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脉阅读法在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观题解题中的应用

2019-08-11马静燕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

马静燕

□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

【摘 要】本文分析学生在高考语文古诗词主观题答题中因不能透彻理解诗意而造成表述模糊、丢分严重的问题,提出在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主观题解题中应用文脉阅读法,通过“文脉连通识全篇,连句顺推知真义”的要诀,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通文本、读透文本,帮助学生从全文的角度关联思考,快速疏通全诗大意,从而提高古诗阅读主观题的分数。

【关键词】高考语文 古诗阅读主观题 文脉阅读法 理解诗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B-0148-03

从近三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可知,古诗阅读题的考查越来越凸显文本内容的主体地位。而在平时的备考中,考生对于此题的难点不在于对考点不熟悉,而在于在考场有限时间内不能快速读懂全诗大意,答题时不能透彻理解诗意而造成表述模糊,丢分严重。本文通过研究高考古诗阅读主观题的特点,试图以文脉阅读法作为抓手,帮助学生在考场有限时间内,尽可能从全文的角度快速理解诗意,从而提高古诗阅读主观题的分数。

一、试题地位

(一)板块组成分析

以“2018 年新课标语文高考Ⅲ卷”为例,当前广西语文高考所用试卷的组成主要有阅读板块和表达板块。其中阅读板块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各占 35 分,古诗阅读考查题型为1题单选题+1题主观题,赋分分值为 3 分+6 分。

(二)古诗词鉴赏主观题重要性分析

1.从所占分值看重要性。从古诗文阅读分值占 35 分的分布来看,全国卷的语文高考对古诗文的积累和阅读理解有越来越侧重的趋势,其所占分值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目前全国语文教育都有要加大古典文学阅读量的要求,引导语文教学回归经典文本阅读。所以,古诗词鉴赏主观题从 2017 年的 5 分增加到 2018 年的 6 分,一题之内,既要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能考查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可见本道题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

2.从得分率看重要性。古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受阅读面和阅读量的限制,因此古诗文阅读的通病都是文本信息捕捉不完全,也就是存在看不懂、看不全、看不透的问题。积累多的学生,能读懂大意,积累少的学生连大意都不清楚,如果从逐句准确理解并翻译这个层面考查学生,学生普遍无法达到要求。

据分析,拉开高考语文分数差距的得分板块,就在古诗文板块,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板块的得分差距不大。因此在整个高中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会把精力放在古诗文的阅读鉴赏上,一是为了弥补学生在 10 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古诗文积累的空缺,二是古诗文阅读能力还需要很多古文化知识来进行辅助。古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依靠课堂上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来积累,成了学生获取古文化知识的重要且主要渠道。

二、考题形式

从考题形式变化看重要性。2016 年、2017 年和 2018 年三年语文高考新课标Ⅲ卷诗歌鉴赏的选文分别是曹翰的《内宴奉诏作》、白居易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王建的《精卫词》。观察考题形式的变化,可看出高考试题越来越凸显古代诗词考查的文本内容主体地位。考题形式变化具体表现为:

第一,题型设计有变化。古诗词鉴赏题在总分分值不变的情况下,由两道主观题变为了一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试题内容信息的容量有所增加。

第二,考查侧重点有变化。从考查表达技巧和情感内容平分秋色,变为以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为侧重。从 2017 年语文高考新课标 Ⅲ 卷的第 14 题选择题选项内容可以看出,五个选项都是来自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而且切中文本理解的易错点。第 15 题主观题则十分明显,考查的是情感内容。2018 年语文高考新课标 Ⅲ 卷的第 14 题选择题是文本内容理解和鉴赏技巧双重考查,第 15 题主观题,更是侧重考查考生对于相关文本内容和逻辑性论证性解读。

从近五年的古诗词鉴赏考题来进行观察和分析可知,现在的古诗词鉴赏,更侧重的是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学生对于一篇优秀古诗词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考查学生是否看得懂一篇古诗词篇章,是否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内容和情感态度。这直接区别于初中理解古诗文大意的能力要求,这才是语文文本阅读的真正回归。

