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阅读素养实证研究∗

2019-09-06蔡思明

图书馆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决定论图书馆素养

杜 昊 蔡思明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23)

1 引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高校图书馆要继续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大学生阅读素养研究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素养指阅读者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具备的阅读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文化修养,具体包括阅读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1]。阅读素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知识信息,更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目前,国外开展的少年儿童阅读素养研究,最具有影响力的项目有3个: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 和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项目NEAP。国内以“阅读素养”为主题的文献始见于2002年,且多以PIRLS、PISA和NEAP项目为指导开展的青少年阅读素养研究,缺少以“大学生阅读素养”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生阅读素养的整体情况。因此,需要先构建大学生阅读素养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和综合分析。

2 大学生阅读素养体系设计

2.1 理论基础——三元交互决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1 年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其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一个总体的理论框架。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2],与“一元单向决定论”因果模式相比,三元交互论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实证性。图1即是三元交互决定论的模型,其中P 代表人的个体(Person),B 代表行为(Behavior),E代表环境(Environment),双向箭头代表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关系。

图1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

2.2 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大学生阅读素养体系

三元交互决定论为我们分析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根据三元交互决定论,大学生阅读素养可以视为阅读个体、阅读行为和阅读环境3个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通过借鉴国外三大阅读素养研究项目PIRLS、PISA和NEAP的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3],我们分析得出,阅读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两个子因素;阅读行为因素主要包括阅读目的与动机、阅读策略与方法、阅读习惯3 个子因素;阅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阅读设施、阅读资源和阅读活动3个子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大学生阅读素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大学生阅读素养体系

3 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实证研究

3.1 问卷设计

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大学生阅读素养体系的3个因素出发,设计问卷共包含46个问题(单选33个,多选13个),覆盖体系中的每个因素及其子因素,主要问卷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阅读素养体系的调查问卷内容

3.2 数据采集

本次问卷调查于2018年4月份开始,历时3个月。采用纸质问卷填写和“问卷星”在线问卷填写两种方式,面向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约80多所各类型高校(其中本科院校占比78.07%,高职高专院校占比21.93%,发放问卷,采集有效问卷共2654份。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阅读个体因素

(1)阅读个体的人口特征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学历、专业等。在本次调查中,男、女生比例约为1:1.65。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约为63.69:3.56:1。采集对象以本科生为主,学生专业覆盖全面,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等13个学科。

(2)在阅读个体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调查中,对于“是否有对你人生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书籍?”这一问题,只有56.97%的学生回答“有”;97.77%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接触课外阅读;96.23%的学生在上大学前或大学期间,被老师推荐过课外书籍。曾分享和交流过阅读经验(感悟)的人有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和未谋面的朋友,其中同学、朋友的占比最大,而6.67%的学生表示从没与别人交流过阅读经验。“对您的阅读经历产生过影响的人”这一问题,占比从大到小依次是同学、朋友、授课老师、家人、某位历史人物、某位当代名人、未谋面的朋友。有53.02%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极少或从来不去学校图书馆(室)。

3.3.2 阅读行为因素

(1)在阅读目的与动机调查中,40.73%的学生认为阅读的首要目的是自我心智成长,29.95%的学生认为是休闲娱乐,其次还有为学业、职业发展。平时不阅读(每年阅读1 本以下)的原因主要有不知道读什么书,没有时间和没有合适的阅读方法或指导。而专业课太多,玩游戏、购物等娱乐消遣,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和社团活动太多是大学生减少阅读时间的主要原因。

(2)在阅读策略与方法调查中,53.65%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制订过阅读计划;只有7.71%的学生严格按照阅读计划完成,偶尔延迟或经常完不成的学生占大多数。61.91%的学生最常使用的阅读方法是通读,大概知晓书中大意。对于巩固阅读效果方面,学生主要用的方式是摘录喜欢的段落,和其他人分享阅读感受,不断重复去阅读,阅读与该书有关的更多内容,而用撰写读书笔记、书评的方式巩固阅读效果的较少。

