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应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

2019-08-12刘振

新闻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导向性主流媒体科学性

刘振

【关键词】主流媒体;文艺批评;导向性 ;科学性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批评工作的恳切指导和殷殷期望。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好的文艺批评有见地、有思想、有温度,给作家艺术家和读者以正确的指引;反之,批评的缺位与跑偏会导致文化市场出现粗制滥造、投机取巧、“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

文艺批评可分为三种:学院文艺批评、媒体文艺批评、公众文艺批评。相比理论化的学院文艺批评和碎片化的公众文艺批评,媒体文艺批评既鲜活生动、时效性强,又兼具学理性、导向性。也要看到,内容的专业性和表达的大众性的结合,一方面是媒体文艺批评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也使它容易滑入过度市场化、人情化、庸俗化的陷阱。同时,媒体文艺批评受众最广、影响最大,如何发出客观公正、有胆有识,有真知灼见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近两年担任安徽日报文艺副刊“振钟”栏目主笔,发表文艺批评二十余篇。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深感当前媒体文艺批评存在导向性缺失、科学性不足等问题,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应在导向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发力,才能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

一、加强导向性,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

今天,文艺创作与生产活跃异常,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亟需文艺批评予以规范和引导。同时,人民群众如何甄别五花八门的文艺作品,如何提升审美情趣,也需要文艺批评因势利导、指点迷津。但是,毋庸讳言,当前媒体文艺批评出现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声音微弱,理念模糊、标准混乱,批评锋芒消退,公信力不足等等,无不与导向性缺失有关。

导向性缺失的一大表现就是媒体文艺批评成了市场的奴隶。不知从何时起,文艺批评演变为文艺表扬,文艺表扬退化为文艺吆喝,文艺吆喝沦落为文艺交易。究其原因,一是人情桎梏、圈子文化。有的批评家眼里全是面子、圈子和人情,不是客观评价、秉笔直书而是点头应和、庸俗吹捧,表扬时不吝赞美,批评时躲躲闪闪。二是利益至上、红包绑架。少数批评家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拿了好处就高唱赞歌,艺术标准服从红包厚度,打着文艺批评旗号行炒作之实。如此一来,文艺批评不是在相互辩诘中彼此促进,而是形成“和为贵”的利益共同体;不是在相互交锋中认识真理,而是滑向商业化、庸俗化、工具化。批评一片“莺歌燕舞”,不仅违背文艺批评的本质,破坏文艺创作的生态,而且使批评家失去了存身立言的根基。

媒体文艺批评出现的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市场化大潮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弊端在文艺批评中的反映。俗话说,欲正人先正己。主流媒体文艺批评首先应担负起正确文艺观念的先导者、正面思想价值的弘扬者的职责,真正成为引导文艺创作和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媒体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文艺思想,坚持正确的批评导向,解决好批评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问题。

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开展批评。批评家首先是人民的代言人,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小圈子里的“行家里手”,也不是自以为是的空头理论家。要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重视群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真心诚意地从中汲取意见,在评价文艺作品时主动把专家评价、人民评价和市场评价结合在一起。当年路遥耗尽心血写作《平凡的世界》,但在当时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流行的情况下,有些评论家认为作品不够现代、先进,导致其一度搁置,但《平凡的世界》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至今长盛不衰,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最好的鉴赏家和最终的评判者。站在人民立场上开展批评,就能避免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的尴尬,就能避免用西方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错误,就能避免价值指向模糊不清的问题。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批评家,才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代言人,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所需要的真正批评家。

要培养高尚情怀、着眼大格局开展批评。批评要有正确导向,批评家首先要有所敬畏、有所追求、有所遵循。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曾自述“愿意做人人的畏友,假如不可能做人人的好友”,这种摆脱人情桎梏、利益交换,忠于理想、襟怀坦荡的品质正是评论家最为可贵之處。评价作品时不为利益所驱动,不为人情而顾盼,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既不媚俗,也不媚雅,“剜烂苹果”既不粗枝大叶,也不手下留情,真诚地表达内心的审美感受和判断,才能捧出扎实细致、深刻尖锐的批评作品。批评家应注重养德与修艺并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自觉抵制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光明磊落、以理服人,真正有价值、有思想、有品位的批评作品终究会赢得文艺界认可和人民尊重。

要明确评价标准,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文艺批评是“文艺王国的立法者”,首先自身要坚持一定的价值立场和评判标准,倘若自身尚且价值迷乱、标准不一,谈何导向性?因此文艺批评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无规则游戏,而是在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内发表各自的意见。对待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文艺作品,要以适配的标准进行评价,甄别良莠、明辨是非,才能起到发挥正确导向性的作用。对待优秀作品,要按照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最高标准进行评判,尽最大力量助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对待较好的作品,要进行客观的表扬与批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帮助作家艺术家提升水准;对待创新性作品,要有积极发掘的眼光、宽容包容的心态,鼓励扶持新人走上正途;对待千篇一律、缺少内涵的平庸之作,要敢于批评、善于批评,让作者心服口服从而反思自我;对待颠覆历史、胡编乱造,思想低俗、价值观扭曲的低劣作品,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不能让文化垃圾大行其道。

二、强化科学性,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

无论是发掘优秀作品还是批评低劣作品,都要有认知与把握的能力、解读与阐释的技巧。这种能力与技巧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而是有科学的标准与方法。如果说导向性是方向盘,那么科学性就是一把利器。如果这把“利器”是陈旧鲁钝的,那么必然难以登堂入室窥见珍宝,只有打磨好这把“利器”,才能眼明心亮所向披靡。也只有运用好这把“利器”,准确、透彻地分析评判文艺作品,深刻、独到地解析驳杂的文艺现象,有高度、前瞻性地引领创作发展,文艺批评才具备真正的价值。坦白说,科学方法与经验的不足所造成的剖析力弱化、“思想的缺席”,恰是当前媒体文艺批评的最大不足,需要批评家深刻反省、补足功课。

