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网点建设路径探索∗
——以茂名地区为例

2019-09-06瑚小雪

图书馆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粤东欠发达书屋

瑚小雪

(茂名市图书馆,广东 广州 528200)

图书馆网点建设是图书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从图书馆服务的辐射面考虑,每一个公共图书馆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超过服务半径,其对读者服务的意义就不是很大。因而,一定区域内读者的信息需求需要一定数量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网点来满足,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公共图书馆网点布局,便不可能形成基层公共图书馆网点体系,也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笔者以广东茂名地区为例,研究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网点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在图书馆网点建设布局时除了计算传统形式的三层或者四层行政架构外,也考虑了新型便民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和农家书屋(除村居图书室以外)等。

1 图书馆网点建设的研究背景

1.1 传统基层图书馆服务模式落后于时代发展

图书馆网点建设,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建成像网一样成系统地分设在各处的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于图书馆“全覆盖”标准的评价方式都是以各级图书馆所属政府的行政区域作为该图书馆的覆盖范围,即每一级政府设立一座公共图书馆,服务于其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居民[2]。按照这种方式,我国在前几年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同时人口大量流动,在人口流入较多的沿海城市,一个县(区)常住人口已经超过300万,而在中国西部偏远地区人口流出城市,可能一个地级市的人口也无法达到这个规模。如果再以传统的行政划分,很显然无法满足居民的阅读需求。

1.2 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需要改变和突破

图书馆服务要以资源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制约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主要瓶颈仍然是资金、人员和文献3个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资金不足,因而仅靠财政拨款无法满足图书馆当前发展的需要,且很多地区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质变。为了改变这一窘迫的局面,尽快适应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急需寻找一个恰当的突破点来改变传统服务模式。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已形成发展趋势

近年来,图书馆总分馆制日益受到关注。首先,国家层面加大了政策力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文件制度。《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图书室等为分馆或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实现通借通还,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其次,地方政府开始认识到总分馆制相比单级馆优势明显。总分馆具有因地制宜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源,有效解决资源不平衡、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能够大幅度提升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第三,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一些省市多年来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省市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助推作用。

2 广东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网点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发展现状

2000 年以来,广东欠发达地区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图书馆普及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例如,广东省文化厅在2003 年启动了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实行“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级图书馆为硬件依托,整合全省资源形成龙头带动和中心辐射的图书物流,以实现公共图书馆之间长期的实质性的文献资源共享协作。”2013年建成了覆盖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所有县区的流动分馆88家。2016年开始,广东全面启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试点建设工作,第一批、第二批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主,至2018 年底,共建成27 个图书馆总分馆试点(见表1),其中欠发达地区有18 个。流动分馆和总分馆试点建设,大大提升了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但是因为服务半径较大、图书流动性低等原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上网点(服务点)形式也较为单一,多是以传统图书室为主,整体实力与珠三角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因而在转为示范区推广的7个县区中欠发达地区仅占1个席位。

表1 广东省文化厅2017年至2018年验收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单位

据《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7)》统计,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一级馆只有28 个,占比仅为38.40%,而38个三级图书馆中,有37个馆分布在粤东西北,占比达97.40%。此外,广东尚有6 个公共图书馆没有评上等级,这样的情况与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地位是严重不匹配的。

2.2 存在问题

2.2.1 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保障力度有待提高

根据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数据分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和财政拨款均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截至2017 年,在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方面,粤东地区每万人拥有74.91平方米,粤北地区每万人拥有100.81平方米,粤西地区每万人拥有66.01 平方米;财政拨款方面,粤东地区公共图书馆年人均文献购置费为0.39元,粤北地区为1.00元,粤西地区为0.37元。虽然较上一次评估,各个地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珠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158.32 平方米,年人均文献购置费3.95 元相比,差距还是较大。尤其在县级图书馆方面,以粤东地区为例,至少有4个公共图书馆年财政拨款总额不足100万元,10个公共图书馆年文献购置费低于13 万元,17 个县级馆2017年新增文献入藏量的总和仅能达到4个地市级馆总和的1/3。

