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开复位钢板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9-08-20左强

医疗装备 2019年15期
关键词:固定架腕关节桡骨

左强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 (天津 300270)

桡骨远端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发生于桡骨远端关节面2~3 cm处,患者常伴有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损伤,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式较多,包括手法复位小夹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支架外固定、石膏外固定等。临床上常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及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且均取得良好成效。本研究旨在比较切开复位钢板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43~71岁,平均(56.39±4.82)岁;左侧伤13例,右侧伤23例。试验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44~70岁,平均(56.12±4.75)岁;左侧伤12例,右侧伤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经X线片确诊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2)单侧骨折;(3)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处严重感染;(2)合并多发伤;(3)骨骼畸形;(4)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5)依从性较差及无法耐受相关术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麻醉方式为臂丛麻醉。将外固定针打入桡骨中段1/3处及第二掌骨近端,使其固定;外固定架安装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牵引、闭合、复位,并适当调整外固定架的位置,若复位满意,锁定支架及螺钉。若患者关节面伴有塌陷,闭合复位困难,可利用小剥离器辅助,在桡骨远端背侧留一小切口,随后进行撬拨复位;若患者骨折块较大,可利用克氏针辅助固定;若患者伴有骨缺损,可利用髂骨植骨。患者术后2周及4周后行X线片复查。固定期间可指导患者肘关节、掌指关节锻炼;术后6~12周,根据患者情况拆除固定架,并指导患者腕关节训练。

试验组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麻醉方式为臂丛麻醉,气囊止血位置位于上臂中上1/3处。于掌侧桡骨近端取6~8 cm切口,对桡动脉及桡侧屈肌腱进行钝性分离,随后将桡动脉外拉,于桡骨止点处将旋前方肌切开,充分暴露骨折端,复位后利用克氏针固定,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保关节面平整,并选择适宜的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骨折面,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后缝合切口,并进行常规抗感染,时间48 h。术后第2天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肘关节、肩关节、指间关节等锻炼,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腕关节训练。

1.3 临床评价

(1)于术后3个月根据Lidstrom评级判定疗效:优,患者功能正常,无畸形、疼痛,背伸掌曲<15°;良,患者功能正常,伴轻微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一般,症状有所缓解,但关节活动受限;差,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明显。治疗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2)记录两组骨折愈合时间。(3)根据掌倾角和尺偏角改善情况判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测定。(4)记录两组创伤性关节炎、钉道感染及骨折移位等

并发症发生情况。(5)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手术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多,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骨折愈合时间(周)对照组 36 58.13±8.42 16.68±2.14 15.34±2.83试验组 36 75.24±9.67 63.85±8.72 18.15±2.94 t 8.007 31.521 4.132 P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试验组掌倾角、尺偏角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掌倾角和尺偏角比较(°,±s)

表3 两组掌倾角和尺偏角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掌倾角 尺偏角对照组 36术后3个月 9.74±1.36 21.16±1.65术后1年 11.23±1.47 22.64±1.83试验组 36术后3个月 12.28±1.52a 23.94±1.72a术后1年 13.35±1.69a 24.89±1.97a

2.4 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6/36),其中创伤性关节炎2例,钉道感染2例,骨折移位1例,腕部神经损伤1例;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4/36),其中肌腱断裂1例,腕部神经损伤1例,肩手综合征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5,P=0.496)。

3 讨论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多与外力损伤有关,常见的引发因素包括坠落伤、跌伤、车祸伤等。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原则为恢复桡腕关节解剖结构,并进行强化固定,尽早实施功能锻炼,进而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3]。以往临床常采用夹板、石膏等进行简单的外固定,但骨折再移位发生率较高。

目前,临床上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多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架为主,其中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的适应证包括:(1)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2)关节面发生塌陷、劈裂,软组织条件不佳;(3)合并骨质疏松患者;(4)开放性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中优势为:(1)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2)骨折部位与手术部位间距离较远,骨折端血供影响少,术后愈合快且感染等并发症少;(3)有效牵引肌腱及软组织,不仅可起到夹板效果,还可帮助碎骨片牵引复位,避免畸形发生;(4)支架拆除可在门诊进行,无需住院,可减轻患者身心及经济负担[4]。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适应证包括:(1)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且累及关节面;(2)关节面移位,且超过2 mm。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优势在于:(1)手术在直视下进行,可更加准确地对位对线,复位更加良好,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2)术后早期即可实施腕关节锻炼,促进腕关节恢复;(3)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比较,术后护理更加简单,且可避免钉道感染的发生。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也存在诸多缺点,包括:(1)内固定手术操作复杂,治疗时间长;(2)内固定治疗创伤较大,易对骨折端血供造成影响;(3)肌腱断裂、磨损等发生率较高,还可能造成神经及血管损伤[5-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固定方法均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相仿;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多,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长(P<0.05),充分证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势;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试验组掌倾角、尺偏角均较对照组大(P<0.05),表明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比较,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掌倾角与尺偏角恢复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且各有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适应证选择适宜的固定方法。

猜你喜欢

固定架腕关节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无天于上2035(一)
KD407:悬挂器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