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治疗急性咽炎临床观察*

2019-08-26韩凯丞王殿一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滤泡火针咽炎

周 凌,韩凯丞,王殿一△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急性咽炎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咽部灼痛感,且空咽时咽痛加重。急性咽炎的病因主要以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为主,细菌多以链球菌为主,其中,细菌感染主要口服头孢氨苄和阿莫西林等治疗。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急性咽炎呈高发状态,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因此,探寻治疗急性咽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使用火针针刺咽后壁淋巴滤泡的方法,探究火针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急性咽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火针组)、B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组)、C组(火针联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组),每组31例。A组1例(因家中变故,中途退出本研究)脱落, B组1例(治疗期间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排除, C组1例(因治疗第2天发现妊娠)中止,最后纳入统计的有效病例共90例。3组急性咽炎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7月1日)发布的《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临床表现: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②咽部较剧烈疼痛,灼热感;③咽部黏膜急性充血、肿胀、淋巴滤泡肿大,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②18岁≤年龄≤60岁,男女不限;③患者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本试验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上呼吸道传染病;②存在针刺禁忌证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全身其他严重性疾病;⑤已知对口服药组成成分过敏者。

1.5 中止脱落标准

受试者治疗过程中出现针刺相关不良事件(如晕针等),根据医生判断应停止受试者的试验治疗。

2 治疗方法

A组:采用火针治疗。取0.4 mm×50 mm的师氏火针进行治疗。嘱患者取坐位并张口,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灼烧8~10 s,医者左手持压舌板按压患者舌根,完全暴露口咽,借助外光源及反光额镜照明下,在咽后壁红肿的淋巴滤泡处点刺 2~3针,以滤泡变白色为度。每日1次,共针刺5天。

B组:采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国药准字Z20030095),每次1支,每日3次,共服用5天。

C组:采用火针联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治疗方法同A、B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3.1.1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采用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评估3组急性咽炎患者主症,包括咽痛、咽黏膜及悬雍垂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采用四级评分法,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的主要症状分别记录为0、3、6和9分。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3组患者评分。

3.1.2 症状改善时间 观察急性咽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咽干、咽痛、咽部灼热感)改善时间,以患者主诉症状消退时间作为记录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单一症状或体征消失,症状体征评分降低≥95%;显效:治疗后单一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症状体征评分降低≥70%,<95%;有效:治疗后单一症状或体征有所改善,评分降低≥30%,<70%;无效:治疗后单一症状或体征未见明显改善,评分降低<30%。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3.3 治疗结果

3.3.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卡方检验,治疗结束后A、B、C组急性咽炎患者总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B组(P<0.05),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3组急性咽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C组比较,*P<0.05。

3.3.2 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对于急性咽炎患者咽痛、咽黏膜及悬雍垂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症状评分,A、B、C 3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3组干预方法均对患者症状有缓解的作用。经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 C组对患者咽痛、咽黏膜及悬雍垂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症状缓解程度均明显优于A、B组(P<0.05),A组症状缓解较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组别例数咽痛咽黏膜及悬壅垂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疗前疗后疗前疗后疗前疗后A组306.11±2.141.3±1.88△∗6.71±2.041.8±2.02△∗1.77±0.431.36±0.11△∗B组305.90±2.301.4±2.19△∗6.80±2.222.1±2.51△∗1.83±0.381.78±0.12△∗C组305.95±2.181.1±0.92△6.77±2.021.4±1.01△1.80±0.401.29±0.09△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

3.3.3 3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对于3种临床症状改善时间,A、B、C 3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 C组对3种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低于A、B组(P<0.05),A组对3种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少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注:与C组比较,*P<0.05。

4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逐渐显现,急性咽炎呈高发状态。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单纯的抗生素治疗,疗效较差,而中医药治疗急性咽炎有一定的优势。以往研究表明,针灸、拔罐、穴位放血等结合药物治疗急性咽炎有显著效果[3]。针灸疗法对咽炎发挥了积极的干预作用,较好地缓解或治愈了患者的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火针是治疗多种病症的有效疗法[4],本研究选用咽部火针,直达病灶,结合药物效果显著。

急性咽炎归属于中医学“喉痹”范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之意,急者主因外邪侵袭或内热壅结咽喉发病,治则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5-6]。《血证论·卷六》曰:“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针灸甲乙经·卷九》中记载:“喉痹,胸中暴逆。先取冲府,后取三里,云门。皆泻之。”当代医家大多选取常规穴位针刺,再根据病性虚实选用补法或泻法。笔者针刺部位选于红肿的咽后壁淋巴滤泡,运用师氏火针,施以点刺法,直达病灶。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理论[7]。故用火针针刺该循经部位可起到清泻胃热、消肿利咽、止痛之功效。火针不单有普通针灸的治疗作用,还有以热引热、开门祛邪的作用。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火针治疗可以降低趋化性和阻断免疫反应[8-10],提高刺激反射阈值,以达到治疗目的,能很大程度减轻周围炎症反应,使咽痛等症状得以缓解。

对照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药物成分中,蒲公英、紫花地丁与板蓝根均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由现代医学角度讲,引起急性咽炎的细菌主要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病毒主要为腺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四味药的组合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又对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11-12]。故本临床研究选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进行有效药物对照。

通过本研究发现,从总有效率和单项主要症状体征评分中均可显示,3组经过5天的治疗均有疗效,但C组疗效较其余两组显著,且疗效稳定。A组效果优于B组,但治疗方法单一,总体疗效不如C组。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咽炎患者,采用咽部火针结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方法治疗,从多个疗效评价标准评判,结果均优于单独方法治疗,既减轻了咽部的症状,又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针对急性咽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滤泡火针咽炎
火针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腮腺沃辛瘤淋巴间质的免疫病理特征
荔枝草治疗急性咽炎有效部位筛选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巨滤泡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声辐射力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甲状腺滤泡型肿瘤的诊断价值
中医灼烙法治疗慢性咽炎30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