2.2.2 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增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例,粤东各地区之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汕头地区总面积为5.64 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的面积为102.55 平方米,是粤东地区总面积最大的,潮州地区总面积最小,只有2.76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面积仅为47.35平方米。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方面,粤西地区差距较大,其中阳江市图书馆建立的服务网点最多,达108 个,茂名市图书馆建设了16 个服务网点,湛江市图书馆仅建设了1 个服务网点。图书馆总阅览座席数量方面,粤北差距较大,其中梅州地区以4765 个座位排名第一,云浮地区以2169 个座位排名最后,在两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差距不大(梅州地区总面积3.26万平方米,云浮地区总面积为2.37万平方米)、2017 年GDP 排名差别不大(梅州排名17,云浮排名21)的情况下,云浮地区读者阅览座席数明显偏低。

2.2.3 队伍建设需要强化,专业服务有待提升

图书馆是一个专业性领域,有一支专业的队伍是开展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条件。根据第六次评估数据统计,在人员队伍方面,粤东地区21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目前工作人员为364人,其中4个地市级馆102人,占比28.02%,地市级图书馆员工数据仅占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的7.33%;粤西地区19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目前工作人员为314 人,其中3 个地市馆124 人,占比39.49%,地市级图书馆员工数据仅占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的8.91%;粤北地区35 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目前工作人员为703 人,其中5个地市馆165人,占比23.47%,地市级图书馆员工数据占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的11.85%。专业技术职称方面,粤东地市级馆高级职称员工占比仅为5.88%,县级馆中级职称员工占比为29.56%;粤西地市级馆高级职称员工占比为9.15%,县级馆中级职称员工占比为21.60%;粤北地市级馆高级职称员工占比仅为1.00%,县级馆中级职称员工占比为7.68%。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人员队伍还是专业人员职称结构,粤东西北地区都远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亟待改进和提高。

3 茂名地区图书馆网点建设优势与劣势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有良好的文化传统,阅读氛围好

茂名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阅读氛围良好。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教育水平(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全省各地级市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全省21 个地级市范围内开展的《广东省全民阅读指数2017》阅读指数调查活动中,主办方分别从城市阅读行为、阅读意识、阅读类型丰富度、阅读资源使用和阅读目的性5 项指标展开调查,将5 项指标加权计算形成城市阅读指数,最终结果显示茂名市的阅读指数为30.88,位居全省中游,列第11 位,其中农家书屋数量全省第二,手机阅读量增长率全省第三、电商纸质书刊销售额增速全省第五[3](见图1)。目前,茂名正在进行“创文创卫”活动,可顺势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让百姓既有参与感,又有获得感。

图1 茂名阅读指标亮点

3.1.2 农家书屋和中小学图书馆数量众多

根据2017 年广东省阅读指数显示,茂名市在实体阅读、电子阅读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尤其是农家书屋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自2007 年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已完成全市行政村全覆盖。据统计(截至2017 年11 月30 日),茂名市农家书屋共有1916家,其中茂南区240家、电白区336家、高州市486 家、信宜市 384 家、化州市 398 家、滨海新区 53家、高新区19 家,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全覆盖[4]。截至2018 年底,共有中小学图书馆1731 个,其中市属中小学60个、茂南区201个、电白区434个、高州市589个、信宜市438个、化州市509个。如果能调动各方力量,将图书资源整合起来,便可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解决了基层群众和中小学生的阅读问题,图书馆的服务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1.3 图书馆网点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相比粤西其他两个地级市,茂名在经费投入和馆藏资源方面,都稳居粤西第一。同时,近年来图书馆服务体系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见表2)。其中,茂名市图书馆已建成40个流动分馆,高州市为广东省文化厅第一批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单位,已建成10 个分馆,28 个服务点。化州市已经建成5个分馆,12个服务点,并且预计在2020年全部建成总分馆制,届时将有7个镇街分馆,21个村级服务点。信宜市也将图书馆总分馆制与智慧图书馆建设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此外,茂名地区的工作人员数量、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及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都位列粤西第一,这些因素对于图书馆网点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表2 茂名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3.2 劣势分析

3.2.1 经济基础较弱

茂名市地处粤西,受自然环境、发展历史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区位弱势。虽然现在已经开通了高铁,但是由于票价、时间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人口流动性较小。再加上受城市发展规划、功能定位和发展前景限制,目前投资环境较差,支柱产业仍为中国石化,大型企业偏少,中小企业较多。作为粤西的中心城市之一,茂名虽然是人口输出城市,但是人均产值也是比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珠三角地区落后非常明显。

