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2019-08-13李浩洪

江苏陶瓷 2019年2期

李浩洪

摘  要  宜兴紫砂产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显示着精美绝伦又不失个性的艺术魅力,紫砂自诞生起就与佛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深厚载体。本文以紫砂作品“心经”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宜兴紫砂;心经;佛文化

宜兴紫砂与佛家有着深厚的渊源,传说中紫砂“五色土”的发现就是源于一位异僧的指点,第一把紫砂壶“供春”的诞生也与金沙寺一名和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紫砂天生与佛文化息息相关,承载着丰富的禅理,给人以精神上的感悟和启迪。宜兴紫砂自北宋发展至今,在历代匠人的传承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发展出紫砂壶、紫砂花盆、紫砂雕塑等一系列紫砂制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紫砂作品“心经”(见图1)由一对瓶状器皿组成,造型如花瓶,瓶身圆润开阔,线条柔和优雅,显现着饱满的张力,瓶底与瓶口上下呼应、大小统一,瓶底圈足撑起壶身,平添了几分挺拔高雅的气质,瓶口与瓶底渐趋收缩,身筒饱满,给人以浑然敦厚、质朴大方之感。作品简练而优雅,古色古香的造型在无形中洗涤着人们的心灵,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平静下来。作品采用了陶刻的装饰技法,将佛教作品《心经》刻于紫砂制品上,又采用了描金的装饰工艺,为作品增加了几分吉祥富贵、恢弘大气的韵味,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心经》之下又陶刻一圈古代车马纹饰,给人以浓厚的历史韵味,增加了作品的底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中文字最为精炼、禅理最为精辟的一部典籍,也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文字最少的一部佛经,全篇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作品的《心经》陶刻选用了隶书字体,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隶书方圆周正、字形简朴大雅,给人传统、稳重的感觉。《心经》陶刻十分考验作者的功底,极为耗费时间和精力,刻字之前作者必须熟悉《心经》中的每个字,并在隶书字帖范本中找到相应的字形,字字都有出处,要严谨对待。陶刻《心经》的过程,也是陶刻艺人修炼身心的过程,只有心无旁骛、不急不躁、心手相应,才能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呈现出整体作品浑然天成的美感。在陶刻中彰显书法的魅力,在书法中衬托陶刻的韵味,相辅相成。

当代高僧星云法师曾说:“《心经》是为观世音菩萨所述修行般若的心法概要。有了它作为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总纲要,或者‘去一分无名,证一分法身,或者‘直指本心,见性成佛,或渐悟、或顿悟,依此真修实证”。诵读、抄写《心经》,往往能让人心智平静,让人了悟“一念缘起、一念缘灭”的佛學智慧。抄读《心经》是一个不断降低“我执”的过程,让人认识人心三毒“贪嗔痴”,以及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从而激发出心中的善念、爱与感激。正如佛家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当一个人有了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不再执着于外在物质,也就能明心见性,达到智慧的彼岸。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墨动静体自然。世界上,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境界,每一条生命的存在都有必然性和意义,顺其自然,静待生命的花开花落,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必太盲目追求一些东西,做最真实、最朴实的自己,依心而活,才能无憾今生。

一直以来,紫砂文化就与茶文化、佛文化息息相关。赵州禅师曾说:“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知道再多偈语,懂得再多道理,都不如静下心来喝一杯茶,不知不觉中,就已参透世事。将《心经》刻于紫砂作品,体现了紫砂与佛文化的相结合,体现了紫砂作为传统文化的深厚载体,发挥着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紫砂作为茶禅文化的载体,艺人在其创作中,经常采用佛教文化元素,彰显佛文化内涵。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紫砂作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佛文化融入紫砂器皿的创作中,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压力的一种舒解,让人们在使用紫砂器皿泡茶或插花等等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和清净安宁的人生况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宜兴紫砂作为一门传统民间工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所创造的一门艺术,凝结着人们的智慧和个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人们的传承创新下,出现了更多以紫砂为材质的生活器皿,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被人们赋予更多精神品质和文化外延,带给人不一般的深刻领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

参 考 文 献

[1]周莹.茶禅一味“玉权壶”[J].江苏陶瓷,2013(0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