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薯脱毒微型薯育苗的优势

2019-08-28程林润卞晓波张良吴列洪蒋梅巧胡茂钢钱秋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薯苗结薯薯块

程林润,卞晓波,张良,吴列洪,蒋梅巧,胡茂钢,钱秋平

(1.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甘薯是浙江省山区和丘陵地区的主要农作物[1],近年来随着产业化的发展,甘薯发生了病毒病、茎腐病等病害,对甘薯生产造成严重影响[2-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了甘薯微型薯生产及育苗技术,应用该技术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降低种薯用量,提高甘薯种植效益[4-6]。为示范推广浙江省种植业主推技术“甘薯微型薯生产及育苗技术”,我们开展了甘薯微型薯育苗和分期扦插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浙薯33脱毒微型薯规格10 g·条-1,共3包,每包30条,共(300±2)g,已经适当催芽。常规自留种浙薯33。

1.2 处理设计

浙薯33脱毒微型薯播种3畦,每畦连沟宽120 cm,长240 cm,畦面宽90 cm,畦面开2条槽,条播,每畦均匀播种30条微型薯(每槽播种15条),薯块平放,用附带的枯黄萎清(枯草芽孢杆菌)每包加水10 kg,浇薯块及播种槽,随后覆土,厚度3~5 cm。基肥施复合肥0.5 kg,整地时施入;播种覆土后,再面施复合肥0.3 kg左右。不得施用农家肥、栏肥等,也可施用颗粒型商品有机肥。播种后保证土壤足够潮湿,盖好土后,喷施除草剂(禾耐斯+少量草甘膦),覆盖地膜、小拱棚膜。常规留种甘薯按照当地种植模式正常育苗,667 m2用种量75 kg左右。

脱毒微型薯薯苗与常规繁育薯苗进行小区比较试验,以浙薯33常规自留种作对照。按照667 m2密度3 300株,小区面积5.6 m×3.6 m,重复3次,按照当地大田常规种植。

1.3 微型薯管理措施

播后约10 d左右,有少量薯苗顶出时,撤除小拱棚膜,保留地膜,及时把出土的薯苗破膜放苗。齐苗后,出现缺肥、缺水症状时,及时把一侧地膜揭开,浇水、追肥,完毕后继续盖好地膜,保持整个育苗期地膜覆盖、膜下土壤潮湿。

1.4 记载项目

4月13日播种,于5月20日、6月21日2次剪苗,记录每次剪苗数量和重量。11月2日测定薯块产量。

脱毒微型薯薯苗按2叶节剪苗,顶苗可4~5节,每畦单独计数、称重。第一次剪苗要保留基部3~4张完整功能叶,确保继续生长,第二次把能种的苗全部剪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毒微型薯扩繁情况

脱毒微型薯扩繁5月20日平均每小区剪苗111.7株,苗重1.2 kg;6月21日剪苗504.3株,苗重12.7 kg。2次合计剪苗616株,苗重13.9 kg。即30条浙薯33脱毒微型薯,4月13日育苗,可在5月20日扩繁111.7株苗,在6月21日扩繁504.3株苗,共可扩繁616株苗。按667 m2栽 3 300株苗计算,需微型薯161条,按每条10 g计,需微型薯1.61 kg。

2.2 脱毒微型薯育秧苗结薯性状

小区试种结果显示,脱毒微型薯秧苗对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但平均单薯重、商品薯率和理论产量明显优于自留种的秧苗。

脱毒微型薯秧苗,5月20日扦插的平均单薯重为105.0 g,6月21日扦插的为85.5 g,均高于自留种秧苗相同扦插期的82.6和82.1 g;商品薯率,5月20日和6月21日扦插的分别为85.9%和77.2%,也高于自留种秧苗的78.3%和74.6%。理论产量,5月20日和6月21日扦插的667 m2分别为2 306和2 039 kg,也高于自留种秧苗的1 917和1 855 kg(表1)。

2.3 脱毒微型薯秧苗产量

小区产量测定结果显示,脱毒微型薯秧苗的产量均高于自留种秧苗的产量。5月20日和6月21日667 m2产量分别为2 242和2 065 kg,高于自留种秧苗的1 904和1 791 kg,增产16.6%。

表1 甘薯浙薯33脱毒微型薯育秧苗结薯性状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按667 m2栽3 300株计算,需微型薯161条,按每条10 g计,需微型薯1.61 kg,仅为常规育苗种量的2.15%。因此,脱毒微型薯不仅可以减少各种病害发生,还可减少生产中育苗种薯使用量,降低人工成本,有利于提高育苗工作效率及提高农民收益。

脱毒微型薯秧苗对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平均单薯重、商品薯率和理论产量明显优于自留种的秧苗。脱毒微型薯秧苗小区测产的实际产量比自留种秧苗的产量增产16.6%。

猜你喜欢

薯苗结薯薯块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压蔓平栽技术对甘薯生长、结薯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红薯苗栽植成活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旱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春季红薯栽苗注意啥?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红薯开裂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