三、能力要求

现对近三年广西语文高考新课标卷第 15 题,即古诗词鉴赏的最后一道主观题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从上表 1 可以看出:

研究目标 (2)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内容范围 1.全诗2.回归课内诗歌对比阅读 全诗 最后两句

考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能力等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

第一,近三年,古诗词鉴赏主观题的考查极其重视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和表达。所考的考点均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导向性十分明显,就是要引导考生能自主阅读并理解一篇优秀的古诗词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知道作品写什么,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对文本内容的考查由少到多,由表及里,由形及神。

第二,从考查阅读量来看考查内容,2016 年,可借助课内诗歌作诗歌考题内容的理解分析,2017 年,实现了优秀古诗文作品的内容的独立、全面的解读和表达分析。2018 年,诗句文字量加大,且要求根据文本内容用双向解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三,从考查的能力层级来看,需要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层级正逐步提高。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指导中,语文教师就要真正的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容,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为目标。学生如果能真正读懂一篇优秀的古诗词文学作品,那么稍加指导,能看出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鉴赏表达技巧这个能力点的突破,就不成为问题,所有题型的答题突破势如破竹。

因此,训练学生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文本阅读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根本的能力,是阅读成为真正阅读的回归。

四、解题要诀:文脉连通识全篇,连句顺推知真义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读懂古诗词的难点往往在一些关键词词义上不知所云而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以至于影响了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解读,甚至产生了误解作者情感基调的错误。

针对学生古诗词中关键词词义不清楚而造成阅读障碍的现象,经过抽样调查,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词义(古义)不清;二是名人典故、专有名词不懂;三是对古诗特有的意象意境的传情达意不知晓;四是对古代文人喜好的事物、风物、雅趣不熟悉;五是上下句串联意思不连贯。

针对第五个原因,即上下句串联意思不连贯,笔者主张用文脉阅读法来帮助考生疏通全诗大意。

步骤一:三遍阅读法做准备

考生初步拿到一首新的古代诗词,至少快速阅读三遍。

一遍阅读,根据字面意思,描写景物、主人公表现等信息,至少可以能读懂原诗内容的 50%。

二遍阅读,加上注解和调动自己所储备的已知信息来理解古代诗词,内容大概能理解 40%。

三遍阅读时,根据题目中问题题干(选择题选项和主观题题干)所描述信息的提示,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可以增进到 50%~60%。

如果对原诗的内容能了解到 60%~75%,这道古代诗词阅读主观题满分 6 分,如果表述清楚,至少能拿到 3~4 分。

无论师生,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借助的环境下,在考场限时的情况下,能通过三遍阅读就能 100% 通晓一首从未见过的古代新诗词的概率还是很小的。这时,为了拿到 5~6 分的高分,这就需要用第二个步骤来对原诗内容进行通透理解。

步骤二:文脉阅读法通诗义

文脉阅读法,即采用文脉相接、句句顺推的办法,找到上下句之间的情感连接点或逻辑合理关联处,最后通晓全诗诗义。

以往的教学指导,仅让学生琢磨关键词,一旦遇到诗词中的关键词超出了学生所积累认知的范围,琢磨再长时间也无法有新的认知突破。

但是句句顺推,通晓全诗上下句的情感连接点或逻辑合理关联处,就能从作者全诗的角度来推动疑难节点,找到作者思路的贯通路子,疑难节点(障碍点)的关键词就被顺利推揉化开,全诗诗义通晓明达,更有利于让学生抓住作品自身出发,抓住作者自身思考,抓住作品情感的连贯特点,通过本诗已知去解决本诗疑难点。这似乎更切合实际。

以下用 2017 年高考新课标 Ⅲ 卷的古诗阅读题所选文本为例来进行句句顺推的内容理解分析。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

从题目问题的关键词“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两个词来看,出题者的意图就是让考生通过全诗内容信息分析,来考虑作者的独特的情感态度—— 如何“戏”?是否“真戏”?

