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以天津高校为例

2019-09-06李沂濛

图书馆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天津市遗传天津

李沂濛

(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07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传承一方面可以促进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国民获得文化认同感,进而形成文化自信。对非遗的弘扬和有效传承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范畴,也应是高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使命与责任。201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提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1]。它反映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与使命,以及在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方面的担当。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作为高校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地方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宣传工作,做好非遗在大学生中的宣传普及工作,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非遗,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担当起非遗的传承工作,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1 天津非物质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概况

天津作为拥有615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漕运文化、津沽文化以及妈祖文化等特殊的文化,其非遗产品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这些在非遗名录中的宝贵遗产,很多濒临失传,急需我们加强对其的教育宣传、保护和传承。

1.1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截至2018 年底,天津共有各级各类非遗项目250项。从整体来看,天津的非遗项目种类涵盖十大类,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 项,市级非遗项目218 项;从数量来看,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舞蹈的项目数量位列前三位,各占非遗总数的29.2%,14.4%以及11.6%,这三项合计占非遗项目总数的55.2%,传统戏剧以及民俗数量各为8项,占总数的3.2%,详见表1。

表1 天津市非遗项目统计

1.2 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马志明、孟广禄等22名来自天津的表演艺术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至此,天津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2人[3](见表2)。

表2 天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统计

续表

如表2所示,天津市除民间文学和传统舞蹈没有非遗传承人外,其他各个非遗类别均有传承人,其中,传统戏剧、曲艺的传承人数量排名前两位,分别为11 人以及9 人。民俗的传人最少,仅有1位;就性别而言,42 位传承人中,男性30 人,女性12 人。数据显示,有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数目仅为1 人,如民俗类仅有1 名女性传承人,可见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2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传承现状

2.1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为了继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2019 年1月1 日实施,条例共八章五十一条,充分突出“保护”二字。条例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基本原则[4]”。此外,条例在第四章传承与发展中,还明确了“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与文化主管部门合作开展专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支持高等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4]”,可以说该条例的实施为高校参与非遗保护指明了方向。

2.2 天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宣传案例

天津市共有各级各类普通高校57 所,这些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笔者选取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以及天津大学的案例,进行简要介绍。

2.2.1 天津师范大学参与非遗传承宣传保护案例

天津师范大学参与的非遗保护活动主要有“行走中的非遗”“非遗进高校”“非遗人才走入大学殿堂”。

“行走中的非遗”[5]是由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于2017 年“非遗日”前发起的公益项目,青年志愿者们走近天津多个非遗项目,他们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向他们学习技艺,对搜集到的音频、影像资料进行整理,意在使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进高校”是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树人讲堂”活动,学校邀请“木版水印技艺”非遗传承人魏立中为师生做了《守望经典 砥砺前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重点工作介绍》和《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与传播》的讲座[6]。可以说这是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典型案例,传承人的讲座引起了师生对非遗的关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非遗人才走入大学殿堂”指的是天津师范大学于2018 年底成立了杨柳青年画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旨在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培养年画传承人才[7]。

2.2.2 南开大学参与非遗传承宣传案例

南开大学参与非遗保护的活动主要有3种:非遗课程、非遗讲座和非遗展演。

南开大学与天津文化主管部门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首次实现非遗保护跨领域合作[8],南开大学致力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大亮点是于2017年3月开设的非遗通识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这也是国内首家开设非遗通识课的综合类高校。

此外,南开大学于2017 年面向全国开设了木版年画研修班,并邀请木版水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玉晴、郑名川走进南开大学,为研修班的学员们讲解该项技艺的历史与工艺。学员们的近百件非遗作品也以成果展的形式亮相南开大学,供师生及广大市民欣赏。

除了非遗课程外,南开大学曾于2016年10月邀请“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先生,为南开MBA的学子做“御匠世家的经营哲学”非遗专题讲座[9]。南开大学还举办了非遗展演活动,在2018年5月,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高氏空竹”和“葛沽长乐老高跷”两个项目引进南开校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非遗的美丽[10]。

2.2.3 天津大学参与非遗传承宣传案例

天津大学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与南开大学类似,分为选修课、体验课、培训班以及传统文化节这4种形式。

天津大学于2016 年11 月邀请“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开设了“泥人张百年技艺传承与经营实践”课程,这是全国知名高级学府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选修课程的一次有益尝试[11]。除选修课外,天津大学还安排非遗体验课,如昆曲曲唱传习课以及制作于氏掐丝珐琅釉彩技艺作品。这些体验课的开设,拉近了学生与非遗项目的距离、使他们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培训班是天津大学参与非遗保护的另一种活动形式,学校举办“布老虎技艺和葫芦雕刻技艺培训班”,并将学员作品进行展示宣传。

“天津活宝藏”进天大,是天津大学举办的传统文化节,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与大家现场互动交流,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天津当地现存的多种非遗产品,如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书画艺术、表演艺术等4个大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选修课开设于2016年外,其余的体验课、培训班以及传统文化节多开设于2018 年,可见高校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2.3 公共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宣传

天津市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主要分为非遗图书进校园、非遗展览,如天津市图书馆参加的“丝路津韵——记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活动,活动向国外友人展示了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举办津京冀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举行《海津讲坛——系列讲座》《海津讲坛》等。

