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视野下跨境民族族源考

2019-08-04王祥永

王祥永

摘 要:傣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她到底发源于哪里?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又是怎样演变和迁徙的呢?分布在今天中国云南和与之毗邻的中南半岛的傣、老、泰、掸等傣泰民族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泰学界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傣泰民族;族源;迁徙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023-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而地处西南的云南省是我国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其中,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景颇族、布朗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等15个民族的全部或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而傣族是分布最广又是跨境而居最多的民族。因此,研究傣族的族源和分布情况,对于实施更为和谐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稳定国家安定、推进跨境民族交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傣泰民族在其他国家多称作“泰族”,在中国称为“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傣泰民族源于中国江浙、两广地区两千多年前的百越人,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今天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泰国、缅甸北部、老挝、越南北部、柬埔寨、印度东北部等广大区域,总人口约7千万左右,中国境内约有150万左右。傣泰民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称为“滇越”、“乌蛮”、“掸”、“白蛮”、“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名称;二战前,在泰国的推动下,国际上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民族统称为“泰族”;二战后,各国将分布在其境内的傣泰民族分别命名,在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在老挝被称为“佬”,在缅甸被称为“掸”,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Assam)”,在中国被称为“傣”。傣泰民族虽在各国有不同名称,但他们均自称“Tai”或“Dai”。

傣泰民族(DaiTai Peoples)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群中的一个分支。许多学者根据各自所掌握的资料和对资料的理解,对傣泰民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说法。

范宏贵(1989)认为:“在春秋时代以前,即距今2700年以前,壮族与傣族同一起源,共同生活在岭南一带。春秋到汉代以前,即距今2700至2100年前,已进入农业为主的社会,傣族的祖先从岭南向南迁徙,定居在现在的居住地。”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壮语、傣语和泰语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的关于泰语民族与壮族同源以及泰语诸民族均是从岭南迁徙到云南乃至中南半岛的论断是极有道理的。潘其旭(2001)认为:“我们对泰国北部的泰语方言称为‘交趾语和操‘交老语的缘由,就有可能找到较为合理的线索和答案:他们同属古代百越族群某支的后裔,可能是迟至秦汉时期由中国岭南先后向中南半岛迁移。迁移的路线,可能是一路朝西北线溯江而上,沿柳江、南盘江至贵州转云南,经老挝进入泰北;一路是沿西线郁江、邕江、左江,经越南、老挝进入泰国北部。三国时交州(今云南曲靖市),唐代交趾城(今云南西畴县),也许就是其迁徙和与壮族和布依族分化过程中留下的地名踪迹。”谢远章(1994)通过对古泰语中保留的大量古汉语词汇的分析后也认为,东南亚和云南的傣泰语民族大概是在一千多年前才从我国南方迁徙过去的。

这些学者的论述都认为泰语民族进入今天泰国并在当地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10世纪前后。美国学者维亚特最近又通过对一块古代石碑铭文的研究,把泰族进入今天泰国这片土地的时间稍微提前了一些。

对于傣泰民族的起源,民族学专家方国瑜(2013)、尤中(2004)、何平(2001)、高立士(1998)等都有深入研究,他们都一致认为傣泰民族源于中国古代的百越族。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结合自身发现,对此做出以下论述。

傣泰民族源于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前的百越人。史书上所称的“瓯越”、“闽越”、“山越”、“于越”、“骆越”、“南越”、“东越”等等,都是越人族属。百越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的、分布在中国南方及中南半岛的古老族群。从历史上看,越族的先民曾经在公元前5世纪时发展起来,在今浙江省一带建立了越国。秦统一全国后,原越国境内的越人逐渐与中原地区的人们融合,成为汉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仍有许多聚居或散居在两广、滇黔和中南半岛地区,由于部落众多、不相统属,被史学家称为“百越”。百越有着共同的物质文化特征:逐水而居、种植水稻、善于捕鱼、干栏式楼房、习于水性、善于操舟;断发纹身、迷信鸡卜和图腾崇拜等。

秦汉时期将分布在包括今川南、川西南、贵州、云南地区的各民族群体总体称为西南夷。这个时期的西南夷,除了尚未进入云南的苗族、瑶族、藏族、回族、普米族等民族外,包括了土著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各民族。从族源上讲,包括了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有滇越、僚、鸠僚等。滇越,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其文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文中所说的昆明并不是今天的昆明市,而是指氐羌系统的昆明族。滇越既然在昆明族分布的西边,又以乘象为生产生活特点,所以他所在的地方应该是今保山的西南,包括今天云南西部的德宏地区。

西汉以后,史书不再见有关于滇越的记载,到东汉却出现了掸族。这里掸族便是之前的滇越。掸族最早见于《后汉书·和帝本纪》说:“永元九年(公元97年)春正月,永昌缴外,蛮夷及掸国重译奉贡。”以上史料来看,掸既与永昌郡相连,又与日南郡毗邻,能先后多次从两路与东汉王朝交往,这说明掸人在地域上连成一片的。掸是今天傣族的先民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越民族群体分布区域的变化和内外部条件的差异,原来越民族的“越”逐渐消失,而代之俚、僚、鸠僚等名称。称呼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同源民族的分化。《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兴古郡,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属县十一,……多鸠僚。”而鸠僚是他称,自称从来都是傣。

唐宋時期,壮族、傣族、水族民族的先民仍然被称为僚,但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称呼,说明僚开始向单一民族的变化。《蛮书》卷四记载“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有事出见则以此为饰,寝食则去之。……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这显然是根据牙齿装饰或文身而命名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的。《蛮书》卷四又记载“茫蛮部落,……。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诏,……。”金齿、银齿等与茫蛮是各有主要聚居区而又交错杂居。《蛮书》卷四记载“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

元明以后,傣族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史书仍称他们为金齿、白衣。至李元阳修《万历云南通志》将百夷改为僰夷。清朝以后,称傣族为摆夷。摆乃白、百、伯等音之转。这些都是他称,自称仍是傣或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将中国境内的摆夷或傣泰等统一为傣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傣泰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分布情况,这对于加强中国——东盟友好关系,促进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和推进睦邻互惠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国是一个跨境民族较多的国家,而且拥有漫长的边境线,深入探讨跨境民族问题,对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促进跨境民族交往和与周边国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宏贵.壮族与傣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思想战线,1989.

[2]方国瑜.云南民族史讲义.云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03).

[3]高立士.傣族支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06).

[4]何平.从云南到阿萨姆:傣—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潘其旭.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南宁:广西民族研究,2001(01).

[6]谢远章.再论泰—傣古文化的华夏影响及其意义.东南亚,1990(03).

[7]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