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格里拉笔记

2019-08-06李霞

福建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卓玛藏民香格里拉

李霞

照片中,当匹西出现,仿佛又立即回到那个场景。

那时匹西站在一群藏民身后,看他们拾掇一块烤牛排,准备端上桌去。而我就坐在旁边,和其他游客一起,等待一场盛筵的开始。

匹西把他带的团客引至那间大屋子后,便无所事事的样子。大屋子是藏族民居,专门设置给游客,所以阔深,犹如一个小礼堂。夜晚房间并不耀眼的灯光下,聚集在一起的游客杂而喧哗。一拨拨游客会随着他们的导游有节奏地振臂欢呼,或踏跺地板,发出“咚咚”的声音。这是“藏民家访”的序幕。然后正式开始、高潮和结尾,始终伴着藏民的劲烈歌舞。

匹西一直安静地待着。他全名染栗匹西。有时自己会想不全这个名字,就只好问他。他未曾带我们高呼,就只是看着四周,或者走到围灶旁拎起青稞酒壶,给团友的杯盅斟满……

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默。

猶如自己那时的心绪。我从人群中起身离开。外面木架正被支起,等待人群离开那间屋子,再被引入篝火与圆圈舞中。周边,一片漆黑。那些喧哗,在暗夜中飘浮,若即若离,得不到终止。

那刻对于旅行的目的,无比清晰。但我猜不透匹西的心思。

他一头自来卷发,黑胖敦实,透出彪悍的野性。做导游前,匹西说他在家乡放牧牦牛。

“一处地域,若未被大量开发,最大程度保持原生态样貌,它便蕴有自然界纯粹的深邃之妙。”这话来自他,描述香格里拉的境况,也契合着匹西本人。这是最初的印象。最初由匹西坦诚的笑容,联想到自己那时尚未晤面的香格里拉。原始,质朴,神秘。六个字在内心出现,成为把人与物两者互为连接的审美导向。

“香格里拉,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一个下辖县。”这是匹西的开场解说词。行程中,他略显木讷,话语并不太多,但有一句却颇动人,带出对一种生态文明的解释:“香格里拉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为之追求的终极目标。”

匹西说这话时,声情并茂,感染了自己。带领去往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车上,他竭力叙说高原反应的后果,建议每人都购买一瓶氧气携带。末了,言说山间雨水多、冷气重,着衣单薄者要租赁大衣,云云。于是到目的地下车,许多游客除了臃肿棉衣的裹身,都有手中氧气瓶的拎提。

“藏民家访”,在普达措行程的后半段。那时沉默的匹西,让人捉摸不透。

“如果自然是母亲,那么我们就应该是孝子。”这是一处小标牌上的话。小标牌方方正正,摆放在普达措国家公园一个绿植葱郁的角落。事实上,整个约300平方公里的公园,没有哪处不与绿植葱郁有关。但自然,绝不单单这些,不单单指向山峦与湖泊,它更与人类与自然相融并充满敬畏的生活方式相关。

进入普达措,若没有充足时间,会无法靠徒步走完全程。仅前往第一个到达点属都湖,就有十四公里路程。几个主要景点之间也相隔十公里左右。部分路段只能依靠环保车。

普达措,它需要细赏。

车载路段,未见任何徒步者,像于高速公路行驶。是他们另有路线还是某些禁行限制缘由,不得而知。只有广阔青翠的牧场、苍郁山峦与原始风貌林木,随着急遽的车速退后。

牧民的夏牧场,未曾想到会出现在普达措内。车窗外,宽阔草甸中牧草的牦牛一经出现,就有了大自然亘古的况味。这是人与自然依存的美妙,显现出天地旷达中的灵动。

后见牧民的木屋。它们稀疏分布在沿途水草丰美的草甸,安静朴实,犹如要同天地共荒老。逐季节转场的藏族游牧传统,让牧民有了与自然休戚与共的面对。他们仰仗自然带给生活的富足。他们更与自然接近,探得它宁谧悠远与达观的内在。所以,在普达措,除了放牧,还看到他们依然会沿袭一些手工耕作方式,在自得其乐中完成对日常生活的需要。比如手工织布。

经过弥里塘牧场,远远望去的一座木屋旁边,一位年轻女子正坐在一架小巧的织布机前进行编织。丽日下,天高云淡,草场清远,坐拥自然的织作身影,显得安适淡然。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面前,每个单薄个体都会得到护佑。

所以,在普达措,你会看到一个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不论是湖泊湿地、森林草甸还是河谷溪流。它带给藏民以及每个过客一个纯净视野。生长着高山栎、云杉与红桦等混交林植物的原始森林中,倒伏的朽木,保持原状,不会丝毫挪动,为菌类、苔藓、蕨类植物甚至鸟儿和蚂蚁等动物留用生长和生存之地,构成完好的森林生态群落。

