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明县“羊抵头鼓舞”的艺术考究与发展探微

2019-08-16穆琳超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东明县保护传承

穆琳超

【摘 要】东明县“羊抵头鼓舞”源于战国时期,表演时气势浑厚、古朴豪放,饱含着浓厚的地域性、群众性、祭祀性等艺术特点。本文通过整理、分析“羊抵头鼓舞”的起源、表演特征及传承方式,来探索推动“羊抵头鼓舞”发展的新途径,旨在保护该舞蹈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该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东明县;羊抵头鼓舞;发展;保护;传承

鼓舞,属于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是以边击鼓边跳舞的表演形式闻名于世。“羊抵头鼓舞”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根据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探索“羊抵头鼓舞”艺术发展,可以弘扬当地文化、促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影响力。

一、“羊抵头鼓舞”的艺术考究

(一)“羊抵头鼓舞”起源

“羊抵头鼓舞”起源于古代军队中流行的鼓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鼓乐表演艺术,系山西盘鼓的一个支脉。元朝末年,元朝贵族及封建地主对人民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黄河多处泛滥,沿岸山东、河南等多地几十万人沦为难民,死伤惨重。当时的兵乱、天灾很少波及到山西,幸存者多逃到相对比较富裕的山西洪洞,当时的洪洞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安居乐业,到处一片昌盛景象。朱元璋推翻元朝,平息了战乱,建立了明朝,为了巩固政权举行了大规模的迁民活动,把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的洪洞作为迁民重点,迁到地广人稀、经济凋敝的山东、河南一带,给当地造成了强烈的文化冲击和融合,“羊抵头鼓舞”至此在东明县王菜园村流传下来。

(二)“羊抵头鼓舞”表演特征

“羊抵头鼓舞”名字的由来源于其舞蹈动作犹如公羊相抵,鼓队成员在演奏时将鼓斜挎在腰腹前,鼓面向上,用双鼓槌边演奏着复杂的鼓点,边变化着多样的队形。“羊抵头鼓舞”所用的乐器以鼓为主,另外还配有尖子号和铙、大镲、锣等打击乐器。

表演分为“原地表演”和“行进表演”两种形式。在原地表演时,尖子号位于表演场地的四个角,铙、大镲、锣等位于场地两侧。鼓队成员首先排成两竖排,以右腿在前的大弓步进行面对面击鼓,击鼓过程中鼓队成员会有小幅度的同时进或退的步伐,步伐整齐,气势威猛,犹如两队公羊在进行势均力敌的抵头比赛。随着表演的进行,全体成员变换成以四人为一小组成正方形,并由多个四人小组组成一个大的方阵进行击鼓。随后队形变化为两个圆圈,大圈包围着小圈,最后全体成员走到四竖排队形结束表演。整个表演过程鼓手动作整齐,气势震撼,鼓点激越,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和感染力。在行进表演时,鼓队排列成四竖排,鼓手位于队伍的最前端,铙、大镲、锣等位于队伍中间,尖子号位于末端,在行进表演中,要求鼓手根据鼓点的变化时快时慢,时进时退,时走时停,表演激烈时,鼓手会同时跃起,常能赢得观众的喝彩。整个表演热烈、豪放,动作极具舞蹈性,鼓手即是乐器的演奏者,又是舞蹈的表演者。

二、“羊抵头鼓舞”的发展探微

(一)“羊抵头鼓舞”发展面临的问题

“羊抵头鼓舞”作为传统舞蹈,于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舞蹈之所以能传承千年,成为中华大地的隗宝,源于民间艺人对它持续的保护和传承。在传承过程中,民间艺人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对“羊抵头鼓舞”代代相传,同时常依据他们自身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生活经验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创新。这些民间艺人在传承改编“羊抵头鼓舞”时,也在表达着他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时代的审美变化。

“羊抵头鼓舞”源于东明县王菜园村,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仅以“羊抵头鼓舞”表演为业收入较低,大多数王菜园村的年轻人表演积极性不高,他们多选择进城打工,而留下来的表演者多为当地年龄较大的村民,老龄化比较严重,阻碍了这种传统文化规模的扩大。

随着现代科技的普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羊抵头鼓舞”作为传统的民间舞蹈,这种质朴的民俗文化逐渐不能满足于年轻一代的物质文化追求,他们更愿意追求一些网络文化、现代文化等,而这种传统文化长期处于被年轻人忽视的状态,使其持续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二)“羊抵头鼓舞”的传承策略

1、组建专门机构,立法保护宣传

为了充分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相关部分应允予成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就“羊抵头鼓舞”而言,政府可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增强民众的正确认识,让民众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做到从群众内部出发,从王菜园村当地出发,积极培养“羊抵头鼓舞”的传承人,不断壮大“羊抵头鼓舞”的艺术队伍。政府还应带领大家積极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另外,政府可设立相关激励机制来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比如寻找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优秀民间文化队伍等,并给予相应奖励。

2、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发扬“羊抵头鼓舞”文化,强化青少年一代对它的认同感,从小树立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当地文化部门可与教育部门进行合作,充分利用“羊抵头鼓舞”强身健体等特点,编写符合当地特色的校本教材,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以舞蹈课堂或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羊抵头鼓舞”的培训。将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联系起来,解决现代教育背景下对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的问题。

三、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勇于探索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途径。“羊抵头鼓舞”中蕴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应当拓宽保障“羊抵头鼓舞”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它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明、敬龙军、郑立杰、赵宏、谌睿.《瑶族长鼓舞的特征与发展探微》[J].体育世界,2018.4.

[2]徐晶.《乐亭大鼓保护与传承现状》[J].通俗歌曲,2017.2.

猜你喜欢

东明县保护传承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东明县绿色通道建设方案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东明县露地花卉的分布与病虫害防治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