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丽铺张之下的缺失

2019-07-15江晶晶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甄嬛传

江晶晶

摘要:《后宫甄嬛传》作为网络小说中的成功者,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大众文学作品,但在商品化时代的网络创作的浮躁背景下,《甄嬛传》也存在一些缺失。本文结合《甄嬛传》的创作背景,从语言、人物两个方面对《甄嬛传》的创作成就进行了研究,也指出了《甄嬛传》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甄嬛传》;概念化的语言;简单化的人物;商品化时代的网络创作

《甄嬛传》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对《甄嬛传》的诗性建构。《甄嬛传》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小说氛围优美精致,造就了一场华丽铺张的阅读盛宴。但是,对华丽文风的过分崇尚,也给《甄嬛传》的创作带来某些缺失。

一、华丽却流于概念化的语言

《甄嬛传》的语言十分华丽,这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在小说中对古典诗词的大量化用,另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对于古典语式、语气的模仿。

在语汇、语言习惯上,《甄嬛传》明显受到明清小说语言的影响。例如小说中写到甄嬛打发不忠的奴才离开自己的一段:

流朱冷笑一声:“好个身不由己,我却不知道这世上竟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道理!”

“牛不喝水强按头”这一成语即出自《红楼梦》。《甄嬛传》在语言习惯、语言结构上,也采用明清小说体的形式:

我“噗嗤”笑出声来:“真真是張猴儿的油嘴!”

“猴儿的油嘴”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这猴儿惯的了不得了,拿着我也取起笑儿来了!恨的我撕你那油嘴。”“没的”表示的意思是“休要”,“没的……”这样的说话习惯在明清小说中常常出现,但与现代人的说话习惯明显不符。

《甄嬛传》的作者在古代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在《甄嬛传》中随处可见对古典诗词的化用。这些古典诗词的化用,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古典的语言氛围,与小说内容正相吻合。

但《甄嬛传》对古典语言范式也存在着过分依赖的倾向。且看下面一段:

满座花红柳绿间,皇后气质高远宁庄;敬妃姿态丰柔颐和;欣贵嫔爽朗明快,令人观之可亲;眉庄是宁静幽雅,令人见之意远;曹容华明眸含羞;秦芳仪纤腰如束。

在这一段中,作者形容妇女神貌多采用现成已有形容词,例如“高远宁庄”、“丰柔颐和”、“宁静幽雅”,或采用古典文学中的已有语言范式,例如“明眸含羞”、“纤腰如素”。皆是古典文学中常常用来形容妇女美貌的词语。

语言在被反复使用中,会失去最初的新鲜感,变成一种机械化的反应。将文本的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本身看作是一种事物,这些形容词就像事物外面的包装。一开始,人们会通过包装去感受事物,认识事物,但当包装被反复使用,我们便只通过包装去识别事物,只通过事物的初步特征去识别事物,我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在这样的感觉的影响下,事物首先在作为感觉方面减弱了,随后在再现方面也减弱了。正是由于对词语的一贯感觉使人们省略了对事物本身的体会与感受。正如文学评论家维·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书中所说,“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作者往往需要通过陌生化的手法来使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使读者充分体验事物。《甄嬛传》的作者大量使用现成已有的语言、意象,事物给人的微妙的感觉被简单的形容词一笔带过,缺少感官上的细腻描摹,这样一来使得小说在内蕴上缺少作者独有的体验与表现,显得空洞乏味;二来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缺少陌生化的审美体验,使得小说细节缺乏感染力。

二、类型化、简单化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文论家甚至将人物放在比情节更重要的地位上,“假如我们不承认情节是通过人物为欲望所支配的抉择来发展的,那就几乎想不到什么才是情节的发展。”(1)但是,在小说叙事中,情节的复杂性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往往成反比:“假如要强调行动或情节的复杂性,人物的塑造就会相对弱一些,比如侦探小说;反之,以刻画性格为主的心理小说中,由于强化了人物的塑造,情节便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2)

