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金莲小说中的生死观

2019-07-15张存贵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张存贵

摘要:马金莲作为一名回族作家,自小就接受着伊斯兰与回族文化的熏陶,对回族文化有着很透彻的认知与感受,因而马金莲在小说中对于回族的生死观有着深层次和多角度的书写与剖析。我们在马金莲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回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生死观,即在注重现世的同时也在注重后世,也就是两世兼顾和两世吉庆的哲学生死观,以及灵魂的永恒、现世和后世的平等与后世天堂地狱的存在等思想。深入探究马金莲小说中的生死观对研究马金莲小说的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马金莲;生存观;死亡观;两世吉庆观

一、坚韧而宽厚的生存观

由于民族的现实存在,任何一个作家,总是隶属于一定的民族。[1]马金莲出生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家庭,从出生起就接受着回族文化的熏陶,也在家庭成长和社会阅历中逐步积累拥有了自己的观照视角与审美追求,并将自己对回族文化和生存的感悟紧密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虽然马金莲的人生价值观体系会随着她的生活变迁而发生变化,但是有些基本的思想观念在回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变得相对稳定,并对马金莲起着长期的指导作用。我们从而可以在马金莲的小说中去研究、探讨回族的生存观。

(一)坚定信仰,恪守正道

在马金莲的小说中,每一位个体的生命意识里都有着神圣的信仰存在,这种坚守信仰的思想或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在现世的一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死亡。这种信仰思想是马金莲小说中回族生存的根基和追求。只有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言行合一,才会拥有完美的信仰,也才会获得真主的喜悦和庇佑。在马金莲的短篇小说《一抹晚霞》中,舍尔巴奶奶从九岁起开始净礼、做礼拜,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从未有过间断,认真地履行每一天的净礼的同时,还在默诵着《古兰经》章节。无论是净礼的每一项环节,还是虔诚礼拜,或是诵读《古兰经》,这种追求身体和精神上的洁净,不只是让舍尔巴奶奶,也让每一个回族都会感觉到信仰的神圣和庄严。这种对信仰的恪守意识在西海固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变得相当坚定,并在世世代代中传承下去,进而也会影响着西海固的未来。

回族在信仰上虔诚的表现不仅是在特定的民族节日、风俗、礼仪和功修上,还体现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马金莲的小说中可以梳理出很多回族在日常生活中坚守信仰的内容。比如有“泰斯米”、“知感”等。在《暖光》里,婆婆知道“我”怀孕时就响亮的说了声“知感真主”。婆婆并没有因为我的多次流产而去抱怨命运,而是想到自己就能抱上孙子就特别感恩。知感,这不仅是穆斯林的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即要学会知恩,也是穆斯林的一种人生态度,即知足坦然。这也是对真主的敬畏和遵从,是从内心里坚守信仰正道的表现。在马金莲的小说中,还经常会写到穆斯林之间的基本问候语“色俩目”,这和其他词汇有着相同的内涵,是在历史的传承中沉淀下来的特定的民族文化符号,这种信仰符号已经深刻地融入到这个民族鲜红的血脉里。因此,可以说对信仰的坚守与虔诚是回族现世的第一要义与准则,只有获得了真主的护佑,才会在现世获得真正的平安与幸福。故而,坚守、完善信仰是回族在现世最想追求和希冀的。

(二)孝敬父母,乐善好施

回族特别重视孝道,即孝顺父母长辈。《古兰经》多次强调,对人们恩惠最大的,首先是自己的父母,然后才是仁慈的真主。孝顺父母不仅可以让自己得家庭充满和气幸福,还有利于引导子女行善,更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可以得到真主的恩赐,在后世可以进入天堂。进入永恒的乐园。在短篇小说《难肠》里,父母因没有生育男孩,“我”就承担了孝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要时刻维持着自己和丈夫的关系,还要照顾孩子、洗衣做饭、春种秋收等。另一方面,还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逐渐老去,丧失了劳动力,而招致丈夫的嫌弃和厌恶,但“我”并没有放弃照顾父母亲的责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坎坷波折,都要让父亲在余生的日子里过上好日子。这种对父母的孝顺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积累熏陶中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中,这是义无反顾的,也是西海固人活着的重要意义。

在马金莲的短篇小说《绣鸳鸯》中,在收留了因天气寒冷而受冻的货郎子后,爷爷和父亲毫不犹豫地就进行了帮助,让货郎子免受死亡之灾。在发起高烧的夜晚,锁子骨受伤的奶奶不顾自己的疼痛,一夜无眠却仔细地守护着货郎子。我们看到行善思想在“我”的这一家人身上体现的深刻性和凝聚性。这种发挥着人性光芒的善良,是来源于宗教哲学思想的潜移默化下的熏陶和育化。因此可以说,这种行善思想是根植于深沉的历史中,是没有功利性的、单纯的和纯粹的,这是对坚守信仰的一种自觉的体现,因而在干旱闭塞的西海固地区有着永恒而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达乐观,坚韧耐劳