3.2.2 人才流动较大

人才的合理流动使得人才在供求总量、空间分布、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调配,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会发展效率[5]。然而,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发展水平不高,茂名地区人口输出较大,甚至一度成为广东省人口流出人数最多的地级市。2017年某机构开展的人才调研数据显示,31.40%的人认为茂名不是理想的就业城市,其中,认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人占30.3%,认为其工资水平低的人占29.10%,认为该地区发展前景不好的人占26.90%[5](见图2)。这对于茂名地区的综合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图2 认为茂名不是理想就业城市各原因所占百分比

3.2.3 缺乏深入合作

茂名市离珠三角较远,虽然2018 年已经开通了高铁,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实在偏远,离珠三角有近400 公里,因此很多政策暂时还无法惠及,比如珠三角的广州、佛山、肇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口帮扶清远、韶关、云浮,对茂名就鞭长莫及。调查还发现,目前茂名地区各图书馆之间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目前的合作内容较为简单,缺少顶层设计、资源建设、发展战略方面的合作,且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合作的基础,譬如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等[6]。没有实行通借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资源只能实现小范围的流动,就难以走出当前的困境,难以实现服务上的深度融合,若不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便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4 广东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网点建设发展路径

4.1 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资金扶持力度

《公共图书馆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这项规定,从法律制度上明确了政府在保障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的责任,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设。粤东西北地方政府需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在把图书馆建设纳入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给予专门的配套政策和专项资金来推动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并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良性合作关系。同时,效仿长三角、珠三角的做法,积极推动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或者探索其他更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径,采取“试点—检验—推广”的方式,成熟一家发展一家,逐步扩大图书馆服务网点的辐射范围。

4.2 寻求创新发展,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打造湾区精神人文家园”,广东省在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兴人文、强文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家园。”高度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强劲动力,2000 多年同根同源、血脉相通的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突出优势[7]。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应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找准各自在岭南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图书馆行业应抓住其在地方文化建设和传播中的作用,有方向、有目标地开展全民阅读服务,想方设法发展创新地方文化,如粤东的潮汕文化、粤北的客家文化、粤西的非遗文化等,每一个特色文化下面还可以延伸出很多个子项目,并将这些子项目发展成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图书馆网点,让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非遗文化以不同的姿态主动融入大湾区文化建设。

4.3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陆游有一句诗写道:“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宵战风雨。”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从业人员由于地域和平台等方面的局限,缺乏实践经验和锻炼成长的机会。图书馆领导应该开拓思路,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梯度,注重从多渠道选拔专业人才,盘活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争取为员工提供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并创造条件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让没有实践经验的年轻馆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并结合广东省政府的文化扶持政策,创造机会让本馆员工去珠三角发达地区图书馆进行深入学习,也可寻求珠三角城市图书馆派专业人士前来驻点辅导业务工作。如此这般,方能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图书馆网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好准备工作。

4.4 发挥多元文化功能,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

文化功能多元化是基层图书馆的特色和亮点,要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应充分考虑基层群众的需求,结合工作人员不足、资源有限的实际,广辟渠道,想方设法推行共建共享政策,如动员机关、团体、企业和个人积极捐赠书籍,利用图书馆的流动图书充实农家书屋,鼓励经济实力较强的行政村,自筹资金采购图书等。同时,应结合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方案,充分利用各地区现有的农家书屋资源,通过做强做优一批示范型书屋,规范提升一批标准书屋,整改完善一批问题书屋,使农家书屋资源闲置、机制不活、内容不合口味、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让农家书屋有书读、有人管、有活动,形成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生动局面[8]。例如茂名市从2015年开始,根据广东省“试点地区农家书屋出版物轮换次数每年不少于两次,每次轮换书屋不少于50 家”的规定,在茂南区和高州市,选取了12个镇203个村委会开展书屋图书轮换工作,每个点每次至少更新图书出版物200册以上[9]。相比以往农家书屋的发展状况,现在的服务效能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除此以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发展,实行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点设施建设工作,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网点布局方面,欠发达地区要想在未来的区位竞争中取胜,不能“照搬硬套”,应紧跟国家的“扶贫脱贫”战略,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抓住地域特色,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争取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式发展。

猜你喜欢

粤东欠发达书屋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欠发达农村环境下村民治理环境意愿的实证分析
篽箖·上野书屋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梦幻书屋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
博览书屋
八乡山——粤东革命的摇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