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一”贯之,让阅读深度发生

2019-08-04石启海

关键词:深度阅读

石启海

摘 要:阅读能力的提升来自于足够时间、足够深入的“深度阅读”,浅表阅读带不来良好的閱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具体到一篇课文、一堂课,难在目标设定,容易陷入目标芜杂、浅尝辄止的泥淖。深度阅读,需要聚焦一个问题,细化环节支撑,做到以“一”贯之。

关键词:深度阅读;环节支撑;以一贯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089-2

新媒体时代,教师搜罗到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较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都不是难事。名家课堂实录,名师教学设计,得来并不费功夫。有意思的是,有名家设计在手,就能上出高品质的课来吗?显然不是。那,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优秀教师深刻的设计理念、精准的课堂把控、丰厚的教学经验,普通教师自然一时无法企及。更深刻的原因是,不加消化吸收,只是照猫画虎,当然不得要领。

一、一课一得,聚焦一个问题

阅读能力的提升来自于足够时间、足够深入的“深度阅读”。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但具体到40分钟,却必然是集中的。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水过地皮湿,学生的阅读就会始终停留在浅表层次,能力得不到提升。对一篇课文、一个40分钟来说,只有聚焦一个问题,做到一课一得,才能使深度阅读真实发生。笔者现以苏教版教材(下同)三下《赶海》为例,谈谈如何聚焦。

本文用生动优美的文字,叙述了赶海之乐。了解场景、体会乐趣,应是本文教学的重心。而对于绝大多数非海边生活的学生来说,赶海是什么、赶海干什么、赶海好玩吗,自然是他们最为关心。因此,把“赶海”这个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明晰起来,就是学习本文的“真问题”。

课文第二自然段,交代了赶海的最佳时机:刚巧开始退潮。学生容易首先关注“退潮”,不大容易关注到“刚巧开始”。第二句后半句的拟人,是对“刚巧开始”最生动的注脚。知道了赶海的最佳时机,还应当再深入一步:讨论,“我”喜欢赶海吗?从哪里感受到的?这样,学生对“闹”“兴奋极了”就有了更为具体、更加深入的体会。

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精彩之处,讲的是“赶海干什么”。由这个问题出发,学生很容易找到统领全段的句子,继而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及后面的省略号表明活动之丰富。之后,深入探究赶海之趣。

第四自然段,其实讲的是赶海什么时候结束。一要聚焦“太阳偏西”,让学生从“晚霞的余晖”进一步明确赶海结束的具体时间。接着讨论“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时,“我”舍不舍得离去?将学生的目光引向飞翔的海鸥,继而体会,这海鸥,其实象征着作者的不舍。

本设计,围绕课题,讨论什么时候赶海、赶海干什么、什么时候结束,聚焦一个问题,明晰一个概念,感受一个场景,体会一种乐趣。这个“一”,是文本内容决定的,是学生未知而可知决定的,也足以统领全篇的教学。

二、目标分解,细化环节支撑

聚焦了“一”,还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选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还要善于分解目标,并设计系列环节,用于支撑这些“小目标”落地生根。笔者下面以《云雀的心愿》为例,谈谈如何进行目标分解。

体会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是阅读本文的重点。这个“一”,根据文本,可以分解为三个目标(环节):感受无树之苦、体会有树之幸、进行拓展延伸。最为关键的是,对应这三个分解目标,每个均应设计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小环节,来确保目标的深度达成。

如课文对“洪水”的描写:“只见大河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我们可以细化成如下小环节:

1.看到这样的洪水,你有怎样的感觉?整体感知,提炼概况。

2.看到什么,让你感到害怕?聚焦语言文字,练习朗读感悟,感知水位高、水量大、速度快、声音大、力量大、污浊。(注意,这里为学生抛出了一个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发表看法;而这些看法逐个呈现出来,就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3.小云雀面对这样的洪水,有什么表现?你看出什么来了、哪里看出来的?深入体会并读好“不由得”和“挨近”。

4.面对这样的洪水,你想说什么?

5.看看妈妈怎么对小云雀说的。读好小云雀与妈妈的对话。

教学本文,不少老师选择补充有关森林作用的其他资料。简单补充资料,让学生读读,并不足以让阅读深度发生。即便是补充拓展,也需进行环节细化。如,出示补充阅读材料后:

1.读一读,仿照课文,给森林起一个合适的名字(消音器、氧气工厂、除尘器……)。

2.用上“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也可以”说话。

3.选其中一个内容,以小云雀和妈妈为主人公编故事。(不少老师将编故事环节作为课后作业布置。这当然可以。但是,须有足够的环节支撑来保障作业实效。如,定开头、定地点:他们飞呀飞呀,来到了……定场景:在这个地点,小云雀看到、听到、感受到怎样的具体场景;定对话:仿照课文,看小云雀和妈妈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经过细致的、环环相扣的教学,读写迁移才可能落实到位)

阅读课堂的“满堂问”倍受诟病,也理当被诟病。“设计系列环节支撑”不是满堂问,而是围绕一个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将思维引向深入,将发现引向深入,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真正统一,实现深度阅读。

三、三维兼顾,做到以一带多

阅读教学“以一贯之”,并非不能“三维兼顾”。相反,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一带多”、“三维整合”。

以三上《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为例。体会“陋习”之“陋”,是本文的重点。只有切实体会到陋习丑陋的面目,才有“破除”之迫切。仅就这一点来说,本文的教学足以体现“文道统一”。

教学可围绕一个“陋”字开展。首先,阅读第二自然段,明确陋习在文中指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缠足之“陋”?显然是“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以及背后的“长长的”“一道又一道”,特别是隐含的“用力”。至此,学生可以明确第一个概念:陋习,会给人带来身体上的苦痛。

孙中山与妈妈的第一番对话是“陋”的第二层深意。“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可见:陋习,哪怕知道不好,却也不得不为。第二番对话,是“陋”的第三层深意,如果不缠足,不是被笑话这么简单:不遵从陋习,生活前景难料。

随着文本的深入阅读,学生对陋习的恨意会逐步加深。当然,文本的探究并未结束。接下来,课文的第7和第1小节对比读,会让学生再次加深对陋习的理解——陋习,足以把人变成鬼。

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探究“陋”贯之,不但让文道一体,更整合了朗读、体悟、文字探究、情景对话。尤为重要的,让文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一个随着阅读的深入愈发鲜活的整体。

阅读课堂的窘境,大多由于不把文本视作一个整体,总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字的教学、词的理解、句的感悟、段的认知、表达方法的学习等等内容从文本中割裂出来。于是,文本的“一”,变成了碰到什么讲什么的、难以取舍的“多”;文本的教学,也随之变成了初试溜冰般的浅表阅读。总之,一篇课文,一堂阅读教学课,只有以“一”贯之,才能保证阅读深度的发生。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以微课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的研究
以微课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的研究
中学语文 “深度阅读”指导浅谈
逐“层”深入,跋涉文本之旅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