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2016-05-12向芬

教师·中 2016年4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

摘要:目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整个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问题入手,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影响因素、途径方式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促使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28-03收稿日期:2016-02-1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U—11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向芬(1977—),女,苗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健康教育研究。

民族地区往往是集中连片贫困区,其农村小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往往性子较野,又因为良好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偏失,存在多种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饮酒行为报告率高于北京、广州、福建及全国的调查结果[1]。少年儿童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其中小学阶段是优劣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2]。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和健康行为的培养,不断重复、充实和巩固,并使其系统化,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健康状况,使其受益终身。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 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这一概念最早由 Kasl 和 Cobb 于1966年提出,认为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或早期出现疾病而采取的行为。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是为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自身或他人身心健康而积极采取的各种行为或行为取向[3]。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主体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其健康行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通过养成教育影响和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确立和巩固是教育者的难题。健康行为的形成是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一直以来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行为模式。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应着重于对其健康行为建立、改变和巩固,即养成规律的探讨。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是根据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自身特点和知行能力,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其存在的不健康行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从培养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入手,把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

因为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生多与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关,而且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最终都可找到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可见,健康行为是保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4]。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就是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对于健康行为的认识水平,改善对待健康行为的态度,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生活,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2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

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健康行为概念模糊,安全行为问题严重,饮食习惯不健康,体育运动不足,作息时间不规律,卫生习惯差等方面。结合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及特点,确定了以下养成教育内容。

健康饮食行为。认识常见食物,平衡膳食;每天喝牛奶,按时吃早餐;少吃腌制、熏腊食品,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不吃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饮生水,主动饮水;按时就餐,不边吃边说、边吃边看,不吃过饱等。

健康睡眠行为。正确睡眠的姿势,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晚上按时就寝,中午进行适当的午休等。

体育锻炼行为。正确认识我们的身体,认识体育锻炼与人体身心发育及健康的关系,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并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健康行为。

规律作息行为。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做作业,按时就餐等,养成能科学地安排好作息时间并遵守的行为。

卫生保健行为。学习卫生保健,例如书写卫生、阅读卫生;生活卫生保健,例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剪指甲,勤洗澡,定期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例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制造环境污染等。

健康安全行为。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识与规则的了解及遵守,避免不安全行为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包括溺水、交通意外、打架等暴力行为;认识有关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应付突发意外事故(地震、火灾、泥石流、洪水等)的知识及相关求生技能。

戒除不良嗜好行为。戒烟、戒毒、戒赌,戒除酗酒、网络成瘾、黄色视听读物等。

三、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影响因素1民族不良传统的因素

少数民族因为历史和地理等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行为传统,而其中有些是影响健康行为的不良传统。许多民族地区处于高寒山区,喜欢吃高盐、高热量的食物,民族地区农村因交通不便,劳作的山地离家较远,一般一天只吃两餐饭,严重违背少食多餐的膳食原则。少数民族人民生性粗犷、豪放、热情,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小就养成了吸烟饮酒等不利于健康生活的行为。据张亮等人研究[5],湘西州农村初中生(≤13岁)饮酒的报告率远高于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据张天成等人研究[6],土家族中学生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较高,而苗族中学生吸烟饮酒、非故意伤害、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

2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小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教环境的好坏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父母则更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成为影响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普遍偏低,健康意识淡薄,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低,过分依赖学校,没有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再加上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交流,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对小学生进行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故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基本缺失。

3学校教育的因素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也有很多偏失的地方。学校虽然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但学校对健康课程重视不够,因其是“副课”并不受到重视,经常被挤占。学校健康教育仍存在专任教师比例偏低,素质不高,教学方式陈旧;教学重知识目标,忽视行为养成目标,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健康教育课程热情不高,健康意识不强;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4社会环境的因素

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有必然性,因为所有人自出生起便与周围世界息息相关,也正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才慢慢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生态文明建设落后,存在很多不良风气。如农村集镇里的黑网吧、游戏厅缺乏监管,小学生可自由出入;法制观念淡薄,打架斗殴现象比较普遍;不讲文明礼貌,说脏话、随地吐痰等。小学生因年幼,在心理尚不成熟、认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惯,形成不健康行为。

5个人自身的因素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认知水平低且知行分离,健康知识难以内化并转化为健康行为。因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科技长期落后于汉族地区,造成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存在民族自卑感,缺乏自信,且容易焦虑或自卑,自我管理效能低下,意志力薄弱,当无形间形成了某些不健康行为之后,不能够坚决改正,健康行为养成缺乏动力。