在属都湖、碧塔海,木栈道随地形起伏蜿蜒其间,和青山绿水、舒卷云朵、点点碎碎开放在湿地上的娇俏的花儿融为一体。溪流间一处木栈道,道面斜割出切口,让一截长满青苔的老树树干不至于困在其下,影响生长。有人站在那里留影,紧挨着那截树干和栈道切口。那儿有人与自然的生动对话。

柒栗匹西曾脱口而出一句话,动情中肯,他说,香格里拉不属于你,不属于我,不属于他,而是属于全人类的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在普达措,宽阔的停车场中,还会有散养的牛和猪出现在游客眼前。温顺摆尾的狗儿更不必说,它们自由穿梭其间,东嗅西觅一些吃食。

处于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三江并流”中心地带的普达措,悠然、醇厚、安详,予人视野一份特质,在转身之际将它记忆。

到三吉卓玛家去。

大巴车刚刚停稳,身着艳丽藏服的卓玛便快步前迎。与上次热闹的“藏民家访”不同,这儿清静安宁许多。

卓玛正值二十多岁妙龄,一脸温和的笑意。作为一个村落接待访客的导向者,除了对身材与容貌有所要求,还有口才的素质要求,能代表村庄的形象出现在游客面前,更要以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宣传者的身份出现。高中毕业的卓玛经过层层选拔得以胜出。

进院子,看到了敦实气派的两层木制藏居。外形统一用亮金漆固色,富丽堂皇。赞叹之余,不禁带出“这房屋有多大”的问题,她灿然笑说:地有多大,房子就可多大。

聪明狡黠的回答,并且透出自豪。这从侧面反映出自治州土地资源的丰富。卓玛所在的村落,四围便是一片森林,深幽苍远。一位团友看后,禁不住脱口而出:她家就住在森林里啊!单就对睡眠环境敏感的我来说,这点就足够欢喜。

后来沿着房屋四周看时,有那么几秒,站定,感受一份安宁气息。

卓玛的声音甜美脆亮,按照习俗,一律称呼男性游客为扎西,女性为卓玛。俏丽的卓玛,在前面轻盈地带我们上楼到客厅。为接待游客,客厅显然专门收拾过,是传统的藏居布局。

客厅面积足有五十平方米。四周木质墙壁,手艺精巧的阿爸辛辛苦苦用去五年时间,镂刻出精细耐看的图纹。

在卓玛家客厅的正前方,摆放着两口盛满水的大缸,寓意父母之水。水是生命之源,以此提醒我们感谢养育之恩。旁边台桌上所置一银盆,也与此相关。由于藏区水质呈碱性,从水缸中取出的水烧开后,放入银盆中,会分化产生负离子,起到去除杂质的净化作用,维护身体的健康。

卓玛及其他藏民家的后院或旁侧,都种植着粮食或蔬菜。最多的要数土豆。土豆也是藏民的日常主食。在先前的藏民家中用餐时,包裹一层酥油煎炸的土豆是首先递来的食物。其时,土豆秧茎正开出白色和紫色的花,望去像一个花园。

卓玛从这些他们钟爱的土豆说开去,谈到健康,谈到藏药,谈到日常身体的保养,继而,谈到银饰对身体的保健作用。整个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卓玛淳朴与直率的心性,也有机灵聪慧中透出的单纯。

返至院子。旁边廊厦,有陡峭简陋的木质楼梯通向三层阁楼处。小心登楼而上。灰暗光线中,相遇一位摊晾药草的背篓女孩。跟她打招呼,她略显腼腆地笑过。当我靠近边角敞露的方形洞口,望向下面正向游客讲解银饰的卓玛,她也好奇地探头,一副完全被吸引的样子。欠身离开时,示意她先下楼,她同样腼腆表情,退后相让。下楼后她闪身进入的侧房,里面明显凌乱许多,但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另一侧没有门扇的边房,屋顶悬垂下一块块正在阴干的腊肉,已有一层薄薄菌毛附着其上。不由得记起在普达措见过的一整只腌制的藏香猪,望去,可谓壮观诱人。

门外路边的林间,有两个四五岁女童在一处水洼中自在嬉戏。上前征得同意后,给她们拍照。我至今记得大家一起围着看照片的样子,那一瞬间,笑意弥漫。

刚刚下过雨的村落,到处湿滑泥泞。高高的青稞架在7月的季节里空落着。青稞尚在拔节生长,在广阔原野里显得绿油油的。房后,一只黑色牛犊在悠然漫步,冷不防撒开蹄追赶一只先前同样悠闲的雄鸡仔,奔跑中,一会儿工夫没入林间不见。

它们,亦是静谧村落的一员。

責任编辑陈美者

猜你喜欢

卓玛藏民香格里拉
古道散茶香
仓央卓玛
琼英卓玛的诗
香格里拉行
美丽的卓玛
寻找香格里拉
请菩萨找零
迷行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外一篇)
马河●绘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