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径路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黄体酮肌内注射中的应用

2019-08-20林吉燕

医疗装备 2019年15期
关键词:径路黄体酮药液

林吉燕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十五病区 (江西鹰潭 335000)

黄体酮的常用给药途径是肌内注射,该药辅料包含2%苯甲醇以及注射用油,使得药液整体黏稠度较大、极难溶于水,注射后吸收速度缓慢,常出现药液回渗现象[1]。药液回渗会使患者所接受的药物剂量减少,也会引起注射部位疼痛、周边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及着色反应等[2]。Z径路技术源于英国,其注射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探讨Z径路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黄体酮注射液肌内注射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接受黄体酮肌内注射的患者364例,均为女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2例。对照组年龄28~43岁,平均(35.23±2.45)岁;孕周12~25周,平均(18.55±5.69)周。试验组年龄26~42岁,平均(34.45±7.19)岁;孕周14~24周,平均(19.01±6.04)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1)除黄体酮注射液外,治疗3个月期间不进行其他类药物肌内注射;(2)下肢运动机能正常,无疾病或缺陷;(3)无重要脏器或系统性疾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Z径路技术肌内注射:患者取坐位,腰部稍挺直,取臀部行肌内注射;操作人员协助患者放松下肢肌肉,选取腰部以下4~6 cm处,常规消毒,若患者情绪紧张致使肌肉僵硬或抖动时,先不予以注射,安抚其情绪,待患者情绪稳定后,行肌内注射;左手中指、无名指轻度用力按压待注射部位,使其皮肤及周边组织侧移1~2 cm;按压完成后,将左手拇指置于示指旁,以同样力度、用力绷紧固定注射部位皮肤并开始注射,速度不宜过快;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留置气泡技术:注射器抽取药物后再吸入0.2 ml空气,气泡在上(即注射完药物后,再注射空气)。

完成注射后,两组均以无菌干棉签按压注射针孔5~8 min。

1.3 临床评价

药液回渗评价标准:(1)拔针后1~5 min,针孔处出现肉眼可见药物或血液为回渗;(2)无菌干棉签按压结束后,表面有血迹或药迹为回渗。观察并统计1个月后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药液回渗情况比较

试验组药液回渗发生率为2.20%(4/182),对照组为8.24%(15/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9,P=0.010)。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Z径路注射原理较为简单,当皮肤侧移再进行注射,臀部肌肉组织在注射完毕回形后会使得垂直的针孔通道发生倾斜,最终以Z形完成闭合[3]。但有报道指出,Z径路技术要求注射人员技巧娴熟,但患者本身不稳定情绪所造成的肌肉紧绷,以及患者臀部脂肪含量差异仍会造成药液回渗和红肿、硬结等不良反应[4]。因此,需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一定改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药液回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Z径路技术结合留置气泡技术进行肌内注射可减少药液回渗与不良反应的发生。Z径路技术主要通过肌肉回形的方式,使针孔内口与被注入的药物分离,形成错位,以此防止回渗;但在拔针时,小部分药液仍会回流至针道附近,虽在注射后一定时间内不会出现回渗,但这会刺激皮下组织,导致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则直接发生回渗。留置气泡技术通过注入少量空气,达到置换无效腔的目的,可使药物充分注入,单气泡则停留在注射处,封堵针道,进而降低药液回渗发生率,保护皮下组织。

综上所述,Z径路结合留置气泡技术行肌内注射可有效降低黄体酮注射时的药液回渗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径路黄体酮药液
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治斑秃
LKJ径路数据校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黄体酮序贯疗法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
黄体酮调月经需连用三个月
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与应用
——房室结双径路参与传导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同径路的高速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
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与临床应用(9)
——房室结双径路的少见电生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