《甄嬛传》是作为网络小说出现的,网络小说娱乐性极强,读者在选择阅读网络小说时,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得阅读的快感。作者为了取悦读者,往往不遗余力地构造精彩的故事情节。《甄嬛传》致力于将女主人公置于险境迭生的斗争环境中,构造离奇的情节,这使得《甄嬛传》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稍显薄弱。

《甄嬛传》的创作中,既有圆形人物,也有扁形人物,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在小说中共同结合,建构了这部后宫斗争的宏大图景。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是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观念,“一部内容复杂的小说,往往既需要圆形人物,也需要扁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由多种性格元素组合而成的人物形象,性格多侧面、多层次,灵魂纵深开掘,动态变化。扁形人物是指“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独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人物,人物自身的素质或特性一般比较简单,个性单一,趋向类型化。在《甄嬛传》的创作中,小说的女主人公甄嬛是作者塑造的一位圆形人物,初入宫廷时甄嬛是一位对爱情怀着浪漫理想的纯真少女,在经历皇帝的薄幸和宫廷的残酷斗争后,甄嬛变得深谙机巧权谋,成长为一位心狠手辣的权谋家。而《甄嬛传》中其它人物则大部分是扁形人物,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类型化人物形象。诸如华妃,在作品中的特点就是骄横跋扈,痴情愚蠢;玄清(影视剧中为果郡王)的特点就是吟风弄月,自在逍遥;胧月公主聪明机灵等等。

有时出于情节需要,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较为随意,缺乏推敲,使得人物出现了明显相悖于常识的特点。

原著中有这样一段:大周接待外族(赫赫)使臣,外族使臣挑衅大周,在酒宴上出了“解开九连玉环”的难题,满朝文武无一人能解开,胧月公主自动请缨,称自己能解开九连玉环,在拿到九连玉环后,却将九连玉环摔碎:

赫赫使者瞠目结舌,惊道:“你……你……这九连玉环价值连城。”

胧月仰首道:那又如何?你只求解开之法,并未说要不伤这玉环。她傲然道:“何况你所说练成之物,孤自幼看惯得多,何必为一玉环失了使臣气度,叫人觉得赫赫小气。”

在小说中,胧月公主只是一个六岁孩童,虽是聪明机警,但这种聪明机警却显得过分成熟了。在这段对话中,胧月公主的言谈举止显然超出了一个六岁孩童的认知水平。六岁的孩童很难以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而引文中胧月公主的对答却体现出对外交关系的深刻理解,以至于犀利的辞令令外族使者无以应答。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处理未免有些简单化,给小说留下过重的虚构痕迹,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间相去甚远,影响了整体的小说质量。

《甄嬛传》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大众文学作品。在商品化时代的网络创作中,《甄嬛传》不以感官刺激来煽情,不以噱头来哗众取宠,仅仅依靠诗性的故事建构获得了大众的欢迎与认可,实属不易。但《甄嬛传》对诗性的过分追逐也给《甄嬛传》带来某些缺失,一方面,对古典语言的过分借用使得小说语言流于概念化,小说在内蕴上缺乏作者的独特体验与表现,语言流于辞藻的堆砌。另一方面,对曲折的故事情节的过分追逐又使得《甄嬛传》在人物塑造上略显粗糙,为了迎合情节的需要,人物特征不符合人物发展的内在伦理。这些给《甄嬛传》的艺术质量带来了影响,但并不能否认《甄嬛传》在80后的网络创作中带来的积极探索。作者流潋紫至少开始兼顾到大众文学的内在特点、时代卖点与文学审美品格之间的比重关系,对于80后作家的网络创作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积极姿态。

注释:

[美]R.V.卡西尔著,朱纯深等译:《情节:在今日小说中的地位》,建狄克森、司麦斯合编《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128页。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第84页。

猜你喜欢

甄嬛传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下看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中国清代后宫嫔妃称谓的中英翻译研究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