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紫竹壶”创作谈“知不足常乐”

2019-08-13姚亚勤唐利明

江苏陶瓷 2019年2期
关键词:竹枝竹片竹节

姚亚勤 唐利明

竹的自然属性受人们的偏爱,并用来寄寓高尚的情感。竹,中空有节、坚韧常青,外形潇洒飘逸,常常被人们喻为坚贞操守、有气节的象征,千百年来为我国文人醉心相向。在流传至今的咏竹、画竹的历史传说中,不乏著名的例子:文与可、苏东坡二人是最早将竹子入画的人,苏东坡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为竹子传神写影,给人以富有生命力之感,十分自然潇洒。

在紫砂陶艺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紫砂界的先辈、大师、名匠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经典传世佳作,如:陈仲美的“束竹柴圆壶”、邵大亨的“龙头一捆竹”、范大生的“四方竹顶壶”、冯桂林的“五竹壶”、吴云根的“竹节提梁壶”、徐汉棠的“杨氏竹段壶”、汪寅仙的“斑竹提梁壶”、顾绍培的“高风亮节壶”、吴鸣的“竹林七贤”等等,使人们在品茗、谈竹、赏壶之时,修心养性、修闲愉悦和情致舒放。几十年来热恋于紫砂的职业生涯,促使我们对紫砂艺术有着本能的偏爱和执着追求,近期精心设计制作了人文情愫、形意情趣相融、人文哲理相合的新品“紫竹壶”(见图1), 现细述如下。

1  形神意趣共融

壶的思想、意境、哲理是随着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如果一件作品只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关系,则只有实用功能,而没有情趣意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件没有感召力的实用品。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情意相融的产物,尤其是紫砂壶艺,更强调实用和艺术的双重性,注重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哲理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持久的艺术穿透力,才能称得上是一件完美的紫砂艺术作品。

“紫竹壶”选用优质的紫泥制作而成,色泽成熟稳重、庄重肃穆,呈棕紫色调,亲和力甚佳,呈显安定心灵之感。壶体采用由前后各4片竹片夹住有五层呈“人”字形竹藤编织带围成的竹圈组成,上下端各用竹筐和竹条加固,呈坚实的筒体形竹篓;微弧形壶盖,酷似竹节上下的端面;壶钮形似用细长的竹丝绕成的竹球,端拿方便;三弯流壶嘴由一段4节竹节的竹枝组成;硬提梁壶把,提梁从壶体上端婉转延伸,一端紧贴壶嘴,呈弧线逐步由竹枝演变成三片竹片伸展到壶的另一端,细观竹提梁壶把的中间,用细竹片条紧紧绕匝而成,提握稳固、舒适。

纵观“紫竹壶”,真是一件为人感知的、精致的竹制艺术品。造型雕琢精细、生动简约、趣味盎然,内涵寓意深邃、轻透飘逸,体现了翠竹潇洒清秀的优美高雅,呈现出情景交融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竹子及其竹制品的风采不仅提升了紫砂壶的品位,交相辉映,共放异彩,而且使器型、意象更为丰满灵秀,蕴含着内在的生命风韵,并以独有的神韵满足人们审美和鉴赏的需求,给人以隽永寻味的美感,极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常乐”之“知足”与“知不足”

在赞赏竹子清香、飘逸、洒脱、疏朗、坚韧之感慨之余,匠人往往采用竹段、竹节、竹枝等形式创作出风格不同、款式各异、装饰多姿多彩的紫砂壶,人们也往往将紫泥以竹子的款式创作的壶简称为“紫竹壶”,而人们又往往将“紫竹”二字演绎成为常挂在嘴边的“知足”与“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语出于《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常乐”却有“知足常乐”和“知不足常乐”之分:即在物质生活、个人名利上要“知足常乐”,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有满足感;在事業发展上,在自身本能潜力的挖掘和发挥上却不能安于现状,满足于一时半会所取得的成效,而是要“知不足常乐”。只有这样才能不墨守成规、不甘于平庸,始终保持一颗努力奋发探索的上进心, 才能从一个高度奔向更高的高度,从一种境界迈进一种更新的境界。

“紫竹壶”的创作巧妙地将人们喜闻乐见的竹枝、竹片、竹藤、竹丝以组合的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壶,使紫泥、竹壶和茗茶本能地融会贯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这正是为了体现“知足常乐”和“知不足常乐”两个方面,启示我们要辩证客观地对待生活和名利,对待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思熟虑“知足常乐”和“知不足常乐”的真正涵义。

事业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紫砂壶艺的创作也是永无止境的,相关竹子款式的壶虽已屡见不鲜,但创作绝不能裹足不前、安于现状,而是更需要继往开来、积极进取,在创新中品味知不足之常乐,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新的佳作,让“知足常乐”和“知不足常乐”的梦想更加美好成真。

猜你喜欢

竹枝竹片竹节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少年的羽毛
“竹节人”中说“趣味”
苦竹
过河
高节临风(竹)
运动会开幕啦
猪八戒新传之抽数谎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