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9-07-19郭云鹏

现代畜牧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郭云鹏

摘要:鸡马立克氏病(MD)是我国重点控制三大疫病中的一种,是由于感染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而导致的一种最常见的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通常是大于2月龄的鸡容易发生,主要特征是各种器官和组织(包括皮肤、虹膜在内)以及外周神经发生单核性细胞浸润。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全世界上各个养禽国家和地区都可发生,且随着养鸡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造成更大的危害,发病鸡群的经济损失能够超过50%,必须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疫情处理;疫苗免疫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1-0088-02

1 流行病学

鸡是马立克氏病最重要的自然宿主,易感性最高,通常是在2~5月龄出现发病。但近几年有报道指出,有些毒株的致病性非常强,能够严重危害火鸡。任何品种或者品系的鸡都可感染该病,但由于不同个体对其的抵抗力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都不同。另外,不同日龄鸡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不同,一般在出雏和育雏室发生早期感染会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而大日龄鸡感染后,尽管病毒能够在体内不断复制并通过脱落的羽囊皮屑排到体外,但大部分不会出现发病。此外,母雞的易感性要高于公鸡。

鸡群感染毒力不同的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会具有不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尽管致瘤的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都属于血清1型,但各个毒株间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构成一个连续的毒力谱,有些基本无毒,有些毒力非常强。另外,有些可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因素也对该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影响。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传播,且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都可传播。病鸡和带毒鸡的羽囊上皮细胞内所含的病毒会不断复制,通过皮屑、羽毛排到体外,导致鸡舍内的灰尘长时间具有传染性,从而感染其他鸡。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外观健康的鸡也可能长时间带毒、排毒。该病不可通过垂直传播,也往往不会经由污染种蛋表面而传播该病。

2 临床症状

有时病鸡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大部分病鸡表现出精神沉郁,独自在一旁蹲伏,受到外界刺激时反应迟钝;鸡冠发育较差,脸色苍白,发生下痢,机体明显消瘦,出现瘫痪,双腿麻痹,往往呈劈叉状。部分病鸡表现出头颈歪斜,嗉囊扩张或者麻痹,即所谓的“大嗉子”;双翅下垂、麻痹,如同穿大褂。部分病鸡的脚趾发生弯曲,如同缺乏维生素B12的症状,一般是120~140日龄的鸡常见,且出现症状后经过大约10天即可死亡。部分病鸡的瞳孔明显收缩,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虹膜褪色、增生,一侧或者双眼失明。病鸡感染皮肤型马立克氏病,可见皮肤上存在不同大小的肿瘤。

3 实验室诊断

3.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既对该病的诊断有很大价值,还对病原特性及流行病学的研究非常重要。病毒初代分离培养,通常是取病鸡血液淋巴细胞或者淋巴组织的单细胞,制成悬液后在易感的细胞上接种进行培养。一般来说,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血清1型(MDV-1)的分离培养适合选用鸡肾细胞(CKC)和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血清2型(MDV-2)和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血清3型(MDV-3)的分离培养适合选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通过接种5~14天后细胞就会形成典型蚀斑,3个血清型病毒会形成不同的蚀斑,据此可加以区分,但应用特异性血清作免疫荧光(IF)染色能够更准确区分。

3.2 病毒抗原的血清学检测

适合对病鸡毛尖和毛囊上皮、溶细胞感染的淋巴细胞组织以及感染的细胞培养物等病料进行检测,主要使用的试剂是针对各种病毒的特异性抗原或者表位的单克隆抗体,可采取荧光抗体法、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免疫过氧化酶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3.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该法能够鉴别野毒株、致弱株以及肿瘤中的病毒DNA,也能够用于鉴别测定引起鸡各种肿瘤的马立克氏病病毒、网状内皮增生性病病毒、淋巴增生性病病毒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3.4 DNA探针技术

该法是通过DNA点杂交的方法对病鸡羽尖提取物中病毒的DNA进行鉴定,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优点。

3.5 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

病原分离和血清学检测可用于判断鸡是否感染病毒,但无法判断是否形成肿瘤,因此在病鸡没有明显病变时需要经由病理组织学观察才可做出准确判断。该法主要根据肿瘤细胞大小不同、着色不均匀、多级核分裂象以及不同形态的淋巴样细胞等特有的组织学特征来进行鉴别诊断。

4 防控措施

4.1 疫情处理

只要确认鸡场发生马立克氏病,要立即淘汰、扑杀所有鸡,并对尸体采取无害化处理。然后全部鸡舍都要进行全面清扫,确保病鸡排出的粪便和其污染的饮水、饲料等污染物都清除干净,接着用3%~5%热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消毒,每天1次,之后必须经过几周的空置,才允许引进新鸡。

4.2 疫苗免疫

目前,我国使用的马立克氏疫苗有两种,即冻干苗和液氮苗,二者都无法抵抗感染,但能够避免发病。冻干苗是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疫苗,其易保存,使用方便,但无法预防超强毒株的感染发病,且母源抗体会对免疫效果产生干扰,容易引起免疫失败。液氮苗主要包括CV1988、Z4+FC126、SB-1+FC126等疫苗,其可预防超强毒株的感染发病,母源抗体对其具有较小干扰,但这类疫苗的保存和应用技术要求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推广应用。刚出壳的雏鸡必须在24 h内注射马立克氏疫苗,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注射。如果鸡场发生严重污染,还要在出壳1~2周内使用马立克冻干苗进行二免。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雏鸡在24 h内接种疫苗,但在注射一段时间内依旧能够感染发病。据报道,1~2日龄雏鸡感染时,疫苗保护率可达到20%;7日龄感染时,保护率可高达70%;14日龄感染时,保护率能够达到80%~90%,相比于成年鸡,1日龄雏鸡的易感性可高出1000倍,因此要避免雏鸡在小于30日龄时接触马立克氏病病毒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疫苗保存和使用的温度过高,会导致其免疫效果明显降低,且疫苗稀释经过1 h会导致蚀斑数下降50%左右,因此注射疫苗速度必须要快,并且要持续摇动,避免出现沉淀。

猜你喜欢

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分析
斯诺医生——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创立者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浅谈控制猪流行性腹泻不同技术路线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鹅副黏病毒病实验室诊断方法浅析
一例肉鸡H9亚型禽流感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报告
猪肺疫的诊断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