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试卷讲评的三点教学建议

2019-08-07孟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时针分针刻度

孟敏

[摘 要]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测,集中讲评,只能查清学生的整体情况,摸清大致方向,至于学生详细的解题思路,则无法通过大数据获知。只有通过对个案的深入剖析,才能洞察出学生出错的原委。讲评试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同时注意题目中的多个关键信息,同时借助模型动态演示,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试卷讲评变得更有针对性。

[关键词]试卷;讲评;教学建议

数学试卷讲评的收效取决于考完后学生反馈学习信息的准确性。眼下,绝大多数教师只在意对试卷的宏观研究,即收集统计某个题目的整体得分和失分情况。这么做的长处在于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全班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确定讲解重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即无法窥测出学生的解题思路,导致找错病因,使讲评缺乏针对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宏观分析之外,着重深入剖析一些典型的“错例”。

一、同时注意多个关键信息

下面是期末测试卷中的一道题:

玩具狗单价7元;玩具兔单价6元;玩具狐狸单价3元。

(1)我喜欢玩具(  )和(  ),各买一只需要(    )元;

(2)欢欢有15元钱,买了一只玩具狗和一只玩具狐狸,还剩( )元;

(3)选购两件玩偶,最多需要(   )元。

整个班出错率达到35%,主要错在第(3)问。为了找准错因,笔者采访了一些学生,过程如下:

(某学生第(3)问填“9”元)

师:你再仔细读一读题目好吗?

(该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了一遍题目)

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生:选购两件不同的玩偶。(忽略了“最多”二字)

师:没读清楚,再仔细读读。(他又默念了一遍)

师:题目的要求到底是什么?

生:买东西最多要花多少钱?要7元。

(关注到了“最多”这一限制性条件,却又忽视了“两件”这一要求)

此时要求学生重读题目,该生又乖乖地把题目重读了一遍,这次的回答是“挑选两件不同的玩偶”,却又遗漏了“最多”这一要求,如此反复几回,才弄齐三个要求。从学生的反映可知,虽然题干中含有“两件”“不同”“最多”3个关键词,但学生仅注意到其中一个,难以做到对多个要求同时关注。这种现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其他学生反馈的信息也是一样的。因此,此类题型的讲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认清题目的所有要求上。通过引导学生反问自己“问题的要求是什么?”“从哪里发现的?”,让学生自主提取题目的具体要求,并画出重点,一一对照各项要求自纠自查。

教学改进:其一,要切实提高学生对一些数学名词的理解力,能说清“已知什么”“是如何获知的”;其二,要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如通过画重点来圈出关键词句。

二、改进检查的方法

“漏做”是低年级学生做题时司空见惯的毛病。尽管教师反复叮嘱,但依然难以杜绝这种不良现象。在一次考试中,许多学生漏做了选择题中的某个小题。一个学生辩解说:“我全检查了,发现第一题填空题有一处空缺,补做了,但没有发现选择题漏做。”笔者抱着一探究竟的心理,对这位学生进行了“专访”。

师:仔细检查过试卷吗?

生:检查过啊。

师:你是怎么检查的?

生:从头到尾浏览一遍。

师:怎么浏览法?(正确做法应用手指指着题目一行行核查)

生:我是用目光扫视来检查的。(辅以动作演示)

生:其实我明明看见了,只是想着检查完后再一起补上,结果一时大意给漏了。

“目光扫视”表明学生懂得要复查试卷,一年级的学生能有这个举动已实属难得。答完题后,只要稍加浏览就会发现空题,“自上而下扫视”是一种常规检查方法。然而,“扫视法”对注意力有一定的要求,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因此需要动作辅助,并将检查的结果记录下来。“浏览完后怎会漏题呢?”“如何避免漏题呢?”对于这些问题应重点关注。有学生提出:“用手指指着题目逐个复检,查出一个空题,马上补做,这样才不容易遗漏。”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手指或笔尖逐个扫描式地核查”才是最保险的方法。

教学改进:低年级学生专注力差、行动散漫、自律性弱,因此除了增强学生的检查意识,更要给他们教授一些检查方法。首先,要树立榜样,让一部分人先掌握检查方法。低年级学生做作业的速度良莠不齐,先培训做题利索的学生,树立榜样。其次,要改良优化检查的方法。用“手指逐行核查”仅仅是把目光放在一道道小题上,无法照顾到整张试卷的正误情况。应改用铅笔指着题目和答案检查,核查正确的打钩。这样可以让初检结果明朗化,复检时一目了然。

三、借助模型动态演示

一位教师在测试完“认识时间”单元后,表示很无奈:“对‘如何看接近时已反复说过多次,学生考试时还是出错。”笔者先深入研究该教师的教学方法,然后采访了几位学生。

(教师访谈)

笔者:你是怎么展开教学的?

教师:遵照教参建议,直接教学生读数计时。先看时针,用虚线延伸针尖刻度线,与哪条刻度线重合,就读取哪个数,如果夹在两条刻度线中间,就读取较小那条刻度线的示数,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检视分针,数一数是多少。

(学生访谈)

师:读数计时难吗?

生1:很难,容易看错位置。

师:图中的指针指示的时间是几点几分?

生2:4:58。

师:嗯,很迅速。讲一下你是怎么读数的?

生2(边说边指): 时针对着数字4的位置,分针在11附近,离12只有两步之遥,也就是58分。

师:要用尺子比画一下吗?(学生摇头)

学生把3: 58错看成4:58,主要有两点原因:1.受年龄特征影响。一年级学生判断问题时更依赖直觉,他们的感官比较迟钝,难以觉察细微差别,当指针很接近4时,学生会在心理上自动简化思考程序,默认为4时整。2.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时针和分针是割裂的、孤立的,他们不会联系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改进:此类题型的讲评重点应放在研究认识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动变化和相对位置关联上。利用直观模型的操作,让学生看清分针走动一圈,时针跟随走动一大格。要特别指出,当分针走完一圈,指向12时,时针也应不偏不倚地指向整点数字。

卷面得分只是静止地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而无法反馈学生的动态思维过程。仅凭教师的经验去判断学生出错的原因也是不科学的,教師应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在整体把握的原则上,针对个案,追根究底,让试卷讲评更有针对性。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时针分针刻度
画时针
欧姆表的刻度真的不均匀吗?
——一个解释欧姆表刻度不均匀的好方法
被吃掉刻度的尺子
画分针
谁大谁小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计算钟表角度有方法
巧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