却将教育完完整整地包含在里的性质使它将教育以一种较隐晦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乐于主动接受教育,完善并提高自身。虽然隐性教育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但恰恰是这段时间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顾及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使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潜移默化。

用“润物细无声”比喻思政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再合适不过。思政隐性教育相比于显性教育则更侧重营造一种氛围,这是由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就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言,其实就是个体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消化和吸纳新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通过适当环境或信息载体熏陶和培养。在思政隐性教育营造的这一氛围下,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谓是在文化环境下慢慢融入文化中。由于思政隐性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实施初期也许并不会看到特别明显的成效,但只要坚持做,假以时日,就会达到量变产生质变的境界。

(三)效果更久。

思政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决定了它的作用效果持久。显性教育是采取强制性手段迫使受教育者做出改变,一旦这种外来压力撤去,多数受教育者还是会回到之前的样子,但是发现受教育者回到之前的样子,显性教育又会开始实施并想要强制改变受教育者,不断重复,反反复复,结果只能被受教育者厌恶,这样的教育模式效果怎么可能持久呢?反观隐性教育,具有愉悦性、形象性等特点。情感性条件是实施它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求教育者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套近乎”,充分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从而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成为高素质的“四有”新人。而且因为这种改变都是受教育者自愿自发地做出改变,所以它的效果持续时间远比显性教育时间要长。

三、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原则

(一)因地制宜性原则。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所高校。每所高校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数以千计的莘莘学子,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思政隐性教育效果而忘记魅力所在。一定要结合自身独特校风校纪、学风文化、教育环境等因素,實施思政隐性教育的时候,实事求是地结合自身情况,根据自己掌握的隐性教育资源,坚持加大思政隐性教育资源力度,创造出符合本校特点的思政隐性教育环境。

(二)实用性原则。

隐性教育存在的目的是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所以进行思政隐性教育资源效能扩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隐性教育施教广度、深度及受教育者接受情况。在思政隐性教育过程当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接收情况,确保他们是自己自愿接受并改变提高自己。而学生身处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这便提醒高校管理者有必要开发探索老师身上的隐性资源,加强师徳建设,开展大量道德实践活动,让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为人师表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探索原则。

隐性教育资源需要创设,不能天然地存在于教育资源情境当中。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过程是隐蔽的,是不知不觉的,将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由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人格品质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是依靠某一特定理论或者轨迹或者人们的意识顺势而成的,要求思政隐性教育必须不断探索、不断更新,必须跟随大学生品格的形成一起不断完善。更何况现如今信息传播极其迅猛、时代不断飞速发展,如果思政隐性教育资源还是像以前一样一成不变,那它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进行简要论述,高校思政隐性教育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不但有助于学生主动接受文化熏陶,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格及个人魅力,从而不断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实现个人全方位发展。它是高校教育功能中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使广大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渗透,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关键。

参考文献:

[1]李世合.分析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的扩展与开发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256-257).

[2]许宁.隐性教育在思政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15(94-96).

[3]应霄坤.诚信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隐性教育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5.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隐性教育
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话语体系新创建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