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临床研究*

2019-08-26王瑞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气虚血瘀中风

杨 强,王 东,王瑞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局部供血供氧不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1]。失眠是中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2],脑卒中后患者元气亏虚、瘀血内阻,虚实夹杂,故中风后失眠多表现为气虚血瘀型[3]。近年来,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所以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受到了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此外,在脑卒中恢复过程中,失眠也直接影响着中风治疗效果及预后[4]。笔者采用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与口服艾司唑仑片相比,临床疗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例均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2018年收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气虚血瘀型的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中风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中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通过头颅CT或MRI确认诊断。失眠症诊断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7]。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意识清醒,病情平稳者;②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未接受其他项目治疗的患者;④医从性好,愿意接受治疗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凝血障碍或不适合针刺治疗者;②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③其他情况如极度虚弱、皮肤破损及有感染者;④正在接受其他项目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针刺十三鬼穴加补阳还五汤治疗。

2.1.1 针刺十三鬼穴治疗 选穴:鬼堂(上星)、鬼宫(人中)、鬼臣(曲池)、鬼心(大陵)、鬼窟(劳宫)、鬼路(申脉)。定位:参照《针灸学》[8]定位标准。针具:云龙牌0.20 mm×25 mm一次性不锈钢针(吴江市云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操作: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水沟从左至右斜刺入4.5 mm,曲池和申脉均直刺入7.5 mm,上星沿头皮向上平刺入3 mm分,劳宫和大陵均直刺7.5 mm,除上星、人中单侧取穴外,其余穴位双侧同取。手法宜重,强刺激,每穴捻转频率约100 r/min左右,操作时间3 min,留针时间20 min,1次/天。

2.1.2 补阳还五汤治疗 处方:黄芪30 g,当归尾6 g,地龙、赤芍、川芎各15 g,桃仁、红花各6 g。日1剂,水煎至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2.2 对照组

艾司唑仑片(国药准字11020338),1 mg/次,睡前口服,1次/天。

2.3 疗程

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期间停止使用一切影响临床疗效的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评价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临床疗效。痊愈: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程度较深,醒后精神状态好;显效:睡眠状态明显好转,时间、深度均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但晨起仍有疲惫感;无效:治疗后睡眠情况无明显改善。

3.2 观察指标

3.2.1 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 对7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调查评分,计算总分[10],得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

3.2.2 阿森斯失眠量表(AIS) 观察记录70例患者治疗前后变化[11]。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由表2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比较 由表3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AIS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IS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比较,*P<0.05。

3.4.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4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黄帝内经·素问》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景岳全书》亦言:“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而形强。人生所赖,维斯而已。”表明气血充盈畅通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障,气血失和,百病乃生。中风多与风、火、痰、气、血、虚相关,患者中风后伤精耗血、正气亏虚、脉络瘀阻导致心神失养,故中风后失眠多与气滞血瘀密切相关,所以在临床治疗上佐以补气、活血、通络之法,共达调节阴阳、宁心安神之效。

“十三鬼穴”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提出,云:“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常用来治疗精神疾病[12]。失眠症的发生多与情志异常相关,本次研究中所选取其中6个鬼穴,所归属经脉均与心、脑有密切联系,能直接调畅精神情志。鬼堂(上星)、鬼宫(水沟)皆属督脉,联络脑部,有醒脑宁神之效。督脉循于人体后正中线上,联络心、脑、肾等部,与神志活动关系密切,统领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从督脉入手治疗调节气血阴阳失衡,改善患者睡眠状态。鬼窟(劳宫)、鬼心(大陵)均属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两穴合用,即能清心安神,又能舒畅情志、缓解焦虑、提升睡眠质量。鬼臣(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针刺曲池即可清心肝之火,又能化痰浊之邪。鬼路(申脉):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阳跷脉与申脉所属足太阳膀胱经合交于目内眦,其脉气濡养眼目,司目之开合,调节人体睡眠。中医学认为不寐由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所致。《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论述,阳跷脉过于充盛,阳不入阴,阴气亏虚,故针刺申脉可调节阴阳,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效。现代医学发现,当大脑受到损伤后神经功能异常调节常常引发失眠,严重者可导致部分神经功能缺损,从而造成较差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针刺此6穴能增加内源性褪黑激素的分泌[13],改善睡眠状况。研究中所选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的经典方剂,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气旺血行;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远,周行全身;诸药合用补气活血、祛瘀活络,从而调和阴阳、宁心安神,提升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睡眠状态。

本研究运用补气活血、调和阴阳、宁心安神之法,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AIS评分变化以及临床疗效,发现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明显佳于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而且此疗法经济廉价,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推广应用于临床,但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仍需进行大样本数据研究。

猜你喜欢

气虚血瘀中风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话说血瘀证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