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教育共享型实训基地服务区域经济的思考

2019-09-01罗雁刘军杨海峰王磊

神州·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罗雁 刘军 杨海峰 王磊

摘要: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共享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基地”项目,是黑龙江省首批教育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在学院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和骨干院校建设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凝炼了基地建设的亮点,总结出基地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六大模式。对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共享基地;服务区域经济

一、依托园区建设,创建“教学工场”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平台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的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创建单位,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以服务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为目标,按照“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办学思想,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教育”、英国“现代学徒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创建中国特色“教学工场”模式,正在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简称职教园区)。总体思路是“统筹规划、生态设计、集中建设、集约管理、资源共享、包容发展”。通过统筹规划、集中建设,整合哈尔滨职教资源;通过集约管理、资源共享,实现园区运营管理的现代化目标。这是“在政府主导下,整合哈尔滨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也是站在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总体布局的角度,把有限的职业教育投资集中起来使用,吸引社会资金(资源)投入,集中建设,提高设施水平,用集约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必将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依托骨干院校建设,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骨干院校建设以来,在“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办学思想统领下,哈职院对外搭台、对内挖潜、制度激励、强化服务。骨干院校建设三年中,累计完成省、市级科研立项205项,其中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项目102项,市科技局攻关项目9项、市级研发储备项目24项,获得专利161项。社会服务到款额2385万元,累积为服务对象(企业)创造了3012万元经济价值,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东北高寒地区集中供热的室温监测控制技术难题,争取到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经费50万元,企业投资45万元,开发出“集中供暖的室内温度实时自动监控系统”,在哈尔滨市10个居民区安装3万套产品并投入使用,创造产值1545万元。研发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为老百姓节省了取暖费用,为供暖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地方政府解决了民生难题,为国家节省了煤炭能源。

三、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实训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建设基础

职教园區总占地面积57.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52万平方米,总概算投资28.41亿元,采取政府引导等社会融资方式进行建设。目前正在建设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现代服务、艺术与设计、会计金融、食品与医药八个“教学工场”,涵盖60个以上专业。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对俄科技与文化交流基地、民用航空培训基地、城镇化农民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基地、企业技术研发服务基地、下岗再就业培训基地、农民工培训基地、社区教育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专业基础雄厚。

四、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总结经验,凝炼基地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和亮点

(一)“基地共建”模式,拓展社会培训能力。学院投入1000平方米教室,哈尔滨鑫联华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投入260万元,引入北京幸星影视动画、甲骨文、H3C、北大青鸟、普尔文考试项目,合作建设了黑龙江省大中专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累计培训教师300余人次,学生4000余人。

(二)“厂校合一”模式,加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投入230万元,与黑龙江科润玻璃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哈职院科润学院”。将机械工程学院部分实训车间、物流专业实训工场迁入“科润学院”,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应用技术研发、订单培养、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

(三)校企“四合”模式,推动人才共育。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结合寒带气候特点,建立了“合作建站、合作办学、合作建队、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企业投资100万元设备和技术,合作建设道桥工程质量检测站,对外承接工程质量检测任务,校企共享实训基地设备和技术资源,合力打造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合作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四)“校厂所”合作模式,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搭建了“学校、工厂、研究所”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发挥学院主导作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发挥企业生产实践作用,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发挥模具应用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校培企”合作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引入德国援助的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项目,构建了低成本、高质量的准公益性焊接技术培训机制。依据国际焊接技师标准(IWS),与德国专家共同制定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可获得国际焊接学会授予的国际焊接技师证书的人才培养工作,创建了“双元培养、国际认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合作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合作模式。

(六)“校行企”合作模式,应用行业标准培养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托省艺术设计协会、工业设计协会及合作企业,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共建“设计协会培训基地”,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承揽和实施工程项目,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学院将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理论和实践,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志平,卢志勇.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困境与对策建议[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1).

[2]盖馥.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 (1).

注:本文为市政府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编号:2016RQQXJ 123、编号:2017RAQXJ245、编号:CB2013092495)阶段性成果或后续成果。

作者简介:罗雁(1958-)女,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特贴专家,研究方向:机械制造与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职业高校职业思想道德重要性探析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浅谈素质拓展训练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