众所周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马金莲出生于西海固地区,这里是曾被联合国誉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一年四季干旱,水资源缺少,无论寒冬暖夏。四周山脉因自然因素,亦或放牧而变得光秃秃的,生态自然遭到严重破坏。山沟从横,乡村邻居分布也是沿山势或水流,交通十分不便。然而,这里的人也没有别的出路,只能依赖这片土地进行生存,勤勤恳恳的进行耕作,日未出而作,日已落才息。因此,贫瘠的环境造就了人们坚强、隐忍的意识。在《孔雀菜》中,从小就失去母亲的舍木十五岁就孤身外出去深圳打工,依靠在工地上搬砖头、背水泥、刮腻子等劳力挣钱,更甚通过抽血卖钱。十年辗转累垮了身体,在患绝症即将离世之际才回到小小的村庄陪伴父亲。在一点一点地走向死亡中,舍木享受到了乡亲们带来的各种美食,最终说出了自己对清贫生活的体验。“小时候我要是能吃到这些,这些年我就不会把钱看得那么重,不会连自己的生命都搭上啊。我穷日子过怕了,就只想活的好一点儿。”[2]马金莲借舍木道出了自己对西海固地区底层生存的思考与体会。舍木在坚强的活着,这种坚韧的生命意识值得任何人尊重、钦佩。然而,这种坚韧的生命意识的背后是一种对生存困境的乏力的苦叹,这是一种活不下去又走不出去的绝望,这是西海固地区每个人的宿命,压垮了一代又一代人,让西海固的人看不到一点希冀和出路。但马金莲在描述西海固的苦难时并不是以冷漠的视角和客觀的手笔去阐述,而是倾注着人文情怀,着力描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面对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宗教般虔诚的坚守与执着。[3]回族人并没有对生存、活着进行逃避,而是宽厚兢业、坚守质朴、昂扬向上的活着。在《金花大姐》中,父亲带着我们去山口边散粪,冷风吹皴了几个少女的脸庞,手背上也都是裂开的冻疮。马金莲通过简易而平和的口气说道:“没办法,谁叫我们是农民的孩子,我们的命生下来就是苦的,但我们没有抱怨命运,而是认真地应对着。”[4]虽然西海固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但西海固人有着不屈不挠的、勤劳朴实的奋斗精神,有着强悍的灵魂,他们不甘于生活的苦楚。生活的艰难永远也压不倒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想活下去的期盼,这种活着的思想无不浸润着信仰的巨大能量和信念。因为人们拥有真主的保佑,即使再贫穷的生活也会意志坚定,只有这种坚不可摧的信仰才会让回族人毫不犹豫的接受生活中的种种考验与苦难,才会坚韧长久,才会让人在现世坚持不懈的奋斗,去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与穆萨爷爷相比,马金莲是更加关注实际生活,看到了人生的局限,书写了各种非完美之人,并透以宗教思想去净化与开悟。在《老人与窑》中,老疯子羊倌因为被唐队长逼的无奈,而宰了已经死去的七只羊,最后让大队的回民吃了羊肉。老疯子是位有学问的大阿訇,深知这样的行为意味着什么。正如马金莲所说:“真正击倒他的不是病,而是那些死羊。”[8]老疯子跪在羊跟前,用头撞墙,把唐队长送来的一副羊下水拿去喂狗等,这些行为都是老疯子在忏悔,在向真主忏悔,这种发自内心的忏悔也是为了追求自己信仰的完美。老疯子并没有放弃对后世的渴盼,依旧希望能得到真主的喜爱而进入天堂。马金莲笔下的老疯子,是极具代表性的。在回族人看来,人一生有很多时候都是被迫的,但真主是彻知的,是会原谅的。只有不断地向真主忏悔自己的过错,并积极地在现实中改善,也会获得真主的欢喜和庇佑。

正如《古兰经》云:“你们应当散布在地方上,寻求真主的恩惠,你们应当多多纪念真主,以便你们成功。”[9]在《一抹晚霞》中,舍尔巴爷爷爷爷七十多岁了,腰酸腿痛、手指无力,但也没有放弃洗净礼。而且依旧是庄子里起的最早的人,也是最早干活的人。舍尔巴爷爷在忍受着身体的疼痛去干农活的同时,也不忘记洗净礼去做礼拜,为了去世以后的生活。可见回族在重视后世生活的同时,也不忘记鼓励人们在今世积极奋斗。即相信伊斯兰文化中的前定观,又相信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严格恪守伊斯兰教中的“六大信仰”与“五大功课”,履行自己的信仰功课,去换得后世天堂的福祉,又不能逃避人生或消极面对,还要不屈服于现世的困难和挫折去主动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现世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四、小结

马金莲对于自己的民族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因此对民族意识的书写始终贯穿于马金莲的创作中。我们在马金莲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回族的这种两世吉庆的生死观对回族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影响,回族在这种宗教信仰的生死观中也得到了精神的寄寓与安慰,还有对人生意义的宏远追求。同时,这种生死观又制约着回族的日常生活,也对伦理道德起着很重要的制约和规范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带动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善良正直,也有利于提高民族的道德素质,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研究马金莲作品中的生死观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继国.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12(1):28.

[2]马金莲.绣鸳鸯[M].孔雀菜[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1(1):173.

[3]吴国彬.值得珍重的人世-论马金莲小说的生命意识的书写[J].創作研究与当代文坛,2015(6).

[4]马金莲.绣鸳鸯[M].金花大姐[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1(1):130.

[5]马金莲.长河[M].长河[C].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11 (1):34.

[6]伊斯梅尔马金鹏.古兰经译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5(1):51.

[7]伊斯梅尔马金鹏.古兰经译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5(1):486.

[8]马金莲.长河[M].老人与窑[C].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11(1):284.

[9]伊斯梅尔马金鹏.古兰经译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5(1):442.