(3)在阅读习惯调查中,70.27%的学生年均阅读量不超过10 本,24.6%的学生年均阅读量为10本以上,而5.12%的学生几乎不读书。超6成的学生每周阅读少于3小时,只有15.25%的学生超6小时以上。对于阅读的图书内容,现当代文学类(如《平凡的世界》等)、流行畅销类(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和网络原创类(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最受大学生喜爱。图书馆借阅、实体书店/网上书店购买是大学生获取图书的主要来源。大学生表示对授课老师推荐的阅读内容最为信任。大学生最常使用的阅读方式主要是纸质书、报、刊(53.84%),手机阅读(38.88%)。85.38%的大学生认为阅读效果最好的阅读方式是纸质书、报、刊等。在网络上阅读的内容以电子书、网络文学、新闻、自媒体为主。大多数学生认为去图书馆的目的是自习,其次是借还书、查询资料和休闲阅读。

3.3.3 阅读环境因素

(1)在阅读设施调查中,对阅读场所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喜欢在图书馆阅读,其他依次是宿舍、咖啡厅、家里、书店、教室和户外。30.44%的学生阅读的图书是通过图书馆借阅。学生对图书馆推荐的阅读内容最信任,其他信任的依次是学校、阅读组织(如民间读书会、读书社团等)、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书店和出版社。

(2)在阅读资源调查中,23.09%的学生认为喜欢的书图书馆没有馆藏;相关媒体(包括传统报刊媒体和电视广播等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图书推荐信息最多的渠道,其他的渠道还有图书馆、同学朋友、授课老师和书店。60.7%的高校为学生编制过推荐书目。89.13%的学生认为推荐书目还不错;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编制的推荐书目并不是他们喜欢阅读的。

(3)在阅读活动调查中,52.26%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学校举办的阅读活动。5.16%的学校从来没有举办过阅读活动。对阅读活动的评价,大多数学生觉得还不错,仅有10.69%的学生觉得没什么用。在阅读推广活动的类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是图书互荐类,其他依次是读书沙龙、图书漂流、知识竞赛、名著朗诵、专题图书展、征文活动、走读活动、游戏、微信微博互动和讲座。

4 大学生阅读素养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覆盖面广,包含全国31 个省级行政区域,专业、学历覆盖全面,男女数量接近,因此,研究结果具有普适性。

4.1 阅读习惯有待养成

(1)阅读数量、时间不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成学生的年均阅读量不超过10本,且每周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于3 小时。专业课程、玩游戏、购物以及社团活动占据了大学生的阅读时间。

(2)偏爱“纸质+手机”的阅读方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式是纸质书报刊和手机阅读,认为纸质图书的阅读效果最好。纸质图书的获取方式主要是从图书馆借阅,其次是实体或网上书店购买。对于电子书,大学生倾向于阅读免费资源,购买付费电子书的较少。

(3)阅读深度不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喜爱阅读现当代文学类、流行畅销类和网络原创类书籍,但对国内外经典名著不太感兴趣,认为其语言艰涩读不懂。大学生在网络阅读时,不仅阅读新闻、电子报刊和娱乐,还会阅读电子书和网络文学,喜欢“以文字为主,精选少量图片”的排版方式。

4.2 阅读方法有待优化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未制定阅读计划的大学生较多,而在制定阅读计划的学生中,仅有非常少的学生能按时完成阅读计划。大多数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是通读,不喜欢精读。没有合适的阅读方法或阅读指导是大学生不阅读的重要原因。

4.3 阅读环境有待改善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授课老师和图书馆推荐的阅读内容最信任,但是双方的互动效果并不是很好。一方面,国内大学不像欧美国家那样会开设阅读课程,大学老师也并没有像中小学老师一样,会在课堂上推荐一些书籍;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比较喜欢去图书馆,但多是去自习、完成专业课作业,而不是去阅读或参加阅读活动。近4 成的高校没有编制过推荐书目,推荐书目并没有让学生满意得“买单”,只是“有些还可以”,原因是“不是他们喜欢的图书类型”。对于学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活动,学生的态度是部分满意。

5 大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策略

大学生阅读素养是由阅读个体、阅读行为和阅读环境三方面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领导、教育管理者共同参与,由多部门协同推进。

