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与创新途径

2019-08-12吴英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

吴英

摘要:中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移动互联网下新的传播路径。本文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TP393.09;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207-01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和保护其实就是使它不断被人们关注,不断进行传播的一个过程。所以要结合新媒体背景不断创新传播路径,更加贴近民众,以往的传承人趋于老年化,要向年轻化转变。寻找和现代人们的共鸣点,使非文化遗产传播范围变得更广。所以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移动互联网创造处新的传播模式。

二、移动互联网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

1.传承人才缺乏。学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经历,但得到的回报和付出不成正比。从而导致一些年轻人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断减少,人才严重缺乏。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最严重的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等,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增加,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明显,同时学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工资待遇也不是很高,因此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人才缺乏,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境受到阻碍。

2.传播互动性有待提高。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在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参加一些展览活动。这些参观方式都只是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体验,而且这种视觉体验效果对人们的作用不大,没有可持续性,不能激发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这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比较孤立,没有结合现代背景的服务模式进行场景设计和人们进行很好的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不明显。

3.传播介质有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般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没有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很好的传承。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国家的政策扶持不到位,再加上文化场地不足,导致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不能很好的利用。

三、移动互联网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路径

1.不断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者以及相关的一些机构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形象和人们对文化的认可作为重点去实现。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并结合传统的文化,使非文化遗产品牌的一些传统元素重回人们的视线,建立起特定人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记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情感和受众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融入一些現代的文化元素。其次,可以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人群。基于此,要不断分析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的品牌效应以及自身的价值,例如带来的经济效益、地方经济的支撑产业等。再有可以把非物质遗产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地区的特色品牌,并结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建立符合该地区发展的品牌化方式。

2.不断创新传播平台。要结合移动互联网媒介建立传播平台,例如聚合分享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交平台。它的核心是把人们的信仰集聚到一起。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交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保护人通过平台联系在一起,互相合作共同迈进。社交平台群里的人们可以把自己发现的非物质珍宝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发布到社交群里,这样群里的成员不仅可以互相的交流,而且可以把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更好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物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己进入服务经济模式,比较注重用户的体验效果。所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结合现代的服务经济背景,改变传统的模式转向文化服务方向,通过文化服务和消费者产生共鸣,使消费者精神文化得到满足,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增加,不但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服务价值,而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传承和保护。但并不是机械的保护,而要结合现代的时代背景,通过科学合理的形式重回人们的视线。我们要结合先进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不断创新设计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们需求的契合点。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不但有较高的娱乐性,而且增强了它的互动性。从而使人们愿意积极主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所以要不断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认同、不断创新传播平台、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等,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永续债券探析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