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适重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2019-08-24梁红梅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

梁红梅

摘    要: 本文在分析语篇失重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McCarthy和Carter“语言即语篇”的语言教学观,提出以语篇解构和语篇重构为中心的语篇适重的教学理念,探讨典型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研究对读写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语篇适重    大学英语    语篇思维模式

一、引言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及以往教学的影响,一些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不自觉地把大学英语的读写课程演变成以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为重的精读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从教材学习内容及练习的编排、PowperPoint授课课件的设计、教师课堂的具体教学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普遍把以语篇为基托的教学素材肢解成通过外围相关问题讨论间接导出课文探讨的话题、词汇短语学习、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语言语法要点详解及应用,课文的语篇结构分析变得可有可无,即使有,也仅仅是“蜻蜓点水式”:根据教师用书和课件提供的素材在以往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语篇结构分析的环节。这种无所不包但语篇明显失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语篇的学习和感知支离破碎,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口语和写作能力相对滞后。

二、语篇适重的教学理念

McCarthy和Carter(1994)提出“language as discourse”的语言观,指出无论是口头和书面的交流,人们的言语都离不开语篇的属性;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只有在社会文化语境和其语篇语境中才可能得到最佳的理解,因此,语言教师、教学大纲规划者和课程组织者应该以“语言即语篇”的语言观指导、组织和实施语言教学[1] (ppxii,1)。实施教学的途径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的教学中融入语篇层面的教学;第二阶段实施全方位的语篇为纲的语言教学大纲,语言课程从设计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围绕语篇进行。

加州大学教授M. R. Monta?觡o-Harmon2001年根据Kaplan等关于不同文化语篇结构的研究定义为“语篇结构(Kaplan)”①。指出如果一个人不懂语篇结构,就不能进行理解性的阅读(效果从四年级开始);如果一个人不懂语篇结构,就不能理解性写作。

语言学习者的语篇意识和语篇解构和重构的能力对其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对文章进行语篇结构的分析,研究作者如何通过文章的结构组织思想并由此了解该结构产生的文本意义和语用功能,才会对课文中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及习得分析性阅读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把学习文章的要求提升到语篇重构的层面,对原文从作者本人的写作角度进行多层面的重构,才能对读写教材英语语篇思维模式产生清晰的认知、内化和应用,习得有效的语篇话语和写作的策略。

三、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研究对语篇适重教学的启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篇结构或思维模式。Kaplan(1966)对ESL学生的文化写作模式进行类型学研究分析,总结出五种语篇思维模式,指出英语(包括德语,荷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和瑞典语)的交流是直接的,呈线性特征;以主题陈述句开篇、直奔主题;支撑论据从高到低层级一一述来,保证不离题或跑题;东方(亚洲语言)交流是间接迂回的,交流者总是绕着主题的外围转,而不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会以一种尊重、间接、非武断但权威的方式绕圈呈现论点和论据[2]。

著名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Hoey (1983)总结出英国人的三种语篇思维模式:一般—具体型、对照—匹配型、问题—解决型[3]。Brick (2009)指出,英语国家的人们习惯采用演绎法表达思想,东方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含蓄文化背景的人们习惯采用归纳法;英语学术写作基本用演绎法,英语国家的大多数老师期待学生采用演绎法,论述有明确的论据;他们会认为归纳法中心欠突出、结构逻辑欠条理[4](35-42)。

典型的英语语篇采用演绎法,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在引言部分,文章的第一段,作者用一個清晰、简明带有关键词的主题陈述句开头,架构起整篇文章。主题陈述句的关键词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也就是说语篇中的每一个段落及语句都是围绕扩展关键词的概念展开论述,包括:第一段的主题陈述句扩展句;用事实、逻辑、统计、逸事等方法展现证据支持的正文段落;重述而非简单重复主要论点的结论段落。作者通常通过词、短语及句式的重复衔接语篇的段落与语句,呈现语篇语句间及段落间的逻辑,使引言、正文和结论之间获得清晰和合乎逻辑的过渡,达成整个语篇的连贯。下面一篇是Parker(1992)编写的风靡全球的“SRA Reading Power”又名“Power Builder”的系列阅读教程,Green即初级第16篇“Life on Mars”就是一个典型的英语语篇:

The year was 1976. The people cheered. Two American spaceships had landed on Mars. (第一段)

The ships would help them learn about Mars. But most people just wanted to know one thing. Is there life on Mars? (第二段)

The ships took pictures. These pictures were sent to Earth in the form of signals. On Earth, the signals were changed back into pictures. People looked at them closely. They saw a pink sky. They saw red rocks. The saw red soil. But they saw no animals or plants. (第三段)

The ships scraped up soil. It was tested. There might be plants in it. They might be too small to see. The ships sent their tests back to Earth. (第四段)

People were puzzled. Some of the tests seemed to show life. Some did not. People decided that the tests showed nothing for sure. (第五段)

Is there life on Mars? We still dont know. We might know someday. But, someday we could be the life on Mars[5] !(第六段)

這篇非小说(Nonfiction)的语篇属于Hoey (1983)界定的“问题—解决型”的语篇结构。作者通过词、短语及句式的重复衔接语篇的段落与语句,呈现语篇语句间及段落间的逻辑,例如在第一段第一句中,作者没有用常规表述过去时间的句型It was 1976,而通过冠词the的重复用the year对应下句的the people;第二段的the ships, them, Mars对应第一段的Two American spaceships,the people,Mars。第二、三、四段都用The ships开头,形成跨段的排比。第五段“People were puzzled.”及“People decided ...”回应第一段The people cheered。第三段的四句式排比句:“They saw a pink sky. They saw red rocks. The saw red soil. But they saw no animals or plants. ”在加强气势阐述人们所见的同时,点出人们从cheered,wanted to know转变到puzzled和decided的原因。

四、对读写教学的启示

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以直观系统的方式先给学生介绍清楚上述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特征及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灵活利用《读写教程》的语篇作为素材,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及事先制作的语篇框架引领学生进行语篇的解构及重构展开阅读及写作的教学。灵活开展以下语篇解构和重构的活动:

1.通过提问讨论方式引领学生对原文与Kaplan,Hoey或Brick总结的语篇思维模式进行匹配。

2.利用匹配出的语篇图式,引导学生再听、读原文,分析文章的体裁,找揭示中心思想的主题陈述句、各段落的主题句及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手段和方法,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语法及语用功能,促进学生了解并掌握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知识,对课文的语篇产生有效的认知,从而习得分析性阅读策略。

3.在解构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做整篇文章原文部分逻辑语句或短语挖空重填空的口头练习把握学习构建语篇框架的技巧、即兴原文语段汉译英、即兴背诵课文的重要段落或全文、在背的基础上即兴仿写语意相对独立完整的段落,引领他们进行原文语篇多维度的重构。

4.利用《读写教程》的语段结构分析和写作的练习进行原文语段重构或仿写的活动,通过批改网每个单元布置多篇语段仿写及主题相关完整语篇作文题,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两个题目进行写作。

五、结语

由于受到以往教学模式及学生对英语掌握程度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融入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还不可能完全实施McCarthy和Carter(1994)描述的第二阶段“语言课程从设计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围绕语篇进行”[2],但我们完全有能力超越McCarthy和Carter(1994)描述的第一阶段,即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的教学中融入语篇层面的教学[2],做到语篇适重。

注释:

①M. R. Monta?觡o-Harmon. Discourse Patterns (Kaplan) [EB/OL] . https://s3.amazonaws.com/scschoolfiles/236/kaplans_

discourse_patterns.pdf, 2019.02.16.

参考文献:

[1]McCarthy, M., &  Carter, R.. 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Longman,1994.

[2]Kaplan, R..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 Language learning, 1966, 16(1&2):1-20.

[3]Hoey, M.. 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

[4]Brick, J.. Academic Culture: A Students Guide to Studying at University[M]. Oxford: Macmillan Education, 2009.

[5]Parker, D. H.. SRA Reading Power[Z]. Orange: Gateway Educational Products Ltd,1992.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
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