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路径方法 (一)建立健全的学校健康行为养成教育体系

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形成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学校健康教育课是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最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知识、养成健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7]。因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健康教育,所以学校的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关键和保障。

1构建健康行为课程体系,保障健康行为养成

首先,学校应组织相关老师根据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等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课程体系,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养成目标和计划,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行为。其次,学校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人的行为直接受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是人脑对行为的主观反映,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问题只有找到内在的心理根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行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危险行为进行预测,加以干预,才能真正保障健康行为的养成。

2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行为养成

学科教学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小学生在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要求老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因素,把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例如,科学课的《食物的营养成分》、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的《科学饮食每一天》、数学课中的《营养含量》、语文课中的《腊八粥》都涉及科学饮食知识,都能培养健康饮食行为。在此基础上,让各个学科的教研组制订出行为养成教育目标和养成内容,写出养成计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在多学科教学中交叉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3整合师资力量,以身作则,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民族地区农村老师长期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学生自然地视任课老师为学习的楷模,老师的健康规范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要整合健康教育师资,对职前的农村老师进行健康教育专业训练,对职后的农村老师进行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特别是健康行为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老师的健康知识水平,规范其健康行为。学校可以选择健康素养高、有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经验的老师做健康行为老师,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训练,另一方面给学生作示范,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们直观、标准的典范。

4以各种制度为约束,强化健康行为养成

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践行。但学生的行为发展本身并不能自觉地变成一种习惯,而是需要在行为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强化、校正、再强化才能够达到。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现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他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8]可见要养成健康行为的习惯,需要学校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订科学、具体、可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各种制度如作息制度、就餐制度、卫生保健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来约束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和形成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行为。同时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强检查督导,可建立教师值周制度、学生健康行为考评制度等,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来强化小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5打造健康校园文化,辐射健康行为养成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健康行为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营造良好的健康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把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辐射、渗透到校园环境中去,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环境,使学生时刻置身于无声的养成教育氛围之中,达到行为养成的目的[9]。学校通过开展健康知识学习与竞赛,举办健康行为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行为养成活动,利用广播、电影、宣传栏、黑板报进行健康行为养成的宣传等,无形中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获得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

(二)建立常态化的家庭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监管模式

建立常态化的家庭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监管模式,重视健康行为养成,积极配合学校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父母要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健康行为的重要性,自发地关注孩子健康行为的养成。其次,父母要对孩子仔细观察,多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健康行为,加以纠正。最后,家长与老师常交流,积极配合学校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杜绝“5+20”的情况出现,把孩子在家时的行为表现及时反馈到学校,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三)形成良好的社会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支持体系

严禁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不向未成年人售烟、售酒。卫生机构为学校提供健康服务,联合学校进行艾滋病、常见病、常见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帮助学校在健康教育中引入预防健康危险行为教育,制订健康行为训练方案,规范健康行为等。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给学校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制订统一的健康教育教材。高校积极培养职前健康行为教师,管理部门大力培训健康行为教师,完善健康行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以此来支持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四)构建三位一体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干预体系

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力量[10],为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订健康行为积分卡,建立“校评—家庭评—村组评” 和“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机制,形成“学校—家庭—村组”和“教师—学生—家长”监督平台,构建“学校教育—家庭监督—村组支持”的三位一体的养成网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联手干预,共同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健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共同持之以恒的努力,坚持不懈的践行,更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高度关心和支持,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共同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福兰,张天成,陆盛华,等武陵山区土家族与苗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5,(3):352—356.

〖2〗杨雄养成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4,(5): 1—5.

〖3〗Kasl S V,Cobb SHealth behavior,illness behavior, and sick role behavior〖J〗Arch Environ Health,1966,12,(2):246—266.

〖4〗张锦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研究和干预〖D〗杭州:浙江大学,2011.

〖5〗张亮,熊静梅,张福兰,等湘西州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15,(10).

〖6〗张天成,张福兰,郑丽湘西州土家族与苗族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9):29—33.

〖7〗李莉,王萍,张强,等6省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4):264—266.

〖8〗彭立永浅谈技校生的习惯养成教育〖J〗科技信息,2009,(12):143.

〖9〗王飞加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实践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3):59—61.

〖10〗黎齐英,宋德源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互动平台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8):51—53.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