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发展健康行为视野下高中学生 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及其教学建议

2019-07-25胡滨

体育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健康教育

胡滨

摘  要:健康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而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是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发展其他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应从激发兴趣、加深运动体验、提高认识、知识传授以及实践运用等多个方面综合推进。

关键词:健康行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运动参与;健康教育;体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15-03

一、健康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健康行为是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鍛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课标》从健康对个人发展的角度阐明了健康的重要性,实际上健康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对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正是由于“健康”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2000年开始,体育学科的课程名称从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其目的就在于要充分发挥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强调在体育学习中融入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而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高中学生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行为,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特别要重视引导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科学性。要让他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保持健康行为,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落实“健康中国”所提出的“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主题而努力奋斗。

二、培养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对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不仅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行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发展其他学科核心素养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是增进健康的重要因素

人的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既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如某些疾病就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如饮食和营养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都会影响人的健康水平。但最重要的是作为主体的人根据自身条件去主动适应环境,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行动来增进或保持健康。这些用于增进健康的方法和行动也就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健康行为。《课标》指出,高中学生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

体育锻炼是一种能够增进人的体能和机能,改善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在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体育锻炼对保持和增进健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坚持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也成为现代健康观念的重要内容,是健康行为的重要表现。对于不同的个体,受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制约,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会有差别,但只要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手段坚持锻炼,都会对健康有所促进。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其健康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进行锻炼,身体机能就有可能下降,体能水平也会由强变弱,经常有规律地科学锻炼,身体机能可以得到改善,较弱的体能也可以变强。受到遗传规律的制约,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儿童到成人,最后逐渐衰老的过程,体育锻炼不能改变这个过程,但是通过坚持锻炼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使得自己在各个生命阶段都能保持相对最好的健康水平。因此,在发展健康行为的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应大力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所谓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就是坚信体育锻炼能改善健康,并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认识和行为。体育锻炼意识是学生在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后,对于体育锻炼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来引导自己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在运动兴趣和体育锻炼意识的驱动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养成的。通过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具备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进而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终身健康。

(二)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对发展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作用

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是要在长期的运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深刻体验,深入反思才能逐步实现。具备了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将使高中学生在真切的锻炼体验中,在经过奋力拼搏取得锻炼效果时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体育的多种作用和健康的价值。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发展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对于全面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促进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载体作用,从发展健康行为的视野来看,这种载体作用也间接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

《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一般来说,具备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学生,大多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和作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坚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进而也就可以较好地达成这一课程目标。从体育学习的角度看,具备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发展体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也是发展体育品德素养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要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还是要提高体能,都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具备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人常常更能够投入到这种反复练习中,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而随着运动能力的提高,运动体验也将更为丰富,对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刻,进而对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也会产生促进作用,最终形成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和运动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坚持体育锻炼的过程常常也是体育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具备了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够坚持参加那些运动负荷较大、对抗性较强、具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如长跑等,就能促进意志品质的坚韧性,发展勇敢顽强、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而通过坚持参与比赛情境不断变化的体育项目,如足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则会提高意志品质的果断性,对发展积极进取、自尊自信的体育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体育品德的提高对促进锻炼习惯的形成和维持也会有促进作用,因此二者也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三、发展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的教学建议

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育锻炼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逐步趋于稳定,对体育的价值和作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经验和认识为高中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了基础。但也有很多高中学生锻炼习惯和对体育的认识仍然较为欠缺。有调查表明很多青少年在學习之余更愿意选择上网或打网络游戏来调节生活、放松身心,其次才是运动休闲。对于他们来说,体育锻炼没有成为课余休闲的最佳选择。对于这些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体育锻炼的意识仍有待提高,锻炼习惯还要加强。究其原因,既有缺乏必备的运动技能和兴趣的因素,同时也有对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等原因。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为进一步发展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在体育课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并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传授相应的知识和观念,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习惯的刻意培养,努力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与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在教学中可以从传授相关知识和提高锻炼能力,以及激发内部动机、加深运动体验等方面着手,来发展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一)在健康教育模块中介绍体育锻炼增进健康的价值和方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在健康教育模块中,要使学生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增进健康的原则与方法,要培养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技能,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教授这些内容时,要让高中学充分认识体育运动对于增进健康的意义,如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的机能和适应能力,改善身体成分,有利于调节情绪,促进人际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包括科学锻炼在内的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充分了解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重要性。这些知识的传授,要与学生的运动体验相结合,共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二)发展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

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参与体育运动的内部动机主要源自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以及完成挑战性任务时的乐趣,或者是源自对体育价值和作用的认同。前者常常被称为直接兴趣,后者被称为间接兴趣,前者常常是后者的基础。在高中阶段,要充分利用模块化教学的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迎接挑战等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逐步理解运动的价值。促使学生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转变,逐步达到喜爱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乐于参与课外体育与健康活动和竞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状态。

(三)发展学生的运动专长,加深对运动价值的体验和认识

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高中学生应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这为学生发展专长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运动认知,突出技战术运用,充分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等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专长,并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及日常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来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此外,在发展运动能力的过程中,还应渗透有关体育文化的介绍和熏陶,包括各运动项目的演变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奥林匹克文化、运动健身文化等,使学生不仅从自身的运动体验中感受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还能通过掌握和了解体育文化来加深对体育的认识,为发展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奠定基础。

(四)在体能模块加强体育锻炼实践,养成习惯

根据《课标》的规定,体能模块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掌握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方法,学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锻炼方式、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这些科学锻炼的内容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密切相关,只有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健康,从而巩固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也可以说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发展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应有之义。

在体能模块的教学中,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应从两方面进行开展教学。一方面是传授科学锻炼的知识,包括体育锻炼的原则和锻炼计划的制订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引导高中学生将科学锻炼的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前者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才能称得上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教师在传授科学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运动能力、体能水平合理选择锻炼的方式,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系统地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并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不断战胜自我,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日积月累,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总之,发展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增进全民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发展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不仅要通过健康教育模块来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结合体能模块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还要通过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运动专长,加深运动体验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健康教育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电话出院指导联合健康教育对妇科肿瘤患者疗效的影响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