这时,学生可以通过“戏”字的主线理解来疏通顺推原诗每一个句子的意义。

小序,也是一个句子,引导学生思考,与“戏赠”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以看出,小序的句子是“戏赠”的缘由,作者写了一本总共有 15 卷的书籍,在书后面写了这首诗来逗弄一下两位好友。

一、二句,白居易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长恨歌》,并用“有风情”来自我评价,说明在老友面前无所顾忌的沾沾自喜,一副毫无修饰的得意、倍加可爱的率真的样子。第二句的难点在“秦吟”和“近”学生会遇到阅读障碍,根据句句顺推的联想,引导学生遇到障碍,从第一句的已知诗意入手。注意观察,一、二句是对偶句,“一篇长恨”对“十首秦吟”,如果学生能读懂“长恨”指的是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这时就不难推出“十首秦吟”指的是十首秦代诗歌作品。“正声”注解已经进行了解释,雅正的诗篇,与上句“风情”同理,一样是赞扬自己作品的词语。如此一、二句的阅读难点可以说已经 100% 地推开而在诗义理解上通晓无碍了。

三、四句,预测学生的阅读通晓率为 80%,阅读难点在于,为什么会写这两句话?为何“老元”会“偷”,为何“短李”会“伏”?这时引导学生从一、二句推出三、四句呼出的理由,非要学生找出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关联点,寻着这个阅读思路,学生在思考后,可以理解作者得意的情绪是从一、二句延续到三、四句的,正是因为白居易的诗作十分有名气,水平高,流传很广,所以他的两个好朋友对他的诗作十分仰慕,想要拿来欣赏学习,“老”“短”“偷”“伏”都是老友之间的戏辞,从这里又可以看到全文线索推动的串联。

五、六句,情感有起伏,引导学生从诗歌“起”“承”“转” “合”来顺推三、四句进入五、六句。

一、二、三、四句作者的得意之情可爱率真的流动,但是到了第五句“世间富贵应无分”,可以读出作者对于现实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这里是“转”。这是关键点就到了“转”了之后,第六句如何“接”,第六句写到,看来只有身后的由文章所带来的名气可以聊以自慰了。一个“应”一个“合”字,把文学创作的自得变为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安慰,其辛酸不平无奈的情绪慢慢可以体会。

七、八句,从五、六句的辛酸、不平和无奈的情况,可以推出第七句“莫怪气粗言语大”已经不是如一、二、三、四句那樣纯粹的自信自得之意,而是顺着五、六句在现实的不平中,已故作自傲的语气来夸饰自己新编诗集成集之后的得意心情。

用句句顺推诗意的方法,在诗意上、情感上、逻辑解读完八句诗句后,学生从作者的感情的流动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是复杂的,“表面上有自己自以为傲的自矜自许,有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自信”,然而这种率真的夸耀和自信也只有在老友面前才能得到赏识和肆放。对友人敢于无遮无拦的戏谑,恰好是说明现实里社会上无人能赏识、认识作者的才华,这份戏谑,实质上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

所以,通晓了诗歌句子与句子间的顺推和情感变化流转,可以把握并表述出整首诗歌“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成为“戏赠”,并不仅仅是戏言。整首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不平之辛酸于轻松调侃之中,令人深思,令人叹服。

总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备考中,教师应该秉承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引导学生抓住古代诗歌文本阅读的精髓,先不要急着去赏析。阅读考查,最根本之道,就是要读懂文本,读通文本,读透文本。如果师生都能抓住根本之道,那么无论出题者如何出题,都无法难倒一个能全方位解读这首诗歌的人。

【参考文献】

[1]赵 洁.2018年至2020年,高考语文三大方面的改变[EB/OL].(2018-02-06)[2019-01-11].https://www.sohu.com/a/221327772_731486

[2]古诗文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孔祥博.高一语文诗歌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8(8)

[4]5年高考3年摸拟(2019高考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
例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技巧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过尽千帆皆有数,落实理解方应手
如何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做出完备的答案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略谈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的解答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