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潜心感悟教材

2019-07-25罗太珍

课外语文·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备课教学设计

罗太珍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教學理念,不应割裂历史来看问题。现在的新理念其实是对旧有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旧有理念的一种扬弃。只有把教材视为一个范例,视为教与学的素材,教师才能真正地站在高处,对课程进行再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材向学生靠近,让教材向学生开放。

【关键词】备课;开放的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许许多多的新名词、新理念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视野,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应割裂历史来看问题。现在的新理念其实是对旧有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旧有理念的一种扬弃。比如说基础知识的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对教师的角色新的时期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过去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后来发展到课堂上教师是主要角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师生间的谈话来完成;今天我们说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应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我想只有把教材视为一个范例,视为教与学的素材,教师才能真正地站在高处,对课程进行再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材向学生靠近,让教材向学生开放。

一、变“远离现实”为“走进生活”

人们常说语文是一种工具、一种语言,但我却认为语文是一种文化。我认为教师备课时要有意识地由书本走进生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恰当地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教学加工中,赋予教材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激昂状态。

比如在教学《花钟》一课中,每一种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在生活中学生可能没有留意到花开放的具体时间,通过课文的学习,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能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学贵在有“疑”。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引领学生带着课本,带着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进知识殿堂,实现自主学习。备课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关键环节设疑布障,努力做到既培养、发展学生智慧,又把培养学生智慧的土壤还给孩子。

比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爬山经历,可以与课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做一对比,学生在遇到与自己相同经历时就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踊跃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与文本里的人物产生共鸣。可见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完全是用他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知识的过程。我想,也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学的体验才是幸福的、自信的、快乐的。

三、变“整齐划一”为“分层施教”

不管怎么变,教师备课始终围绕着一个“实”字。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力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受到充分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强求学生在学习上都获得同等程度的成功体验是不可能的,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备课时注意差异教学的设计,分层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尤其是给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力求适应不同身心发展的需要。

其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存在的人,课堂上也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一旦发生,作为教师要做到适时、适度地引导。对于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教师要给予适时的表扬、鼓励,或是恰当的引导,而不能把学生束缚、掌控在自己左右,如果是那样,又谈何以学生为主体?谈何创新呢?

四、变“过滥表扬”为“有益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主动探究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课堂评价中,教师不仅要适时适当给予点拨、调控、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自信和乐趣,更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反思,使学生对解题策略和思维方法有所感悟,为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提供借鉴。所以在《认识路线图》一课中设计乘公交车出游路线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个你最想去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应该怎样乘车,才能以最短距离到达想去的地方。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激励、导向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空间中,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孩子们通过相互的启发、交流设计出多种不同的乘车路线。我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教师评价语言的反思,会想出更多、更巧妙的方法。

五、变“单一传授”为“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的开放关键是在一个“活”字上。“乐”是“活”的前提,“情”是“活”的关键,“美”是活的目标。把课“教活”的核心是学生“学活”。课堂组织形式向多元化转变,课堂上出现了小组合作、分层指导、探究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随之多种多样。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做题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维,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六、变“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是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例题作为学习材料。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也并不例外。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努力把静态封闭的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研究,在动态中生成的过程。

七、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依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从而对教学材料精确掌握。虽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有效。所有教学策略的选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课堂提问的设计等等,都必须注重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兼,孙天.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俞程浩.课程·教材·教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何成刚.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备课教学设计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提高初中毕业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策略探析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