2.4 政府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宣传

天津市各区县根据当地特点,成立非遗展览馆,如“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非遗项目齐聚一堂,为市民带来了感官盛宴;古文化街新开设“天津记忆”非遗展览馆;红桥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等。由上述非遗传承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人们接触非遗的机会变多了,参与了解非遗的途径也呈多样化趋势。此外,在对外宣传方面,天津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数据库等。从目前天津市非遗传承与宣传路径来看,更多的是以讲座、展览的形式向广大市民普及非遗文化。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天津高校及文化部门在非遗传承保护宣传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部分高校建立了与本地非遗传承者的合作与联系,积极参与非遗的宣传与传承工作。但是天津市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程度还不高。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资源中心、文化中心,对非遗的传承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同时高校图书馆也担负着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地方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宣传,使在校大学生了解非遗、热爱非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情怀。

3 天津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实现途径

天津市共有普通高校57所,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专业性较强的院校。高校图书馆可以如下几个方面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

3.1 提高高校图书馆领导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新的图书馆章程赋予了高校图书馆新的职能,即文化传承职能。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职能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高校图书馆领导对文化传承职能的认识,只有图书馆领导文化传承的认识提高了,才能将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因此,首先提高高校图书馆领导对非遗传承宣传的认识,把传承非遗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范畴,各高校图书馆可结合自身院校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两项非遗项目列入工作传承与保护规划中开展,制定具体实施纲要及细则。例如:天津体育大学图书馆可以选取非遗项目中的回族重刀武术这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开展调研,并与该领域文化传承人曹仕杰进行合作,撰写调研报告,实现对该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

3.2 设立文化推广部与文化推广员

高校图书馆要想有效地进行非遗传承,需要成立专门的文化推广部,设立文化推广员的岗位。文化推广部馆员的主要职责是文化育人,除组织开展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外,把非遗的宣传、传承纳入工作范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非遗项目进行调研。调研包括实地调研,对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进行转录;包括利用文献调研,该项工作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内容[12]。对地方非遗项目的文献资源进行整理,除了有助于地方非遗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工作外,还可协助编写地方性非遗项目的宣传读物,供学生研读。

3.3 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

非遗文化传承人相当于“活的宝藏”,目前一些非遗项目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逐渐失传。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涉及十类,涵盖领域较广。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将一些非遗项目数字化保存,如对该项技艺录制视频、音频,对已有的非遗成果作品进行拍照保存等。各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建立非遗数据库。现有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图书馆对于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有自身优势,可以为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提供设施、资源以及人员的保障[13-14]。如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可以搭建天津时调这一曲艺数据库。天津时调作为民间曲艺,起源于清末民初,有“时调曲目活化石”称号,是天津历史悠久、广为传播的民间曲调之一[15]。时调曲艺数据库可以对天津时调历史渊源、传承人的代表作品等进行展示。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可以建立杨柳青木版年画数据库,对年画的风格种类进行介绍,此外还应涵盖年画的图像、音频、纸质以及视频资料,记录年画的制作过程、工艺及注意事项等。

3.4 定期举办非遗项目的讲座与展览

高校图书馆可以邀请天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走入高校,为学生开展某些非遗项目的讲座,由非遗传承者现场讲述、制作或表演,甚至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近距离观看或体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可以邀请天津风筝、面塑、剪纸等相关传承人走进高校现场演示风筝、面塑制作过程,展示剪纸技巧等。

3.5 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加强跨部门合作

高校图书馆在校内应与学生处、学生社团紧密合作,做好对学生非遗文化情况的调研,针对学生的兴趣,邀请传承人进行讲座;在校外要与天津市各区的文化部门、文化传承者紧密合作,推进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和天津文化部门携手共同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民俗博物馆,打造非遗文化产品等。

3.6 加强在国际学生中非遗的宣传

教育部2019 年4 月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是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国,来华留学的亚洲学生总数占全部留学生的59.95%,2018 年共有49.21 万名国际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其中来天津留学的国际学生人数排名全国省市的第六位,为23691 人[16]。笔者在教学时发现,留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一些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绝大多数留学生,并不了解天津传统文化,有个别留学生提及他们对天津市传统文化的了解时,仅限于天津方言以及狗不理包子。受访者普遍表示他们希望图书馆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让文化传承人介绍自己的文化;此外,他们希望图书馆可以组织他们参观、拜访文化传承人,通过实地走访,更真切地了解天津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图书馆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的宣传,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国学生,还应把留学生作为宣传对象,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

3.7 丰富宣传手段与活动方式

高校图书馆对非遗文化的宣传方式要体现时代特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非遗文化的宣传作用。目前,高校图书馆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馆藏、讲座以及数据库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移动图书馆推送非遗讲座,另一方面搜集本馆保存的能反映天津非遗文化的馆藏资源,如纸质、音像等进行定期推送。此外,还可以制作非遗微视频、宣传展板等,对非遗项目进行宣传。例如:天津高校图书馆可以邀请面塑、剪纸、刺绣,评书、快板、时调等领域的文化传承人,录制天津非遗项目的宣传片、微视频,并通过微信、移动图书馆等方式定期推送。

4 结语

天津非遗项目众多,以非遗项目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新的高校图书馆章程赋予了图书馆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的职责,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此外,为了使非遗传承活动长效开展,各高校图书馆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定期推送有关非遗的经典读物,并针对某一非遗项目,举行非遗知识竞赛,成立非遗创客空间,举办学生的非遗作品展。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某一非遗项目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更加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天津市遗传天津
非遗传承
如果天津有“画”说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天津卷
《天津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