首先,增强文艺理论素养和文化判断力。文艺批评看似谁都能说两句,但是感性表达还是理性分析,是人云亦云还是独具创见,是浮在表面还是深入内里,区别就在于批评者有没有深厚的学养与底气。批评者的基础理论素养是从业的根基,根基的强弱决定着批评的眼光和水准。根基强健,批评者就能以鲜明立场面对复杂的文艺现象,及时总结升华创作经验和创作规律,提出带有时代普遍特征的现象和问题;根基强健,批评家就能底气十足地说真话,敢于“剪除恶草”“灌溉佳花”,而不是唯唯诺诺看人脸色,甚至被利益绑架;根基强健,批评者就能打通感性与理性的“任督二脉”,深入浅出地讲道理,以卓尔不群的观点启示作者、启迪读者。当下从事媒体文艺评论的既有专业批评家,也有媒体记者、编辑,而后者尤需涵养内功、培根固本,以厚实学养为媒体批评增加分量。

其次,密切关注当下文艺创作动态。既要从宏观着眼,关注文艺现象和思潮,及时评判,把握其发展脉络及趋势,又要从微观入手,对那些优秀的、重要的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做出透辟的评说。对于媒体文艺批评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正在进行着的、如流水一般不可中断的文艺生活需要及时的点评与回应,那些对鲜活的文艺生活感兴趣的受众,也不可能把他们的疑问和思考留待以后去寻找答案。媒体文艺批评必须承担起这个职责,盯住千变万化的文艺现场,用鲜明的观点毫不犹豫地对当下的文艺做出回应。只有敏感地捕捉到文艺发展中的新气息,发现新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测,文艺批评才是“在场”的、“及物”的。

第三,深入钻研才能有所创新突破。创新是可贵的,创新也是艰难的。大量文艺批评对作品浅尝辄止却急于下判断,哪种理论流行就生搬硬套,写出的批评人云亦云、毫无新意,提出的意见大而化之、不痛不痒,既无法探得作品精髓,也无力让受众产生共鸣。文艺创作提倡“挖深井”,文艺批评同样要“挖深井”。“挖深井”就是下真功夫、笨功夫,反复阅读深入体味;就是跳出现有的理论,尊重自我的感觉,在每一个细微的感受上“顺藤摸瓜”,触及根本;就是找寻作品与作品最深层的联系,打通它们之间的脉络,获得对时代或现象的某种认识。钻研文本,深入思考,培养敏感,联络纵横,才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创新突破。

第四,将社会文化研究融入作品评析中。批评家对作品的解读从来不是从形式到形势,也不是一味突出审美,而是对其核心的思想内容使出“探照灯”与“手术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判断文艺家是否对社会现实进行精准有力的表现,是否具有洞察现实的思想深度。鲁迅先生点评《红樓梦》言及“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既是对作品文本的透彻理解,也是对历史大势的精准把握。再者,文艺活动包含了人类的复杂情感和智性创造,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社会认知打底,批评家的阐释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当代文艺批评家王达敏写作《余华论》,融入大量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提炼出与作品心心相通的悲悯意识。因此,批评家需深入体悟社会历史发展,把握历史变革、时代症候和社会情绪,将之融汇到对文艺作品的具体评判中,进而产生深刻见解、独到判断。将社会文化研究融入作品评析中,既是对作品的深入开掘和充分提炼,也是批评者表达思想与洞见的再创造、再发现。

第五,追求严谨的学理性和表达的大众性的结合。僵化文风是批评的大敌。有些批评家动辄用高深莫测的理论与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阅读文艺批评文章成了“啃天书”,读者自然敬而远之。好的批评并不靠高深的理论和拗口的文字堆砌,相反,发自内心的、鲜活灵动的、“及物”的表达才能够吸引读者。文风问题首先是态度问题。抱以真诚交流的态度,抱以好好说话、推心置腹的态度,才会有真诚流畅、直指人心的批评文字。对于媒体文艺批评来说尤其如此,要追求严谨的学理性和表达的大众性的结合,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传达真知灼见。这并不是说批评家必须彻底转向通俗、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而是要端正批评的态度,富有批评耐性,打磨出生动而富有灵气的批评文字,使读者易于接受并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就是要加强导向性,“打磨好批评这把 ‘利器”就是要强化科学性。无论是评介作品、臧否人物,还是洞察现象、辨析思潮,都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发力。必须承认,当下传统媒体的文艺批评力量较弱,人才储备不足,“思想的缺席”依然严重,有影响力的传播阵地很少。同时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文艺批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带来鲜活气息的同时,也不免滑入随意芜杂、价值紊乱的状态。现实的未必都是合理的,这恰恰是一种警示:文艺批评的导向性与科学性非但不是多余的、被消解的,反而亟待弥补与增强。因此,现阶段有理由要求批评家主动加强自身修养,敢于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努力培养理性思考的自觉,具备艺术体悟的敏感,练就思接千载的表达,以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批评赢得尊重。同样有理由要求主流媒体和学界营造有利于实事求是、健康说理的良好氛围,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推动文艺批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如此,媒体文艺批评才能真正起到方向盘和“利器”的作用——“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评论部)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导向性主流媒体科学性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
基于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栓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注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
新媒体广告营销的平台优势与导向性问题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