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有“三味”

2019-08-07郑芸芸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三味人情味语文味

郑芸芸

[摘 要]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如何教好综合性学习成了不少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主持并参与省级课题《小学中高年级本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要具有 “三味”——即本土味、语文味和人情味。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本土味;语文味;人情味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全过程,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它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多元独特体验以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在实际教学中,似乎又很难教好。在主持并参与省级课题《小学中高年级本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我对教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认识逐渐明晰,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渐渐有了 “三味”——本土味、语文味和人情味。

一、本土味醇——确定研究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全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发展的活动。而缺乏现成的教材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难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本土文化是课程资源中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因为它与学生生活距离近,学生更容易接纳这样的文化,也更容易直接融入这样的文化去领略探索。于是,我们便将本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的家乡泾县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全县有七十多处名胜古迹,如桃花潭、赤滩老街、水西双塔、查济明清古民居群等;建设中的泾县又开辟了皖南第一商业街、滨江花园、红星广场、江南第一漂等旅游、休闲的新去处。泾县还是“衣冠文物之域”,文风素盛,人才辈出。如,清代书法大家包世臣、清代发明胶泥印刷术的翟金生、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现代著名画家吴作人和著名学者吴组湘等。泾县还有众多的名特土产,是宣纸、宣笔的唯一产地。总之,我们的家乡有着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

本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容纳了本土文化的语文教学是生动而亲切的。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并努力实践、探索,让学生在开放的语文学习中成长,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为语文学习服务,我们分悠久的历史、红色记忆、泾川佳境、泾川人物、泾川物产、泾川风俗、泾川今景七方面建立了本土语文课程资源库。

二、语文味正——固守学科本质

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但是在设计和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时,常常因为非语文因素的过多掺入,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成为“大众情人”,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忽略了活动的语文内涵。每当这时,我们便会产生这样的直觉: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姓“语”了,失掉了语文味。

那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韵味,也即是语文美。”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他认为,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两位特级教师的观点给了我启示:语文味是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的一种自然流露。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是要讲综合,但它首先姓“语”,要学语习文。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味”越正,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就越有滋味。

家乡泾县山明水秀,有着典型的江南风韵。小学生对泾县的最初印象很可能来自选入语文课本的一首古诗——《赠汪伦》。我们课题组的周玉琴老师以探究这首诗包含的意思为主要内容,设计了一节家乡与古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整节课主要分成四部分,展开教学。一是听歌曲背诵饱含思乡情的古诗;二是列数泾县景点,品读《赠汪伦》;三是诵读李白留在泾县的其他诗作;四是交流学习感受。这节课蕴涵着浓浓的语文味。首先表现在教师身上——教材钻研深,课堂语言美,环节设计精,教学形式活,意境蕴味雅……请看教师引导学生一次次诵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精彩导语:

“穿越历史的暮霭,我们站在千年之后的桃花潭边,悠扬的踏歌声仿佛就在耳畔……我们听啊听啊,想啊想啊,心中不觉涌出两句诗——”(学生一齐轻声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看着脚下澄澈的潭水,念起李白与汪伦间那比这潭水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觉底吟——”(学生不禁低声吟读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暮色越来越沉,船渐行渐远,不舍的离别情油然而生,我们挥手,高声齐诵——”(学生仰头高声诵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這飘香的语文味还表现在学生身上。这味儿不是教师要求才能得的,是教师感染出来的,是教师用激情、用智慧点燃的。且看教学实录:

师:这首古诗蕴涵着一段情,它像一首歌,温婉悠长;它像一幅画,生动优美……透过它的字里行间,谁能看到古诗中藏着的深意?

生1:透过这个“水”字,我想到桃化潭水是清澈的、纯洁的,它象征着李白与汪伦之间纯粹、纯洁的友情。

生2:水,刀砍不断,斧劈不开,就像李白与汪伦的情谊那样柔韧、绵长。

生3: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仁义之交喝水甜。”李白与汪伦之间就是君子之交、仁义之交!

有语文味的综合性学习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

三、人情味浓——关注人性之美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课的“人情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不受学生欢迎的课不能称之为好课。二是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因此,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要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情感点。在综合活动构想中,我们要思考如何使课程资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那如何在我县丰富的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情感点,确立学生喜欢的、适合他们的活动主题,并能顺利实施呢?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善于综合,善于联想,而且要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始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激发、唤醒和鼓舞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

我曾设计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题为《让智慧之花在县城绽放》。这次活动的设计源于我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该文讲优美的警示语能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人们易于接受。由此,我想到了泾县城内的警示语,想到了泾县市民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小小的警示语不正是帮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窗口吗?写建议书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学生刚刚学过。通过它,学生可以尝到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快乐。于是,我确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拟写、推荐优秀警示语。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运用语文去改变生活的快乐。本课例实现了本土课程资源与生活资源、课本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实地调查与文本阅读、教材习作相糅合,体现了教师捕捉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敏感性。该课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为什么要写警示语,怎样写警示语,尝试推荐警示语。

在这节课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探究的指导者、活动的参与者。课前,我与学生一起参与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并将掌握的信息制成课件;课中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看法,确定下一步学习的目标;课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得,汇编优秀作品,给相关部门写建议书。在活动中,师生之间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宽容,信息交流顺畅,实现了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通过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享受了别样的语文乐趣。

综合课程的人情味体现在关注人健康发展的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为目标,是大语文教育观的集中体现。

富有本土味、语文味、人情味的综合性学习,将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大语文学习天地,放眼周围世界的天光云影,感悟语言世界的奥秘,领略真善美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当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溢出醇香的本土味、浓郁的语文味、醉人的人情味时,它便有了魔力,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去研究、探索、发现。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三味人情味语文味
充满人情味的雅量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鲁迅的“三味”
浓浓的人情味——记中华情老年公寓护理员郝在有
人情味与人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