5.1 引导学生读经典,提高阅读质量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在大学生平时不阅读的原因中,“不知道读什么书”占了很大的比重。近4成的高校没有为学生编制过推荐书目。钱理群教授认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4]。针对目前大学生不爱读国内外经典名著的问题,图书馆要做好经典图书的导读工作,一方面,通过设立经典导读书架,或建立经典文献阅览室,集中展示经典文献,营造阅读经典的氛围;另一方面,抓住与经典有关的热点,举办经典阅读的读书会、讲座或沙龙等主题阅读活动,如在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举办百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阅读活动。

5.2 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制定阅读计划且严格执行的大学生不多。没有合适的阅读方法是大学生平时不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该如何读书呢?葛剑雄教授提出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为求知而读,要学会选择;为研究而读,则要穷尽[5]。斋藤孝认为读书可以通过转述内容、写作时引用内容来加深印象[6]。Elbro C等人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先前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与目前要阅读的文献关系较密切,就能激发其对文献的兴趣[7],因此阅读时要注重知识的串联和联想,学会把书读“活”。

5.3 建立阅读培养机制,激励阅读行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国内大多数大学没有开设阅读课程或阅读兴趣班。授课老师对大学生的阅读经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专业机构曾对中美两国著名大学学生作了2015年全年学生借阅图书情况调查,从阅读榜单的差异折射出中美大学教学模式的不同,欧美大学很多老师授课就以经典专著为主[8]。因此,学校要将阅读教育纳入学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建立以教师、领导、教育管理者共同参与,多部门协同推进,阅读课程、课堂教学、阅读活动和考试考核等多管齐下的阅读素养培养机制,把阅读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识课,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化为增强自身素养的自然要求。

5.4 优化阅读环境,开展分众阅读推广活动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大学生虽然喜欢去图书馆,但仅是为了自习或完成作业。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图书馆要为大学生营造优美的阅读环境,构建完善的一站式阅读平台。范并思教授认为阅读推广活动的读者群应科学地细分、选择,否则阅读能力悬殊,不仅达不到活动效果,还有违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原则[9]。因此,图书馆要围绕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知识储备程度和阅读需求开展分众阅读推广工作,例如开设新生必读书目、就业指导书目、研究生阅读书目或女性阅读书目等,可结合实际策划开展入学季、毕业季阅读推广活动。分众阅读推广不仅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更提高了馆藏利用率,是阅读推广工作从粗放式向精细式发展的体现。

5.5 加强阅读推广人队伍建设

王余光教授认为,阅读推广人是具有一定资质,可以开展阅读指导、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专业或业余人士[10]。阅读推广人的建设与管理将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全民阅读需要关注的问题[11],对大学生阅读素养培育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员存在水平参差不齐、动机复杂不一等问题[12]。因此,首先要强化阅读推广人的基本能力,阅读推广人不仅要热爱阅读,有一定的阅读素养,还要具备交流与沟通能力、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活动调研与评估能力等。除了由图书馆员担任阅读推广人以外,还应采取自荐与全校招募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辅导员、学生志愿者都加入进来,完善阅读推广人队伍,培养书香传播志愿者。

5.6 发挥大学生读书会的作用

大学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参加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也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CARIANNE BERNADOWSKI研究发现,鼓励大学生参加读书会等读书俱乐部,线上线下参与文本写作、评论,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13]。因此,图书馆要鼓励学生将社团活动与阅读相结合,成立大学生读书会,并定期召开读书沙龙等阅读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互动中找到价值观相近的同道,扩大社交网络,提升自主式阅读和交互式阅读的兴趣。

6 结语

通过构建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大学生阅读素养体系,并通过问卷进行实证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是有所改观的,但大学生的阅读目的不够明确,没有处理好阅读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无法抵挡娱乐消遣的诱惑,缺乏良好的阅读方法。此外阅读资源、阅读设施和阅读活动还有待完善,导致国内大学生的阅读素养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阅读数量和时间不够;阅读兴趣不高;对国内外经典著作不够重视;阅读方法有待改善;对学校和图书馆的阅读资源利用率不高;对阅读活动的参与度和兴趣度不够。加强大学生阅读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育,高校图书馆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决定论图书馆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图书馆
国际政治中的决定论
在屈从中自败的自由意志
决定论的黄昏:存在论现象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