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策略研究

2019-08-21何林超

商情 2019年30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创新契机。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给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为提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提出可行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教育工作 新契机

引言:互联网带来的开放性、创新性、灵活性在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新模式、新方法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对相关授课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工作带来的高效、便捷的好处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学习成果,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一、“互联网+”时代给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带来了全新的渠道和更丰富的内容,通过移动电子终端,随时随地就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查资料等工作。“搜索一下”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最常使用的方法,然而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老师的授课工作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给学生的思想及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使得各种信息、观点、言论的传播更加自由,其中好坏参半。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学生容易接收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改变其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培养。此外,互联网使得人们沟通的渠道过于虚拟化,学生经常处于信息环境内,造成接触的人和现实事物有限,减少了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机会,将心理情感、内心状态的表达都基于虚拟的网络,容易造成学生性格上的孤僻,使其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而学生过于依赖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知识,容易产生“信息官房”的现象,获取的知识、看法比较片面、不够客观,会造成学生看待客观事物时的参考理论不科学,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老师要起到调节作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正确对待互联网空间。

“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教育的结合给相关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多媒体设备的普及要求老师能够将其带来的便捷充分发挥到课堂上。这就要求老师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技巧,并掌握使用互联网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创新的技术。老师在备课时,不光要准备充分的教学内容和资料,并加入视频、音频等动态模型,还要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及互联网带来的心理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除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思想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新事物,同时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授课、练习、师生交流等活动。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创新能力,研发更优质的精品课程。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传统的高校思想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需要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课堂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思想教育关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个人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利用相关的实例来辅助教学。传统课堂利用教材讲述限制性较大,且实际案例不够新颖、跟不上潮流,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教学效果较差。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设备普及到高校课堂中,且相关的教育平台如“腾讯课堂”、“微课”等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的课程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授课方式。课前,可以利用线上平台,给出当堂思想教育课程相关的例子,让同学们在平台内进行自由的探讨,提出对相关事件的看法,培养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课上,抛开原有的固定教材,将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实例、相关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建立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上课听讲率,通过案例分析来引出教学重点、引发学生思考,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在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传统思想教育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放在学生身上。老师要融入到学生中间,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充分发挥其才能,分享学生的观点。以讨论、观看影片等方式进行课堂教育,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要知道,构建学习氛围、给学生间提供相互交流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教育的过程。

2.明确教学目的,注意素质培养

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正是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等思想的养成期,高校也成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此时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社会事件的评价态度还没有完全成型,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及个人成长非常重要。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用正确、客观、理性的思维进行判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所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想教育课程除了要紧紧围绕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外,可将教学目的扩大化,以全面提升学生软实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为教学目标,更好的发挥思想教育课程的实际作用。老师要充分考虑到“互联网+”时代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的同时,要结合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及课上交流活动,让互联网变成帮助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获取知识、进行人际沟通的主体。例如,在线上平台进行案例分析后,总结学生的观点并组织实际的考察、访问活动,以具体实践验证与案例相关的网络评论的正确性,防止网络言论跟风造成学生对事件的客观认识不够。引导学生正视互联网的辅助作用和平台作用,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真正的知识和客观事实还是需要具体的实践才能获得和检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还要肩负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责任,例如,老师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读书笔记分享活动。选取文学涵养高且表达的思想积极健康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分享,鼓励学生线上阅读并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进行同学间的交流,拉近学生间距离、培养同学情感。通过定期的读數活动也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3.提高教师水平,注重教师团队建设

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课程革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教育资源,需要有高素质的相关授课老师作为依托。老师的个人专业能力和修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决定了互联网技术是否能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互联网+时代对老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及创新课堂模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高校现有思想教育相关工作者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以便在课堂教育中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加强老师思想观念的培养,使其充分重视互联网教学的好处,培养老师的互联网教学思维,在具体教学中努力进行互联网技术融合和教学模式创新。此外,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入职门槛,除具备一定的学历和相关思想教育资历外,注意考察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将计算机使用能力、个人素质涵养、创新能力等纳入新老师招聘的考察范围内,逐渐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相关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建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以更好的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结论: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充分发挥到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在进行课程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国家也要加强互联网环境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为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娟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1):31-32.

[2]张硕.“互联网+”时代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9):96-97.

[3]刘海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8(20):168-170.

作者简介:何林超(1989-),女,河北人,研究生,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